- 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論(1949—2018)
- 漆凌云
- 1740字
- 2025-04-28 12:14:58
序
凌云博士寄來書稿《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論》,邀我作序。早在2002年,我就有意讓他以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為題做博士論文。他也為此積累了不少故事學史資料,只是當時思路尚未清晰,故暫時放棄。博士畢業后,他重新選擇新中國成立以來七十年的民間故事研究歷程為研究對象,應該說從思路和深度上均有所提升。讀完全書,我有以下感受與讀者分享。
此書最大特色是資料翔實,論從史出。作者查閱了大量的民間故事研究資料,搜集了七十年來出版的故事學著作、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并對這些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借此我們能了解中國民間故事研究的熱點話題、核心作者及學術生態,同時也對中國民間故事研究七十年的歷程有較清晰的認知。學術史研究關鍵在于材料的豐富和全面,在此基礎上書寫的故事學史就不至于遺漏重要論著和人物,同時也會有新的發現。作者書寫了故事學史上被人們忽視的海外漢學家的故事學成果,如最早用人類學理論研究中國民間故事的丹尼斯(Nicholas Belfield Dennys),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最早引入歷史地理學派方法研究灰姑娘故事的詹姆森(Raymond D.Jameson)。這些成果讓我們對中國故事學史有了新的認識:中國故事學不僅是中國學者的故事學,還是世界故事學人的故事學。另外,作者有意將他山之石與本土之根綜合起來考察,讓我們看到中國故事學經過百余年的發展,鐘敬文、劉魁立、劉守華、祁連休、段寶林、顧希佳等學人的代表性論著呈現出鮮明的本土特質,成為建設故事學中國學派的堅實根基。
此書另外一個重要特色是鮮明的求新意識。從研究方法看,作者獨辟蹊徑引入文獻計量法和訪談法來呈現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的豐富和多樣。文獻計量法能客觀呈現中國民間故事研究的發文數量、引用率及演進軌轍,便于從宏觀視角把握中國民間故事研究現狀。調查和訪談是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但運用到民間文學學術史研究中并不多見。一般而言,在民間故事研究場域中,故事學人是書寫主體;但在故事學史中,故事學人及學術成果成為被書寫的對象,應該說這樣的傳統研究視角需要適度轉換。我認為民間文學學術史的書寫不應是書寫者的獨白,還應是學術史書寫者與研究者的多聲部合唱。作者有意識地借助訪談故事學家來呈現不一樣的故事學史。他訪問了劉魁立、劉守華等故事學專家。訪談中他挖掘出許多故事學家研究民間故事中具有學術史價值的“故事”:如劉魁立研究員在擔任《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副主編期間中對編制故事類型地圖的倡導;劉守華教授“五湖四海結學緣”的來龍去脈,著作背后的治學方法和學術語境變遷。理解其人,方能理解其著。挖掘故事學史背后的“故事”是民間文學學術史研究的魅力所在。此外,故事家及故事村的發現和研究是當代中國故事學史的大事件。江帆教授、袁學駿研究員是故事家和故事村研究的代表人物。作者選擇這兩位作為訪談對象,從新的視角展現了中國當代故事學的重要研究成果。總體來說,借助訪談能讓論著在略顯枯燥的學術表述外增添了一些活力,呈現出一部有溫度的故事學史。
只有理解和把握中國民間文學的學術歷史,才能明確學術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與未來發展的方向。包括故事學在內的民間文學體裁學術史并非只是學術成果的呈現和脈絡的梳理,而是學術意義的發現以及在反思、分析和檢視的基礎上重構“學術之網”。如此才能在縱向上揭示學術演進的意蘊,在橫向上顯露闡釋和比較的旨趣。所以我歷來倡導民間文學學術史的書寫要有問題意識。我曾在《20世紀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中評述了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停滯不前的一大原因是研究的模式化。作者通過難題求婚型、求好運型故事等個案的深入分析避免了學術史書寫述而不評或多述少評的缺陷。借助這些個案的分析,讓我們對中國故事學的演進軌跡、范式轉換能夠有更為明確的認識:當下故事學必須轉型才能重新煥發活力。
民間故事研究史作為現代民間文學體裁學學術史的一部分,不僅是還原中國故事學的學術演進歷程,還需要闡釋和反思,賦予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料全新的學術意義。同時,還需要批判精神,站在思想、民族、話語權力的角度展開論述,效果會更清晰。我希望凌云博士的民間文學學術史研究日后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紙短情長,我很高興看到凌云博士近年來在民間故事研究領域的進步。我更期待中國故事學人能早日走出困境,開創出新的研究范式。畢竟建設故事學的中國學派是中國歷代故事學人的終極目標。
是為序。
萬建中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