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第一節 重讀麥考萊的意義

托馬斯·巴賓頓·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1800-1859,也譯為馬考萊)是19世紀中葉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和政治家。麥考萊的五卷本《英國史》主要記述了自1685年詹姆士二世繼位到1702年威廉三世去世期間不到20年的一段歷史,作者以詳盡的史實和生動的文筆,提供了有關光榮革命這一英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的經典敘述和解釋。麥考萊也因此躋身19世紀乃至英國史學史上一流史家的行列。據19世紀英國文化界和政治生活中頗有影響力的阿克頓勛爵的說法,英國史家威廉·斯塔布斯、德國著名歷史學家蒙森在被問及從古至今全世界最偉大的歷史學家的問題時,都首先提到了麥考萊。[1]可見麥考萊在比其小一兩輩的杰出的職業歷史學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20世紀初期的英國史家喬治·古奇(George P. Gooch)在研究19世紀史家的專著中給予麥考萊的《英國史》高度評價,稱其為“自吉本以來用英語寫成的最偉大的歷史著作”[2]。對于今日西方學術界而言,麥考萊關于光榮革命的一些史實的敘述不太準確,觀點也并不深刻,被后世的研究成果超越或取代是在所難免的。麥考萊的《英國史》很可能靜靜地躺在個人或圖書館的書架上,布滿灰塵,鮮有人問津。麥考萊的歷史著作還有歷史價值嗎?這可能是縈繞在眾多讀者心中的疑問。美國歷史學家格特魯德·希梅爾法布(Gertrude Himmelfarb)在她梳理20世紀歷史學家、史學流派的著作中也提出了這一問題——“現在誰讀麥考萊?”這也是她收錄的一篇文章的題目。希梅爾法布精辟地指出,麥考萊為未來的人們提供了理解“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的標本”[3]。史家、史著和時代三者相互聯系,史家通過史著表達對時代的看法,時代又會在史著中留下烙印。歷史著作可以折射史家所處的社會風貌、時代特征,透過麥考萊的熱情洋溢的文字我們能夠感受到19世紀英國人樂觀自信、熱愛自由的時代精神,高揚自由觀念是包括麥考萊在內的英國諸多史家著述的精神內核。

作為一位才華橫溢的歷史學家,麥考萊的歷史著作以可讀性強著稱。近些年國內學術界不遺余力地譯介西方經典著作。在筆者撰寫本書時,麥考萊《英國史》有兩個不同版本的中譯本陸續問世。國內譯者青睞這本書,一方面說明學術界非常看重這本著作的學術價值,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人們發現麥考萊的文筆優美,便以為以敘述見長的歷史著作有更廣闊的市場前景。不過,閱讀麥考萊的著作并非沒有任何門檻。對于書中涉及的大量人物、地名、戰爭、宗教團體和歷史事件,沒有一定文化基礎和歷史知識背景的英國讀者看后很可能也一頭霧水,更遑論對英國歷史文化傳統陌生的國內普通讀者。無論是19世紀還是今天并非任何人都有閑暇和能力閱讀、鑒賞麥考萊的文字。翻閱麥考萊《英國史》的大多數人還是歷史學專業的研究者,也有部分業余歷史愛好者。那么作為中國學者,閱讀和研究麥考萊有何意義呢?考察19世紀的英國史學發展情況,麥考萊是一位承上啟下的關鍵史家。本研究希望填補國內英國史學史研究領域的薄弱環節。

首先,研究麥考萊的輝格史學思想有助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英國輝格史學的發展脈絡、特征及其局限性。輝格史學是英國一個比較松散的自由主義史學派別,鼓吹自由進步,強調憲政制度和歷史傳統的連續性。19世紀初的麥金托什和哈蘭被認為是輝格史學的先驅史家,麥考萊是19世紀中葉英國輝格史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早期輝格史學的自由主義和連續性觀念,其影響波及19世紀后期牛津學派的諸位史家。

其次,通過闡釋和分析麥考萊浪漫主義史學思想及其表達形式,深化對歷史學學科屬性的認識,揭示歷史著作廣泛流傳的文學因素。麥考萊的歷史著作自出版后,收獲大量好評,成為一部影響廣泛的暢銷書,這與他的浪漫主義的撰史風格和作品的藝術性有著重要關聯。麥考萊認為歷史學是一門偏向于藝術的學問,應該發揮想象在歷史學中的重要作用,可以運用細節描寫、戲劇化等文學手法和對比等修辭方法達到生動的表達效果。麥考萊鮮活、明晰和有力的文風為他贏得了廣泛讀者,闡明麥考萊文風的特征及其形成對于今日史家撰史不無啟發意義。

再次,考察麥考萊的通俗史學實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19世紀英國史學研究的科學化發展趨勢以及20世紀以來英國的通俗史學研究。英國史學界的科學化和職業化進程起步較晚,直到19世紀后期才在阿克頓勛爵的大力提倡下加快發展的步伐。麥考萊是19世紀中期業余史家向職業史家,通俗史學向專業史學過渡的代表。他推動了歷史知識的普及和史學的大眾化。麥考萊既保留了英國文人史家重視歷史敘述和表達效果的傳統,也遵守了專業史家的基本研究規范,重視收集、整理檔案史料和鑒別史料真偽。他的通俗史學寫作范式成為20世紀以來英國通俗史學研究的源頭。

最后,從麥考萊的帝國思想和立法實踐可以管窺19世紀前期英帝國的殖民政策。麥考萊不僅是史學家和文學家,也是帝國的政治家。他做過英國政府內閣大臣,長期擔任議會議員,還曾經出任英屬印度總督參事會參事和印度公共教育委員會主席。他在印度期間參與了印度刑法草案的起草,并推動了印度的英語教育改革。他的這些改革措施對印度社會影響巨大,以至于他被后世稱為“印度之子”。通過對麥考萊帝國觀念的研究,我們能夠加深對帝國主義實質和英國政府在19世紀前期對印度的統治政策的認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鼓县| 岢岚县| 靖州| 松阳县| 肃北| 沂源县| 沧源| 大田县| 布拖县| 吴川市| 湘阴县| 大竹县| 永川市| 武山县| 华安县| 青田县| 仁怀市| 平原县| 巢湖市| 满城县| 高尔夫| 班玛县| 嘉鱼县| 龙游县| 鄯善县| 噶尔县| 双峰县| 公安县| 建湖县| 和顺县| 元朗区| 天等县| 禹州市| 陵川县| 剑河县| 江永县| 甘谷县| 白城市| 郎溪县| 海安县| 宁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