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多元文化
1944年,哈羅爾德·詹茲(Harold S.Jantz)出版了《新英格蘭第一個百年詩集》(The First Century of New England Verse),收錄了新英格蘭地區(qū)200多名詩人及其作品,篇幅之大,令人震驚,但是詹茲仍然說:“我們可能只掌握了中南部殖民地地區(qū)五分之一的詩歌。”[10]在他看來,在北起新英格蘭地區(qū)南到弗吉尼亞和南北卡羅來納州的沿海殖民地地區(qū)的移民中,詩歌創(chuàng)作是當(dāng)時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就詩歌形式而言,他認為最常見的詩歌體裁包括歷史記敘詩、圣經(jīng)故事敘事詩、挽歌和墓志銘,此外,還包括頌歌、贊美詩、詩篇譯文、年鑒詩(almanac poems)、宗教詩、愛情詩、序言詩、書信詩、回文詩(anagram)、離合詩(acrostic)、諷刺詩等。這些詩歌常常出現(xiàn)在年鑒、史書、報子、布道、詩集、備忘錄、日記、遺囑,甚至墓碑上。
許多北美殖民地時期的散文作者也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比如,威廉·布拉福德就寫過一些挽歌及幾首告誡誤入歧途的殖民者的詩篇。在他的遺囑中,他還留下了一首題為“談新英格蘭的波士頓”(Of Boston in New England)的詩,告誡波士頓殖民者不要擺架子,應(yīng)該謙遜行事。在詩集中,詹茲還羅列了科頓·馬瑟(Cotton Mather)創(chuàng)作的50余首挽歌、頌詩、贊美詩、抒情詩和羅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創(chuàng)作的39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而且威廉斯的這些抒情詩是附在他研究印第安語言的專著《美洲語言秘訣》(A Key into the Language of America)一書的每一個章節(jié)之后。值得一提的還有當(dāng)時的一些年鑒詩和諷刺詩具有較強的可讀性,特別是托馬斯·謝潑德(Thomas Shephard)、塞繆爾·丹福爾斯(Samuel Danforth)和約翰·丹福爾斯(John Danforth)的年鑒詩、塞繆爾·休厄爾(Samuel Sewall)日記中的諷刺詩,以及納撒尼爾·沃德(Nathaniel Ward)在《北美阿格瓦姆的窮鞋匠》(The Simple Cobbler of Agawam in America)中的諷刺詩。
托馬斯·謝潑德曾被譽為“攪動靈魂的牧師”和“偉大的靈魂教化者”[11]。1635年,他移民到了北美“新大陸”,目的是躲避“舊世界”的宗教敗落。他曾在自傳中這么解釋自己移民北美的理由:“在舊英格蘭的任何地方,我都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能夠給我和我的家人帶來任何平靜和舒適的生活。”“雖然我的想法較多,而且我很渴望得到一種安靜的生活,但是上帝讓我看到了新英格蘭自由的光輝。”[12]在他的代表作《真誠的皈依者》(The Sincere Convert)中,他宣揚人的原罪及上帝的無情懲罰,用人“身上的囊腫”喻指人所犯的罪過,并告誡不敬上帝的人:“要是我們鑿一塊木頭,想把它鑿成有用的器具,但鑿了許久仍不成功,我們就只好把它扔到火里當(dāng)柴燒了;上帝亦如此;他用布道、用病痛、用挫折、用死亡、用憐憫、用慘境等來鑿你們,仍然不起作用,除了也把你們?nèi)舆M火中,他還有什么別的選擇嗎?”[13]
塞繆爾·休厄爾對美國文學(xué)的貢獻主要歸因于他的三卷《日記》(The Diary of Samuel Sewall)。雖然這些日記沒有什么文體特色,但是它們短小精悍,忠實地記錄了馬薩諸塞從一個宗教團體向一個繁榮社會,從一種清教文化向一種較為世俗的新英格蘭文化過渡的殖民地生活。像許多清教徒的日記一樣,休厄爾的日記不僅記錄了作者的一次精神旅行,更反映了一位積極的、成功的商人、銀行家、地主、市政委員和法官的生活。這些日記還記錄了新英格蘭地區(qū)50多年的重要新聞,比如重要人物的死亡、政治選舉、立法與施法決定、重大商務(wù)活動和社會事件等。納撒尼爾·沃德的《北美阿格瓦姆的窮鞋匠》可謂北美殖民地時期一部風(fēng)格獨特、切中時弊的諷刺文學(xué)代表作。作者以嬉笑怒罵的獨特方式,對當(dāng)時英國存在的教會分裂、教派迭出、政治動亂、戰(zhàn)爭不斷、道德淪喪、附庸風(fēng)雅等社會現(xiàn)象,進行了無情的抨擊。全書首頁的詩文的確讓人感覺寓意深刻:
北美的
阿格瓦姆鞋匠
愿
用他誠實的針線
從鞋面到后跟
幫助修補他那可憐的
四分五裂的祖國
并愿意
一反古老英國的傳統(tǒng)
不取分文
常年補鞋是他的職業(yè)
各位先生請收起錢袋[14]這是一位清教主義作家發(fā)自內(nèi)心的吶喊,沃德愿意用自己“誠實的針線”來修補“那可憐的/四分五裂的祖國”。他不能容忍英國教會中的異端教派,不能容忍英國國王與議會之間的矛盾沖突,不能容忍社會上種種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在這部作品中,他告誡人們警惕各種分裂主義異端教派移民新英格蘭所帶來的危險。他認為清教主義殖民地的榮譽已經(jīng)被“我們不友好的報告”所玷污,特別是當(dāng)“一股瘋狂的樂觀主義惡臭悄悄地進入這塊天真無邪的蠻荒之地去為我們狂熱信條與實踐尋找自由空間的時候”[15]。
就詩歌創(chuàng)作的風(fēng)格而言,雖然所處的地理位置相差甚遠,但是17世紀(jì)北美詩歌與當(dāng)時的英國詩歌大體上區(qū)別不大,因為多數(shù)殖民地詩人是在用英國或者歐洲的詩歌傳統(tǒng)進行創(chuàng)作。他們崇尚結(jié)構(gòu)復(fù)雜、意象新穎而又模糊、效果奇崛的巴洛克風(fēng)格,模仿17世紀(jì)英國玄學(xué)派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使用別出心裁的奇思妙喻(conceits)、微妙蹊蹺的一語雙關(guān),以及牽強附會的邏輯推理。他們不但模仿鄧恩、赫伯特(George Herbert)等玄學(xué)派詩人,而且也喜歡瓊森(Ben Jonson)、彌爾頓、德萊頓(John Dryden)和18世紀(jì)的蒲柏(Alexander Pope)。盡管創(chuàng)作目的有所不同,但是17世紀(jì)的新英格蘭詩人與英國詩人都是以歐洲中世紀(jì)及文藝復(fù)興文學(xué)傳統(tǒng)為基礎(chǔ)的,他們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手法與風(fēng)格上有許多相同之處。
然而,我們知道美國是“一個云集著多個民族的民族”(a teeming nation of nations),“一個由多個種族組成的種族”(a race of races)。[16]在初始時期,北美殖民地是一個區(qū)域性很強的殖民地,因此,它的詩歌也同樣帶有很強的區(qū)域性。如果我們把土著印第安人及生活在殖民地北部地區(qū)的西班牙和挪威移民排除在外,那么北美殖民地詩人主要來自英國、法國和荷蘭三個國家。首先,就族裔而言,馬克·萊斯卡博(Marc Lescarbot)是值得我們記憶的一位北美殖民地法裔詩人。他本來是一位年輕的巴黎律師;1606—1608年,他住在南卡羅來納州南部一個叫波特羅亞爾的村莊,寫了一些頌歌、一部關(guān)于印第安人的敘事詩和一部歷史劇。這些作品收錄在一個題為“新法蘭西的繆斯”(Les Muses de la Nouvelle France)的集子里,于1609年在巴黎出版。其次,是斯蒂德曼(Jcob Steendam)、塞利金斯(Henricus Selijins)和德西勒(Nicasius De Sille)三位代表北美新荷蘭殖民地的荷裔詩人,因為他們都曾經(jīng)在那里生活過一段時間。
在這三位荷裔詩人中,不論在荷蘭還是在新阿姆斯特丹[17],斯蒂德曼的成就都是最高的。1651年前后,他移民新荷蘭(New Netherland),此前,他已經(jīng)在荷蘭出版過一本個人詩集,收錄了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些傳統(tǒng)的愛情詩和田園詩。在新阿姆斯特丹生活幾年之后,他于1659年發(fā)表了一首題為“新阿姆斯特丹的抱怨”的政治寓言詩,借荷蘭殖民者的聲音,抨擊荷蘭政府,認為是政府所發(fā)動的戰(zhàn)爭摧毀了他們準(zhǔn)備把新阿姆斯特丹建設(shè)成一個貿(mào)易基地的設(shè)想。他的寓言詩使用了許多修辭手法及希臘神話中的男女諸神。詩人運用擬人手法,把新阿姆斯特丹描寫成古老的母親城的一位美麗的女兒。女兒富足、美麗,但是除非回到母親的懷抱,否則她將面臨被英國“豬”糟蹋的命運。兩年之后,他發(fā)表了另外一首贊揚殖民地的詩篇——《贊美新荷蘭》。詩人用美麗的語言贊美了新荷蘭豐富的自然資源:清新的空氣、清爽的微風(fēng)、潔凈的清水、肥沃的土地、河里的魚、山上的獵物、天上的鳥兒、地下的礦物和牧場上的牧草。1662年,他寫過同樣美麗的詩歌:
鳥兒遮蔽了天空,數(shù)不勝數(shù);
動物遍地漫游,踏平了草地;
魚兒云集河里,擋住了陽光;
那兒海里的牡蠣,前所未見,
堆積著,堆積著,直到海灘;
森林、草地、平原披上綠裝。[18]
雖然斯蒂德曼是一個商人、一個冒險家,不是一個詩人,但是他筆下這些充滿著豐富想象與激情的詩篇卻是當(dāng)時北美移民對殖民地生活的真切憧憬和典型寫照。
德西勒是荷蘭在美洲的殖民行政官彼德·斯特伊弗桑特(Peter Stuyvesant)[19]的第一顧問。作為荷屬新烏得勒支(New Utrecht)殖民地的締造者之一,作為該城鎮(zhèn)的“第一公民”,德西勒于1657至1660年撰寫了題為“新烏得勒支的創(chuàng)建或者開端”(Description of the Founding or Beginning of New Utrecht)的編年史。在這部編年史中,他用自己在這座小鎮(zhèn)上的生活經(jīng)歷創(chuàng)作了三首詩歌:第一首是為了出生在這座小鎮(zhèn)上的第一個嬰兒所寫的墓志銘;第二首贊美大地,題目為“大地對她的開拓者說”(The Earth Speaks to its Cultivators);第三首題為“詩篇116首之歌”(Song in the Manner of the 116th Psalm),體現(xiàn)了詩人相信上帝是保護人類的臂膀,同時認為上帝引領(lǐng)荷蘭人移民美洲,建立新荷蘭,并且在這塊異教之地上高歌上帝的榮耀。這三首詩歌的三種體裁恰好與新英格蘭及弗吉尼亞地區(qū)英屬殖民地詩人最常用的詩歌體裁不謀而合。
塞利金斯是荷蘭在美洲的基督教新教教會歸正會(Dutch Reformed Church)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在布魯克林地區(qū)算得上一位赫赫有名的資深牧師。他的詩歌在風(fēng)格與主題方面比前面兩位荷裔詩人更為豐富多彩。他不像斯蒂德曼那樣,受到修辭與傳統(tǒng)束縛,而且主題也更加寬泛。他的詩歌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牧師職責(zé)的專注,但是我們也能看到他為告誡女人而創(chuàng)作的詩篇,以及一些獻給現(xiàn)實中的或者是夢想中的女人的間接愛情詩。此外,在紐約歷史協(xié)會(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所收藏的他的詩稿中,我們還可以找到一些挽歌、生日頌歌和祝婚曲。雖然從詩歌史的角度看,以上三位荷裔詩人不屬于美國詩歌傳統(tǒng)的范疇,因為他們的詩作都在荷蘭出版或者始終就沒有出版,而且他們的詩歌也沒有對荷蘭文化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是我們?nèi)匀豢吹剿麄兊脑姼柚薪噶?7世紀(jì)清教主義思想,而這種清教主義思想影響下所形成的詩歌傳統(tǒng)在美國詩歌中自始至終都是根深蒂固的。正如羅伊·哈維·皮爾斯(Roy Harvey Pearce)在他的詩歌論著《美國詩歌的延續(xù)》中所說的那樣:“在形式、內(nèi)容和方法上,美國詩歌自17世紀(jì)到現(xiàn)在,總體上是清教想象(Puritan imagination)的一個發(fā)展過程,必須將一個人的內(nèi)心感受與他在這個世界上所扮演角色的總體感覺聯(lián)系起來,甚至等同起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