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美國詩歌史論
  • 黃宗英
  • 2752字
  • 2025-04-25 17:36:23

第二節 安妮·布雷茲特里特的困惑與焦慮

安妮·布雷茲特里特于1612年出生在英國英格蘭中部的北安普頓郡。由于父親托馬斯·達德利(Thomas Dudley)“有一段時間任第四代林肯伯爵的管家”[28],所以安妮·布雷茲特里特自幼生活在林肯伯爵的莊園里,有機會在伯爵莊園的圖書室里閱讀了大量的經典著作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雖然安妮·布雷茲特里特的父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但是他認為宗教信仰與文學欣賞之間沒有矛盾,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積極主張提高青年女性的哲學和文學修養。1628年,16歲的安妮·布雷茲特里特與她爸爸的助手西門·布雷茲特里特(Simon Bradstreet)結婚。西門比安妮·布雷茲特里特年長9歲,受過良好的教育,是劍橋大學的畢業生。照理說,安妮·布雷茲特里特可以在英國過上一輩子富足優雅、體面幸福的生活。然而,達德利一家不僅文明高雅、仁愛慈善,而且仰慕上帝。他們認為人生歷練是上帝教化人類靈魂的過程。當安妮·布雷茲特里特回憶起自己還是個六七歲孩子的時候,她說:“我就開始明白事理,并學會憑自己的良心做事。”她還說:“當我長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我發現我的心變得越來越世俗了,離上帝越來越疏遠了。”就在她結婚之前,她還說過:“上帝把他的手放在了我的痛處并且讓我身上長滿了痘瘡。”[29]在她來到新英格蘭之前,她覺得自己已經經歷了許多痛苦的事情,學會了把世界看成一本寫滿了上帝意旨的書籍,并準備用自己的生命去慢慢解讀。

然而,新英格蘭艱苦的生活條件及移民中驚人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使安妮·布雷茲特里特難以置信。她甚至開始懷念在英國度過的那段無憂無慮的少年時光。她在日記中說:“我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和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我的心為之感到不安。但是,當我相信這是上帝的計劃時,我屈服了,跟大家一起上了波士頓教堂。”[30]可見,安妮·布雷茲特里特是一位既虔誠又有責任感的基督徒。然而,她對自己在這個“新世界”所將要面臨的艱難困苦并沒有多少心理準備,“無法溫順地恪守新英格蘭許多更加嚴酷的基督教新教加爾文宗教義”[31]。雖然她的內心有疑問和掙扎,對新英格蘭清教主義的清規戒律及不可動搖的父權權威表示懷疑和不滿,但是她仍然善于把自己的焦慮心情與她所信奉的清教主義賦予她的嚴肅認真的人生態度結合起來,養成了既有獨立堅強的個性又能夠包容隔閡的性格特征。

17世紀的英國和新英格蘭,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所處的低下地位,以及她們生命中暗淡的光景或許也是造成安妮·布雷茲特里特內心困惑與焦慮的另外一個原因。在英國,自中世紀以后,教會和國家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習俗與法規,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始終比較低下;而且主張不受天主教和東正教控制的新教改革運動更加體現了男權中心的思想,因為新教徒首先反對的就是天主教所強調的圣母瑪利亞的核心地位。在新教徒的眼里,丈夫和父親在家庭里就是上帝的代表,他們的話語就是上帝的道,是不容置疑的。在北美殖民地,法律規定了婦女在家庭中必須服從丈夫,而且丈夫對整個家庭,包括家里的奴隸,有絕對的控制權。如果說馬薩諸塞殖民地所開展的清教運動在為婦女爭取社會地位、政治權益和經濟利益方面取得過一些成就的話,那么17世紀30年代發生在北美的安妮·哈欽森(Anne Hutchinson)反對清教法律事件又將這些成就毀于一旦。安妮·哈欽森主張宗教改革,可是她無視教會律法,聲稱自己能夠直接聽到上帝的聲音,能夠直接與基督交流,并且在自己家里組織禱告會等活動。為此,她最終于1638年被教會放逐,徙居長島,且家人被逐出馬薩諸塞灣。在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安妮·哈欽森在殖民地人們的腦海中始終象征著會給清教家庭和社會造成危險的智慧女性。

然而,安妮·布雷茲特里特居然能夠在這么一個對女性有著種種偏見和限制的清教社會文化背景下,堅持創作詩歌、發表詩作,而且還因其詩歌創作的才華受人尊重。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原因讓安妮·布雷茲特里特能夠如此倘然地去面對北美殖民地時期清教家庭社會中婦女所處的地位問題?又是什么精神力量能夠讓她如此倘然地去享受其他女性所不敢想象的自由人生?顯然,第一個答案是因為她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家庭里。要不是在她的父親和她的丈夫這兩位先后都擔任過殖民地總督的政治要人的庇護下,安妮·布雷茲特里特是不可能享受到這份不尋常的自由的。安妮·布雷茲特里特的父親和丈夫在移民北美之后的前15年間,經歷了一個艱苦的創業過程,但最終是成功的。他們家幾次搬遷之后,于1645年定居在安多弗(Andover)。父親發了財,不僅成為羅克斯伯里(Roxbury)的首富,而且曾一度擔任馬薩諸塞殖民地總督。安妮·布雷茲特里特的丈夫西門先是一名法官、議會議員、皇家參贊,最終也擔任了殖民地總督。1633—1652年,安妮·布雷茲特里特為西門生了8個孩子,料理家務、養育孩子,真可謂賢妻良母了。家庭的成功與富裕為安妮·布雷茲特里特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提供了保障,也為她的智性追求創造了條件,她逐漸地開始在這塊“蠻荒之地”上扮演起一個積極的女性角色,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不經常洗刷的房子很快就會使愛清潔的住戶感到厭惡,同樣,不能保持純潔的心靈也就不適合作圣靈的所宿之處。”[32]與其他清教徒一樣,為了不斷地使自己的靈魂更純潔,安妮·布雷茲特里特經常反省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并用清教教義來對照自己的所作所為。1630—1633年,她沒能懷孕生子,于是她把這種情況歸于自己的過錯,認為這是她沒有討上帝的喜歡而受到的懲罰。安妮·布雷茲特里特曾經說:“我經常感到茫然和困惑,因為在我的朝圣旅途及對此的反省之中我并沒有找到其他圣徒們所擁有的永恒的喜樂。”[33]安妮·布雷茲特里特是一位富豪的女兒和總督夫人,而且養育著8個孩子,無疑是一位賢妻良母,但是她又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高智商的基督徒,既虔誠又富有責任心,而且十分重視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她的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經常發生沖突。在她的生命中,容易出現一些反叛的困惑與焦慮,而這種困惑與焦慮常常體現在她的詩歌創作之中。

我舉頭望著高處耀眼的太陽,

光芒被枝繁葉茂的大樹遮蔽;

我望著天空,越發感到驚詫,    25

低語:“像您那樣該多榮耀呀?”

這世界的靈魂,宇宙的眼睛,

難怪有人把您當作上帝貢拜,

如果我不懂,我也一樣貢拜。[34]

詩中那光芒四射的太陽象征著“世界的靈魂,宇宙的眼睛”,是人們心目中頂禮膜拜的“上帝”。然而,詩人又感到“驚詫”,因為那枝葉繁茂的大樹居然能夠遮蔽太陽的光芒。雖然上帝擁有無限的“榮耀”,但是如果我們不舉頭仰望,上帝的光芒仍可能被大樹遮蔽。“假如我不懂[得這個道理],我也一樣貢拜。”可是,我們既然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是否就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在詩人的眼里,大自然的意象與太陽的光芒一樣美妙,世俗的愛與神圣的愛一樣值得我們去敬拜。盡管這首題為“沉思”(Contemplations)的詩主要是贊美上帝的,但引文中最后一行的虛擬語氣所蘊含的幽默寓意顯然又將詩人內心的困惑與焦慮演繹得惟妙惟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台县| 通渭县| 治县。| 曲周县| 泾阳县| 当雄县| 二手房| 龙川县| 棋牌| 建德市| 辉县市| 隆安县| 杂多县| 秀山| 浦县| 始兴县| 曲沃县| 衡东县| 会东县| 舒城县| 乐亭县| 南丹县| 锡林浩特市| 阳高县| 上饶县| 平罗县| 乌拉特前旗| 贡山| 山东省| 巴东县| 万源市| 定结县| 名山县| 大余县| 庆安县| 镇宁| 个旧市| 万山特区| 竹溪县| 宁武县|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