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前燕史
  • 趙紅梅
  • 3194字
  • 2025-04-24 19:50:56

三 慕容鮮卑族源與族稱

關于慕容鮮卑的早期歷史,沒有完整的記載。《十六國春秋·前燕錄》和《晉書·慕容廆載記》略有記述,語焉不詳。對于慕容氏起源無明確記述,以致迄今仍為史家爭論不休。關于“慕容”這一稱呼的來歷,目前學界主要存在三種觀點:第一,“慕容”姓氏來自“步搖”的音訛;第二,源自“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的說法;第三,認為“慕容”來自鮮卑部族首領之名。但對于來自檀石槐時期的中部大人“慕容”,還是與莫護跋或是其他什么人有關,以及對慕容鮮卑從何時起以“慕容”為氏等問題仍眾說紛紜。

慕容氏之由來,附會著慕容鮮卑的“漸慕華風”。在現存史料中,我們還可以找到關于慕容鮮卑族源的一些記載。關于慕容廆的族源,《晉書》卷108《慕容廆載記》中稱其為有熊氏后裔,《十六國春秋》卷23《前燕錄·慕容廆》稱其為帝嚳后裔。這種“華夷共祖”思想是中華各民族內聚力的具體體現,但顯然不是信史,而是慕容氏與漢族接觸以后對族源所做的一些附會。

關于慕容鮮卑族源的另一說法,即前文提及的“乾歸”的傳說,就更是純屬神話的范圍了。典籍中還有一種帶有誣蔑性的說法。《翰苑》注引《名臣奏》:“鮮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長城,徒亡出塞。始皇謂人鮮少者卑者陋也,言其種眾少陋也。后稍昌熾,東西萬余里。今其人皆髡頭,衣赭,手足粗腫,此為徒人狀也。”[37]按這種說法,鮮卑應為逃亡的中原漢人,但這純屬無稽之談,該說法中的“鮮卑”是帶有污蔑性的他稱,而不是鮮卑族的自稱,誠如所言,這一稱呼是不會轉變為鮮卑人自稱的,顯然這一記述是不成立的。但是學界也有觀點認為鮮卑族源自中原。李德山認為,鮮卑族源于上古時期活動在今山東西南地區的東夷族系內的一個強大支族邾婁族。邾婁族的一支大約在炎黃之戰時就已經北遷,廣泛分布于中國北方地區。炎黃之戰后,炎帝系戰敗者被稱為夷,屬于炎帝系的邾婁人也被稱為夷,又繼續向北方的縱深地區遷徙,逐漸漫居于今東北西部、西伯利亞、內外蒙古及黃河上游的甘、青地區,后來發展為鮮卑族。[38]

“慕容”姓氏來自“步搖”的說法。史書記載,莫護跋率部遷入遼西以后,見燕代之地的漢人多戴步搖冠,“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為步搖,其后音訛,遂為慕容焉”[39]。今遼寧朝陽三燕時期的墓葬中常出金步搖,如北票房身晉墓、北燕馮素弗墓、朝陽縣下田草溝晉墓等。[40]似乎史料記載與考古發掘可以相互佐證“步搖”說這一觀點,因此在學術界產生很大影響。但有人提出,步搖無論是作為冠飾還是作為女子的發飾,都應是由中亞或西亞傳入中國,但三燕時期作為漢文化因素的步搖冠確實流行于遼西。不論慕容氏的名稱是否起源于步搖冠,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莫護跋部在遷入遼西地區以后,經歷了由“禿頭宴飲”到“斂發襲冠”的變化,證明鮮卑族在與漢族雜居的過程中,開始逐漸接受漢文化。這應是慕容鮮卑漢化歷程的起點,也是慕容鮮卑在遼西地區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如果慕容氏的名稱真的是源自對“步搖”的音訛的話,那么慕容部名稱的起源不能早至莫護跋率部進入遼西以前,即不早于曹魏初,而不像有的學者認為的可以上溯至漢靈帝時代。[41]這就與學界的另一個通說,認為檀石槐三部中的中部大人慕容就是指慕容部的首領相矛盾了。

關于“慕容”源自“或云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遂以慕容為氏”[42]的說法。根據慕容鮮卑當時的社會發展程度,初入遼西的慕容氏對漢文化的了解應該達不到如此程度,不大可能取如此深奧意義的漢字為自己的族名。上述說法顯然是從慕容二字的漢字內涵立論,而“慕容”顯然與其他少數民族部落名稱一樣,應出自對少數民族語詞的漢語音譯。

日本學者白鳥庫吉從比較語言學的角度入手,認為鮮卑二字在漢語中古音為ba -zyang,其所標識的原單詞不論出自蒙古語系、通古斯語族,還是出自突厥語族,其含義都應是“富”,是北方民族對君長的美稱。[43]但這種說法目前在學界鮮有人贊同。

鮮卑人與烏桓人同出于東胡,風俗習慣自應相似,史載烏桓人的風俗,“氏姓無常,以大人健者名字為姓”[44]。其部落名稱或者從后代的意義上說的姓氏,大體出自其部落著名的首領的名字。以此推之,檀石槐時期的中部大人“慕容”的名稱當是其族稱的來源。有的學者認為,這個慕容即見于史書記載率慕容部遷入遼西的莫護跋。[45]但從時間上看,莫護跋與檀石槐時期的中部大人“慕容”并不是同一個人,因此這種說法恐怕是不能成立的。

慕容廆的曾祖莫護跋于曹魏初年率其諸部向東南移動,“莫護跋,魏初帥諸部落大人,自塞外入居遼西。從司馬懿討公孫淵,有功,拜率義王,始建王府(一作國)于棘城之北”[46]。入居遼西地區,始居于大僰城之北,“僰城當在今遼寧錦州市附近”,“‘大僰城之北’當指晉代昌黎郡北徼之地,即今阜新市附近”。[47]景初二年(238),莫護跋因協助司馬懿平定公孫淵,被封為率義王,方才建國在大棘城之北(今遼寧阜新附近)。

公孫度由靈帝中平六年(189)時的玄菟郡小吏逐漸升為遼東太守,最后建立封建割據政權。公孫度自稱遼東侯、平州牧,在占據遼西和遼東地區以后日漸強大。公孫度政權在其控制區域內,較好地解決了同東北各少數民族間的關系,使東北處于相對穩定的局面。隨著勢力的壯大,公孫度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使周邊諸族歸服。歷經公孫康、公孫恭至公孫淵治時,公孫氏政權已雄踞東北半個世紀。強大的公孫氏政權成為曹魏統一北方的一大障礙,因此消滅公孫氏政權的戰爭勢在必行。景初二年(238)六月,曹魏派老將司馬懿為主帥,毌丘儉為副帥,率領兵將4萬余人再度征討遼東。《三國志》卷30《高句麗傳》載: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太尉司馬宣王率眾討公孫淵,宮遣主簿大加將數千人助軍”[48]。此役中,慕容廆的曾祖莫護跋曾協助司馬懿、毌丘儉討伐公孫淵,莫護跋還因軍功被曹魏拜為“率義王”。

正始三年(242),毌丘儉征討高句麗,慕容部首領木延隨軍出征。木延為莫護跋之子,關于莫護跋之死及木延如何取得首領之位,未有明確記載,不得而知。從木延成為慕容部新首領來看,正始三年(242),曹魏毌丘儉征討高句麗時莫護跋已不在世,或是在此之前就已經去世了。因而,從時間上推算,莫護跋應當不是檀石槐的中部大人“慕容”。

有學者認為“從莫護跋到曾孫吐谷渾、若洛廆兄弟,僅僅四代,便先后出現了各自立姓立宗活動。……是若洛廆以曾祖莫護跋之名為氏而立宗”[49],并認為以“慕容”為氏源自“莫護跋”之名,而起于慕容廆之時。

正始年間,莫護跋之子木延,跟隨毌丘儉征高句麗有功,曹魏賜予其大都督、左賢王之號。木延之子涉歸,因“全柳城之功”,被封鮮卑單于,并率部“遷邑于遼東北”[50],進一步向遼東中心地帶靠近。馬長壽認為,此“‘遼東之北’當在今彰武之北、邊柵以外之地”[51]。雖然在涉歸時期曾經叛晉,攻昌黎、遼西二郡,后被平州刺史鮮于嬰討破,但就整體而言,慕容部在進入遼西以后,與魏、晉等中原政權保持著比較穩定的臣服關系,未見有在“莫護跋”“木延”“涉歸”名前冠以“慕容”字樣。

“慕容”氏起源問題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在入主中原過程中,部分統治者對其族屬的認知的共性問題。在民族心理上,對華夏的認同,是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無論追溯其祖先為“有熊氏之苗裔”,還是高辛氏“帝嚳”后裔,都將本民族視為流落夷狄之地的華夏子孫。這種比附不是簡單地尋祖探源,其“華夷共祖”思想的落腳點是炎黃子孫居住的中原之地,在“其先有熊氏之苗裔”的誘惑下,中原地區自然成了慕容廆祖先的居住地。倘使慕容氏勢力強大,占據中原,那也可以名正言順地被視為回到其祖先居住過的地方,無異于重返故土、葉落歸根。“華夷共祖”思想無疑為慕容鮮卑政權日后得以進軍中原做了輿論準備。通過這種“華夷共祖”的現象可以推測,東晉時期的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前,已經是充分認同了“華”,且急欲擺脫自己“夷”的身份。這就促使“五胡”首當其沖地選擇了在族屬上去尋求與“華”之間的同源共祖。但這種說法顯然不是信史,而是慕容氏與漢族接觸以后對族源所做的一些附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宁县| 四平市| 玉门市| 南京市| 固始县| 嘉兴市| 客服| 阳东县| 桃源县| 斗六市| 余姚市| 许昌县| 喀什市| 乌鲁木齐市| 郯城县| 江门市| 丽江市| 孙吴县| 寿阳县| 黄浦区| 西城区| 英吉沙县| 互助| 延津县| 平舆县| 沂源县| 宝应县| 汤原县| 元朗区| 恩施市| 崇礼县| 西和县| 武陟县| 华蓥市| 来安县| 商洛市| 金溪县| 集安市| 汶上县| 广河县| 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