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研究
- 翟月琴
- 1285字
- 2025-04-24 20:25:24
序 聲音美學與當代詩歌實踐
楊揚
聲音與詩歌之間的關系,構成了中國詩歌的核心問題。自古到今,論述不斷。《尚書·舜典》中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聲音作為詩歌藝術的一個問題,進入了詩學領域。而《禮記·樂記》中也有“聲詩”的概念,將那些歌詩歸入聲詩范疇,以與那些不歌的文字作對照。中國傳統詩歌,強調詩、樂、舞同源,在音律層面,對詩歌中的聲音,給予極為系統而細密的探討。“五四”之后,古典詩被白話詩所替代,創作實踐中,人們強調詩體的自由解放,但在理論上,主張戴著鐐銬跳舞的現代格律論,還是占據強勢地位。從聞一多時代,一直延續到今天。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朱光潛先生的《詩論》。他在論著中,對中國傳統詩歌的節奏、聲韻以及聲律問題,給予理論上的解釋,希望現代詩論對此能有所吸取和參考。
當代詩歌對于聲音問題的關注,或許是“朦朧詩”之后,在詩歌美學上開辟了一個新維度。一般而言,“朦朧詩”的美學探討,是與詩歌意象的確立,密切相連。我們會記得“紀念碑”“廣場”“黑眼睛”“雙桅船”之類奇特的意象,以及附加在這些意象上意義復雜的內涵。理論上對于意象問題的探討,也是風生水起,一浪高過一浪。至于“朦朧詩”中的聲音問題,似乎很少有人給予特別的觀照。像舒婷的詩歌中,那回環往復的吟唱,常常被一些人誤以為是一種抒情手段,而不是聲音問題。只有在“朦朧詩”之后,在理論上人們才覺得需要有一些新的審美維度的開拓,于是,聲音問題浮出水面。
翟月琴博士專注于當代詩歌研究已經有很多年了。她從一些當代詩歌的評論入手,闡發詩歌的義理。與當代小說研究相比,當代詩歌評論顯然要冷僻得多。但翟月琴對當代漢詩懷有濃厚的興趣。她頻頻參與各種詩會,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采訪詩人,甚至遠渡重洋,到北美與一些漢詩研究者和詩人們交流,成果發表在《今天》《當代作家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上。這樣的經歷和多年的研究積累,使得她對當下的詩歌創作及研究,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也形成了她自己對當代漢詩現狀以及問題的思考。她的研究有個性、有特點。譬如對當代詩歌的斷代問題,她是將“朦朧詩”歸入“文化大革命”階段,而將20世紀80年代的新詩創作,命名為“朦朧詩之后”。這與通常我們所見到的當代文學史斷代法,有點區別。她的理由是,像北島、舒婷等“朦朧詩”代表人物的成名之作,是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完成的,而新起的一批詩人以及新的詩歌美學探討,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的。還有,對聲音的界定和命名,有她自己的理解。她認為當代詩歌將聲音作為一個美學突破口,顯示了與崇高、政治話語等詩歌美學的分離,是“后朦朧詩”以來,漢詩寫作以及理論探索孜孜以求的美學精神,體現了與世俗生活對話的情懷。還有關于當代詩歌聲音類型的分類問題,她也有非常個性化的意見。很有可能,一些詩歌評論家和研究者對她的充滿個性的研究,持不同意見,但面對她這樣充滿朝氣的研究,不得不說,這是有意義的理論探索,至少在一些年輕的博士群體中,很少有人像她那樣專注于新詩研究。
現在,翟月琴的研究專著要出版了,我由衷地為她高興,也希望她接下來正在寫作的論著,更精彩、更完美。
是為序。
2015年元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