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明代中后期提倡回歸經典、復興古學、研究漢唐注疏和典籍,從事考據研究的學者除楊慎、焦竑、梅、陳第、方以智之外還有一些。他們提倡尊經、研究古學的目的是力挽理學家特別是心學家拋棄經典和漢唐注疏,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學風,欲借助古學來經世致用,他們注重研究訓詁音韻、考證名物度數,以糾正理學末流的空疏和穿鑿附會。他們具有懷疑與批判精神,不迷信前人成說,經過尋證歸納,提出自己的觀點。他們主張無證不敢妄下論斷,力求博證。他們不滿足于一字一詞、一典一事的研究,層層歸納總結出一系列對清代學術產生深刻影響的帶有規律性的命題和指導意義的方法。他們還致力于考據學學術規范的建構,使考據學向著科學、客觀的道路發展。他們研究的范圍涉及經學、小學、歷史、地理、辨偽、校勘等領域。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在明代晚期,考據學已經產生了,它與清代考據學有著不可割斷的聯系。梁啟超將清代順治、康熙、雍正時期作為考據學的啟蒙期,一方面是忽略了明代考據學已經產生這一事實,另一方面是低估了清代初期顧炎武、朱彝尊、閻若璩、黃宗羲等一大批考據學家已達到的考據水平。實際上清初的考據學是沿晚明考據學之波而起,其考據成果、治學方法、學術范式已相當成熟,從事考據的人也很多。如果要對考據學的歷史劃分時期的話,晚明可劃為啟蒙期,清代前期應為發展期,乾嘉時期為全盛期,晚清為蛻變期,這樣才更符合歷史事實。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將學術思潮做了很形象的比喻,“如潮然”,“始焉其勢甚微,幾莫之覺;浸假而漲——漲——漲,而達于滿度;過時焉則落,以漸至于衰熄”,晚明正處于考據學學術思潮的起始期,“始焉其勢甚微,幾莫之覺”,清初考據學“浸假而漲——漲——漲”,乾嘉時,“而達于滿度”,晚清考據學乃“過時焉則落,以漸至于衰熄”,晚明考據學的著作也符合梁氏對啟蒙期著作所論定的標準,“此期之著作,恒駁而不純,但在淆亂粗糙之中,自有一種元氣淋漓之象”。[46]在清初的發展期內,仍然保持了啟蒙期對理學末流進行批判,提倡尊經致用的傳統,而且經過由明至清的朝代更迭,一大批具有強烈民族主義思想的學者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理學,尤其是王學束書不觀、空談心性學風的危害,因而批判得更為堅決、徹底、猛烈。發展期從事考據學研究的學者比啟蒙期更多、更成熟、更純正一些,其成果也更多、更嚴謹一些,其影響也更大一些。

以上分析說明,在明代中后期,考據學就已產生,它與清代考據學無論是從時間的前后銜接,還是從學術思想、治學方法以及學術成果的繼承和發揚上來說,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考據學之所以在明代中后期產生是由于理學走向空疏,其流弊發展到極致后的反動,是學術發展內在機制所決定的。

原載《湖北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1]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經部總序》。

[2] (明)陳獻章:《白沙子》卷六《答張內翰廷祥書括而成詩呈胡希仁提學》。

[3]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答顧東橋書》。

[4]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黃直錄》。

[5] (明)楊慎:《升庵集》卷一五《劉靜修論學》。

[6] (明)楊慎:《升庵集》卷一五《珠櫝魚筌》。

[7] (明)楊慎:《升庵集》卷六《答重慶太守劉嵩陽》。

[8] (明)王鏊:《震澤長語》卷上《經傳》。

[9] (明)方以智:《通雅》卷首《音義集論》。

[10] (明)方以智:《通雅》卷首《讀書類略提語》。

[11] (明)方以智:《清源志略》卷三。

[12] (明)方以智:《東西均·道義》。

[13]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第9頁。

[14] (明)楊慎:《升庵集》卷四五《活潑潑地》。

[15] (明)楊慎:《升庵集》卷二《六書索隱序》。

[16] (明)楊慎:《升庵集》卷七一《阿堵》。

[17] (明)焦竑:《焦氏筆乘》卷二《徐廣注誤》。

[18] (明)方以智:《通雅》卷首《集學考究類略》。

[19] (明)方以智:《浮山文集前編》卷三《四書大全序》。

[20] (明)方以智:《通雅·序》。

[21] (明)焦竑:《澹園集》卷一三《與陳晦伯書》。

[22]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經濟會通四》。

[23] 《明史·焦竑傳》。

[24]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六《莊子翼》。

[25] (明)焦竑:《澹園集》卷四八《古城答問》。

[26] (清)顧炎武:《亭林文集》卷三《與友人論學書》。

[27] 《皇明遺民傳》卷一《方以智》。

[28] (明)方以智:《通雅·序》。

[29] (清)錢秉鐙:《通雅序》。

[30]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一。

[31] (明)楊慎:《丹鉛別錄·序》。

[32] (明)楊慎:《升庵經說》卷七《九國》。

[33] (明)焦竑:《焦氏筆乘》卷六《古字有通用假借》。

[34] (明)方以智:《通雅·凡例》。

[35] (明)方以智:《通雅》卷首《小學大略》。

[36] (明)方以智:《通雅·凡例》。

[37]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正楊》。

[38]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三《華陽博議下》。

[39]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三《華陽博議下》。

[40]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經籍會通》。

[41]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八。

[42]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八。

[43]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三《尚書譜》。

[44] (清)周春:《十三經音略》附錄《與盧抱經論音韻書》。

[45] (清)張裕釗:《重刊毛詩古音考序》。

[46]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11—1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岚皋县| 凌海市| 萝北县| 建阳市| 苍溪县| 疏附县| 定安县| 什邡市| 额济纳旗| 抚顺市| 遂溪县| 伊金霍洛旗| 涟源市| 林州市| 定襄县| 通渭县| 珠海市| 马公市| 驻马店市| 孝感市| 聂拉木县| 天祝| 房产| 时尚| 曲沃县| 横山县| 乐亭县| 乐安县| 阳信县| 兴和县| 临泉县| 修文县| 千阳县| 和平县| 定远县| 临猗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且末县| 电白县| 临夏市|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