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涉酒詩文輯錄與研究
- 高正偉
- 715字
- 2025-04-24 16:44:26
題張氏隱居二首
【解題】
黃鶴注云:“此當是開元二十四年后,與高李游齊趙時作。”據朱鶴齡、聞一多及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杜甫年譜》(后簡稱《年譜》)的說法,確定該詩是公元740年即杜甫二十九歲縱游齊趙時作。所言張氏,或是指當時隱居袞州(今山東濟寧市、鄒縣一帶)的張玠,玠有子張建封,杜甫晚年在潭州與其相逢,曾作《別張十三建封》詩。
其二
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1]。霽潭鳣發發,春草鹿呦呦[2]。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3]。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注釋】
[1]之子:題中所言張氏。
[2]霽潭:又作濟潭,指濟水。鳣:鯉魚。發發:魚躍之聲。兩句言晚時景致。
[3]杜酒:杜康所作之秫酒。偏勞勸:卻偏偏勞駕主人勸酒。張梨:張公大谷梨。此兩句暗用賓主二姓,巧妙自然。
【集評】
單復《讀杜詩愚得》:此詩言張氏時相見而與晚興見留,霽潭、春草,言晚興。求梨,勸酒,言邀留,而以歸醉無愁結之,此足以見主賓相敬之深,禮意之厚也。
張溍《讀書堂杜詩注解》:此首意皆七言所無,七言是日斜初來,五言是晚留共飲。前者“出”字,此首“歸”字,二詩共成起結,刪一首則其義不全,是知杜詩次序不宜亂,又宜通看。
陳《讀杜隨筆》:前首從山行景趣,結到乘興對君。次首從相見款留,結到歸路無愁。兩首回環,共為首尾。公連章詩每用此格,亦一定章法也。
盧元昌《杜詩闡》:句句于前章對發,“晚興”隱承“乘興”二字。“霽潭”二句,隱承“遠害”意。“鳣發發”,不罹綱矣;“鹿呦呦”,不即險矣。“杜酒”二句,隱承“不貪”意。蓋酒不他取,只須杜酒,梨不他覓,無過張梨也。“山路險”,隱承“澗道”“石門”。
紀容舒《杜律詳解》:本一時所作,文意相承。前首言日斜始到,則已向晚矣,張具酒邀公,公遂乘興而留。“晚興留”三字,是一篇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