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東丹史
  • 都興智
  • 2067字
  • 2025-04-24 18:36:15

第三章 東丹遺民的反遼復國活動

一 黃龍府燕頗為首的反遼活動

東丹國南遷后,其國民絕大多數遷到遼的東京遼陽府各州縣。史料記載一般都不稱他們東丹國人,而習慣上仍稱為渤海人。有遼一代,東丹國民和遺民總是受到契丹統治者的壓迫和歧視,與契丹當政者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渤海遺民的反遼復國活動此起彼伏,特別是東丹國的貴族遺裔,他們經常利用民族矛盾相對尖銳的時機,發動反遼復國運動,企圖恢復原來的統治,黃龍府燕頗反遼起義就是其中的一次。

燕頗是渤海遺民、東丹國民,為遼黃龍府衛將。遼景宗保寧七年(975)七月,燕頗殺黃龍府都監張琚以叛。時東丹國號尚未取消,這次叛亂活動實際上就發生在東丹國境內。燕頗叛遼,不見東丹國出兵平叛的記載,說明當時東丹國已經與遼政權基本上形成一體。遼朝“遣敞史耶律曷里必討之。九月,敗燕頗于治河,遣其弟安摶追之。燕頗走保兀惹城,安摶乃還,以余黨千余戶城通州。”[47]

關于黃龍府燕頗領導的反叛活動,史書上記載比較簡略,起義爆發的原因無疑是當地的民族矛盾尖銳而引發的。領兵前往黃龍府鎮壓叛軍的遼軍將領曷里必,即耶律吼的兒子何魯不。“何魯不字斜寧,嘗與耶律屋質平察割亂。穆宗以其父吼首議立世宗,故不顯用。晚年為本族敞史。及景宗立,以平察割功,授昭德軍節度使,為北院大王。時黃龍府軍將燕頗殺守臣以叛,何魯不討之,破于鴨淥江。坐不親追擊,以至失賊,杖之。”[48]何魯不時為北院大王、本族敞史,“何魯不”與“曷里必”是一個契丹名的不同漢字音譯。燕頗在受到遼軍主力打擊后,率其余部向東北逃去,投奔兀惹部。遼軍主將何魯不只派其弟耶律安摶領兵追擊,自己沒有親自統主力窮追燕頗,致使燕頗逃脫,何魯不因而受到朝廷杖責。遼軍與燕頗起義軍交戰的治河,《遼史·何魯不傳》作鴨綠江。有學者認為治河即今伊通河。[49]以地理位置推測,還是今伊通河近之。

這次反叛活動雖然爆發在今吉林省境內,同時又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鎮壓下去了,但其影響比較大,而且已經波及今遼、吉、黑三省許多地區,并直接導致了扶余府地區行政建置的變動。《遼史·地理志二》:“龍州,黃龍府,本渤海扶余府。……保寧七年,軍將燕頗叛,府廢。開泰九年,遷城于東北,以宗州、檀州漢戶一千復置。”“通州,安遠軍節度,本扶余國王城,渤海號扶余府。太祖改龍州,圣宗更今名。保寧七年,以黃龍府叛人燕頗余黨千余戶置,升節度,統縣四。”以上記載很容易使人產生黃龍府和通州本是一個地點的誤解,其實不然。保寧七年(975),遼朝的軍隊打敗燕頗之后,因黃龍府殘破,并未在黃龍府舊治所恢復府治,而是在戰后以燕頗余黨千余戶于通州重設府治,當時仍名黃龍府。毫無疑問,所謂“燕頗余黨”就是指追隨燕頗造反的東丹國民。至圣宗開泰九年(1020),將黃龍府治所又遷回原來舊址。“遷城東北”是指遷于通州城東北,而不是遷黃龍府舊治東北。因通州初設是黃龍府僑置的治所,原稱黃龍府,開泰九年(1020)黃龍府東遷后,僑遷的黃龍府治所才改稱通州。通州位于黃龍府舊治的西南方向,為什么要把黃龍府的治所向西南方向移動?主要是因為通州之地更靠近契丹的腹地,便于控制。黃龍府舊治在今吉林省農安縣,關于通州治所,以往學者們或認為在今遼寧昌圖縣四面城,[50]或認為在今吉林省四平市一面城。[51]2000年,四面城出土金代殘碑,據碑文所記知四面城乃遼代安州舊治,而四平市一面城經考古調查并未發現有遼代遺存,故這兩個地點為遼代通州舊治之說均可否定。周向永先生最近著文,提出今遼寧昌圖縣曲家店鄉西南的黑城古城址為遼通州治所。[52]其說可從。有學者指出:“按遼通州,為遼以龍州僑置者,非龍州故地,不得以此當扶余之故地。”[53]“龍州黃龍府,本渤海扶余府,保寧七年因軍將燕頗叛,暫徙今四平一面城,開泰九年復置東北舊地。”[54]其說甚有道理,只是“四平一面城”應改為“昌圖黑城古城”。

《遼史·地理志二》記,遼之通州轄有通遠、安遠、歸仁、漁谷四縣,通遠為依郭縣,與州治同在今昌圖黑城古城,而其他三縣皆在今遼寧開原和昌圖縣境。[55]因此,燕頗領導的渤海人反遼起義,已經波及遼北地區。燕頗反遼失敗后,北逃兀惹城。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克太原,滅北漢。宋軍乘勝伐遼,被遼兵打敗。為了得到東北地區反遼勢力的支持,宋太宗于太平興國六年(981)遣使賜詔定安國(兀惹)王烏玄明,同時又“賜烏舍城浮渝府渤海琰府王詔”,命他們起兵南北夾擊遼朝。[56]所謂烏舍城即烏惹城,浮渝府即扶余府,渤海琰府王無疑就是燕頗。到遼圣宗統和十三年(995),“秋七月丁巳,兀惹烏昭度、渤海燕頗等侵鐵驪”[57]。此時距保寧七年(975)已過了20年,燕頗竟又聯合兀惹部首領烏昭度侵遼鐵驪部。由此分析,燕頗當年在黃龍府領兵造反時年齡不會太大。遼發兵攻兀惹城,將該部征服,此后燕頗之名也從歷史上消失了。統和十七年(999),遼朝遷兀惹部豪強于賓州,其地或曰在今吉林省農安縣東北紅石磊古城,或曰在農安縣廣元店古城。宋使洪皓記:“溫熱者,國最小,不知其始所居。后為契丹移置黃龍府南百余里,曰賓州。州近混同江,即古之粟末河黑水也。部落雜處,以其族類之長為千戶統之。”[58]洪皓所說的溫熱即兀惹,這部分兀惹人是被遼朝征服后南遷到賓州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嘴山市| 岚皋县| 阳西县| 陆川县| 蒙城县| 新邵县| 政和县| 蒲江县| 靖州| 金山区| 双流县| 葫芦岛市| 桦甸市| 铜梁县| 浦北县| 汉中市| 迁安市| 京山县| 北票市| 石台县| 比如县| 嘉兴市| 区。| 娄烦县| 新余市| 杨浦区| 双峰县| 吕梁市| 新蔡县| 大丰市| 平武县| 章丘市| 云和县| 沁阳市| 宾川县| 简阳市| 宜章县| 廉江市| 达尔| 日照市| 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