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丹史
- 都興智
- 17字
- 2025-04-24 18:36:13
第二章 東丹國民的南遷及東丹國的終結
一 東丹國南遷的原因
遼朝為什么要建立東丹國?學者們對此至少有三種解釋:一是建立東丹國這種“國中之國”的統治方式,與遼初契丹仍然實行原有的部落聯盟體制是分不開的,東丹國就是“直接從部落聯盟的方式中派生出來的”;[22]二是為了緩和民族矛盾,鞏固和加強對原渤海地區的統治,以便更好地剝削和壓迫渤海遺民,掠奪其財富;三是建立東丹國,外放耶律倍,是為了緩和契丹集團內部對皇位繼承權的斗爭。[23]以上三種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
遼朝為什么要將東丹國的國民舉國南遷?筆者認為至少有三個原因:第一,東丹建立后,其國民連續不斷的激烈反抗,使遼朝統治者意識到真正徹底征服渤海遺民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形勢并不樂觀。要想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須從根本上加強對東丹國民的控制。第二,東丹國與遼上京距離遙遠,獨特的地理位置,很容易與遼朝形成分裂割據的局面。實行大規模的遷徙,迫使東丹貴族離開原居地,就會“財勢俱失”,削弱他們的反抗能力。第三,遼太宗對皇兄耶律倍心存猜疑,很擔心東丹國由于距離遙遠而難以控制。將東丹國都城遷至遼陽,同時將其國民南遷,置于契丹政權的直接監視和控制之下,有利于鞏固他的帝位。當年遼太祖班師前與東丹王分別時曾對他說:“此地瀕海,非可久居,留汝撫治,以見朕愛民之心。”[24]這番話可謂言不由衷,雖然強調了太祖對東丹國的重視及耶律倍的信任,同時也暗示了他對統治渤海遺民的擔憂。述律太后廢長立幼,造成了耶律倍親兄弟之間的隔閡和猜忌,太宗擔心耶律倍一旦回到東丹,勢力做大,會形成尾大不掉、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局面。這正如耶律羽之給遼太宗的上表中所說:“今去上京遼邈,即不為用,又不能戍,果何為哉!”可謂一語道破其中的玄機。
東丹國建立后,渤海遺民發動了一系列的反抗活動,叛亂兵變,此起彼伏。“渤海既平,改東丹國。傾之,已降郡縣復叛,盜賊蜂起。”[25]如天顯元年(926)三月,安邊、鄚頡、定理三府叛,遣皇弟安端率兵討平之,誅安邊府叛帥二人;長嶺府叛,命左仆射韓延徽、夷離畢康默記等領兵討之;五月,南海、定理二府復叛,皇子天下兵馬大元帥堯骨領兵討之,六月,兩府平;七月,鐵州刺史衛鈞反,堯骨攻拔鐵州。《遼陳萬墓志》記,墓主陳萬年四十五,“從皇帝東□渤海,當年收下。”年四十七,“又從嗣圣皇帝伐神、歡二州,當年又下。”[26]所謂神、歡二州,是指渤海的神州和桓州,“歡”為桓字之誤。神州治所在今吉林省臨江市,桓州在今吉林集安市。陳萬死于遼應歷五年(954),壽七十七。從時間上推算,稍有微誤,但他當年追隨遼太宗鎮壓渤海遺民反叛,應該是事實;八月,韓延徽、康默記等攻占長嶺府。[27]渤海王弟(史軼其名)率眾反攻夫余城,不克,保眾而退。與此同時,國舅蕭阿古只與康默記又大破來自西京鴨淥府的叛軍七千余眾,攻拔回跋城(在今吉林省輝南縣境內)。至此,東丹國在渤海故地的統治才算基本穩定了下來。與此同時,遼太祖將渤海末王大諲譔及其家屬押回遼上京,在上京之西筑城以處之。賜大諲譔名烏魯古,其妃名阿里只。烏魯古、阿里只是遼太祖和皇后述律平接受渤海國王受降儀式時所乘坐騎之名,特用來賜大諲譔夫婦,是一種帶有侮辱性賜名。
七月,遼太祖從東丹國班師,在回軍途中死于扶余府。人皇王在東丹,得知太祖駕崩的消息,立即回上京奔喪。由于應天太后述律平不喜歡耶律倍,所以身為皇太子的耶律倍沒能繼承契丹國皇位,而是由他的弟弟耶律德光登基做了皇帝,史稱遼太宗。“太祖訃至,倍即日奔赴山陵,倍知皇太后意欲立德光,乃謂公卿曰:‘大元帥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屬,宜主社稷。’乃與群臣請于太后而讓位焉。”[28]事實并非如此簡單,對述律太后廢長立幼的做法,當時皇室內部就有人堅決反對,但遭到了殘酷鎮壓,如耶律安摶之父迭里就是一位代表人物。迭里祖巖木古,系遼太祖的親伯父。迭里父楚不魯,為太祖從兄弟,迭里是太祖再從侄。迭里曾追隨太祖南征北討,屢立戰功,為南院夷離堇。“太祖崩,淳欽皇后稱制,欲以大元帥嗣位。迭里建言,帝位宜先嫡長。今東丹王赴朝,當立。由是忤旨。以黨附東丹王,詔下獄,訊鞫,加以炮烙。不伏,殺之,籍其家。”[29]由此可見,關于皇位繼承問題宗室內部斗爭的殘酷性。耶律德光即位后,耶律倍身處被懷疑的地位,一直留在上京,而沒有回到東丹國。史書對這件事的記載諱莫如深,但從表面現象分析,當時耶律倍之所以沒能回到東丹,很可能不是他個人的本意,實際上是被太宗一直軟禁在上京,而不允許他回東丹國。
在渤海遺民反叛被鎮壓后,許多渤海舊貴族及其他東丹國民先后南逃,亡命高麗。在大規模南遷之前,東丹國民南逃朝鮮半島者至少有如下幾批:大光顯,渤海末王大諲譔世子,契丹軍隊滅其國,大光顯及將軍申德等率其余眾數萬戶,先后奔高麗。高麗王待之甚厚,賜姓名王繼,附高麗王室宗籍,其余僚佐亦封賞有差。光顯子大道秀,孫金就,后來皆在高麗政權中任大將。高模翰,渤海政權滅亡后南投高麗,高麗王妻以女,后因罪亡歸,仕契丹。東丹國僧人載雄,于甘露二年隨工部卿吳興等南奔高麗,同行者60人。金神,甘露二年(927),率東丹國民60戶投高麗。大儒范,渤海王族成員,甘露二年(927)率眾奔高麗;隱繼宗,東丹國民,甘露二年九月率眾投高麗。洪見,東丹國民,甘露三年(928),以船20艘載人口、用具奔高麗。正近,東丹國民,甘露三年率眾300余人奔高麗。大批國民的外逃造成了新政權統治的不穩定。
東丹國偏居東北一隅,遼朝在那里大批駐軍并不現實,無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后盾又很難真正控制渤海遺民。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耶律羽之上章遼廷,請求遷徙渤海遺民,遼太宗準其奏,遂有東丹舉國南遷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