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環境嬗變視域下的第二次國共合作研究
- 杜俊華
- 379字
- 2025-04-24 17:43:24
第一節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蕭條與國際環境嬗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國際經濟與國際政治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深刻影響了國際關系格局。受經濟危機沉重打擊的影響,金融力量相對薄弱、資源自給率較低的德國、日本和意大利三國國內矛盾突出,紛紛走上了向外侵略并搶占其他國家資源的法西斯道路。而金融和資源相對雄厚的英國、美國和法國,在危機中損失雖然也較大,但這些國家具有民主傳統,面對法西斯國家的爭奪逐漸摒棄前嫌,于1936年秋簽訂了《三國貨幣穩定協定》和《三國黃金協定》[1]。但美、英、法三國過分關注國內經濟恢復,紛紛希望對法西斯讓步把“禍水”東引蘇聯,以使它們兩敗俱傷,坐收漁利,故在外交上采取“綏靖”政策。世界經濟危機給蘇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嚴峻的挑戰,面對德國和日本在東西兩方的咄咄逼人,蘇聯與美國建交,與中國恢復外交關系,并積極地與英法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