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小說敘事研究:一種基于敘事視角和人稱機制的文本細讀
- 王西強
- 968字
- 2025-04-24 19:39:37
第一章 故鄉記憶和童年視角:1981—1985年間的莫言小說敘事視角實驗
1981年,河北保定的《蓮池》雜志第5期發表了文學新人莫言的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莫言就此登上文壇。之后《丑兵》、《為了孩子》、《售棉大道》、《民間音樂》等相繼發表,其中《民間音樂》因其獨特的朦朧意象之美和反傳統的風格,受到了老作家孫犁的賞識。但在此后的1984年里,莫言雖連續發表了《金翅鯉魚》、《放鴨》、《白鷗前導在春船》、《島上的風》、《雨中的河》、《黑沙灘》等篇什,但除《黑沙灘》獲《解放軍文藝》1984年度小說獎外,其余均未引起較大注意,就是這個獲了獎的《黑沙灘》,“發表后成為整黨的形象化教材……后來同學們就批評我,說你這是完全的圖解,好小說不應該是這個樣子。”[1]莫言這一時期的作品,在敘事視角上基本處于學習傳統、采用全知視角展開敘事的階段,雖有創新意識,但無實際突破。
但是,莫言一直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他在創作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同時發愿要考取解放軍藝術學院,并于1984年夏因《民間音樂》受到軍藝文學系徐懷中主任的賞識而被錄取。正是在軍藝讀書期間,莫言受到了當時文化文學界文藝、思想新潮的影響。“北大的老師、社科院的老師,凡是跟文學沾邊的,幾乎被我們請了一個遍,還請來了許多社會名流。這樣的方式,雖然不系統,但信息量很大,狂轟濫炸、八面來風,對迅速地改變我們頭腦里固有的文學觀念發揮了很好的作用。”[2]莫言個人不懈的努力漸漸合上了時代的足音。
時間的腳步匆匆跨入1985年的門檻。“80年代是藝術全面革新的年代,而這場革新運動又正是在1985年前后走向鼎盛時期……這就是通常所言的‘‘85新潮’。”[3]當代文學史上的1985年,在評論家宋耀良看來:“這是奇跡迭出的一年,創造力熾熱沸騰”,“這是民族主體精神和生命力度在藝術領域的又一次噴涌勃發。也許,在外觀上不曾有1976年的波瀾壯闊和聲勢浩大,形態上也不似1980年的天真爛漫與鮮活潔亮,但卻是更沉雄、更緊密、更遒勁,更顯出底蘊豐厚而建樹卓著。”[4]身處滾滾文學新潮中的莫言,向喧囂熱鬧的當代文壇投出了一顆又一顆重磅炸彈:《金發嬰兒》、《透明的紅蘿卜》、《流水》、《白狗秋千架》、《球狀閃電》、《爆炸》、《石磨》、《老槍》、《秋水》、《大風》、《五個餑餑》、《三匹馬》等十余部中短篇小說連續“爆炸”在《中國作家》、《收獲》、《人民文學》等一流文學刊物上,且連續引發轟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