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小說敘事研究:一種基于敘事視角和人稱機制的文本細讀
- 王西強
- 16764字
- 2025-04-24 19:39:37
二 專業期刊學術論文、博碩士學位論文和報媒文章
至2018年1月,在中國知網上按“篇名”以“莫言”為搜索關鍵詞,可以檢索到專業學術期刊論文2502篇、博碩士學位論文456篇、報媒文章691篇,總計3649篇[14],這些評論文章涉及莫言的生平、創作、獲獎和莫言研究之研究等,構成一種立體研究的態勢。這些莫言研究和評論文章歸納起來大致涉及以下幾個方面[15]。
(一)基于縱向比較和縱深溯源的風格緣起研究。評論家們首先從外國文學對莫言的影響入手,從語言、文體、藝術、哲學等層面考察莫言小說獨特風格的來源,進行了縱向的作家作品比較研究,如對莫言和福克納、馬爾克斯、大江健三郎、卡夫卡等外國作家的比較研究,討論了莫言小說的風格與西方文學的關系,考評莫言在借鑒、模仿、融合和超越西方作家作品方面的得失,如張學軍的《莫言小說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蘭小寧、賀立華和楊守森的《莫言與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派——〈怪才莫言〉代序》、錢林森和劉小榮的《“異端”間的潛對話——西方象征主義與莫言、張承志的小說》、楊楓的《遭遇世界:莫言與文學史的“對話”》、麥永雄的《諾貝爾文學獎視域中的大江健三郎與莫言》、康林的《莫言與川端康成——以小說〈白狗秋千架〉和〈雪國〉為中心》、李迎豐的《福克納與莫言故鄉神話的構建與闡釋》、林志超的《窺探幻想和現實融為一體的現實世界——〈百年孤獨〉和〈豐乳肥臀〉的比較解讀》、吳玉珍的《試比較莫言與卡夫卡寓言小說的異同》、李建剛和劉娜的《跨越時空的對話——莫言與肖霍洛夫可比性初探》、朱耀云的《莫言與馬爾克斯小說苦難情節的寫法共性解析》、申富英的《論莫言與喬伊斯的人性關懷和民族關懷——以〈豐乳肥臀〉和〈尤利西斯〉的女主人公為例》、羅潔的《從借鑒走向創造——管窺莫言創作的成功之路》等。
另有評論家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考察莫言小說獨特風格的來源,在這一方面,張清華先生的兩篇論文頗具代表性:其一,《祖宗遺產的啟示》,肯定了莫言對一味批判農民祖先的反撥,從“民族文化傳統的感性選擇”、“生命蛻變的痛苦與憂患”、“尋找失落的民族英魂”、“古典審美意趣的皈依”四個方面對莫言小說中的傳統文化因子進行了具體闡釋;其二,《莫言文體多重結構中傳統美學因素的再審視》,從五個方面剖析了莫言文體的遺傳基因,即“大自然審美主體與敘事空間關系疏離所造成的自然空間背景”、“過去時序跨度與‘追憶性’視角”、“非寫意態度與感覺變形”、“敘述體驗中主客體關系的綜合”和“神秘氛圍的營造”。此類論文還有陳思和的《“歷史—家族”民間敘事模式的創新嘗試》、季紅真的《莫言小說與中國敘事文學的傳統》、郭冰茹的《尋找一種敘述方式——論莫言長篇小說對傳統敘述方式的創造性吸納》、王春林的《莫言的小說創作與中國文學傳統》、樊星的《莫言與中國農民的“酒神精神”》、凌云嵐的《莫言與中國現代鄉土小說傳統》等。
還有學者從莫言小說創作與現當代中西方文學思潮的關系入手,研究莫言小說對現當代中西方文學的借鑒與超越、莫言小說與中國現當代文學變革的關系等問題,此類論著有張清華的《莫言與新歷史主義文學思潮——以〈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為例》、張清華的《〈紅高粱家族〉與長篇小說的當代變革》、張楠的《90年代先鋒派作家的轉型——以莫言的〈檀香刑〉為例》、任美衡的《茅盾文學獎的審美特質與中國文學發展的可能性——兼析〈蛙〉及其他獲獎的現實題材小說》、鄭萬鵬的《當代中國文學的第三視角——〈白鹿原〉、〈紅高粱〉的思潮意義》、曠新年的《莫言的〈紅高粱〉與“新歷史小說”》、金漢的《評近年小說新潮中的莫言——兼論當今“新潮小說”的某種趨優走向》、郜元寶的《淺俗與高蹈:文學的兩種價值追求——新時期小說五家合論》、張學軍的《莫言小說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蘭小寧、賀立華、楊守森的《莫言與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派——〈怪才莫言〉代序》、黃忠順、歐陽光磊的《先鋒文學與馬原、莫言的小說》、劉勇和張弛的《20世紀中國文學現實與魔幻的交融——從莫言到魯迅的文學史回望》、王寒的《莫言與尋根文學》(2004年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王赫佳的《論莫言小說的魔幻性與拉美魔幻現實主義》(2012年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等。
(二)基于文學價值和文學史意義考察的橫向比較研究。
學術界對于莫言創作的文學價值和文學史意義的考量方式,是對莫言與同文化語境和同時代作家進行橫向比較研究。這類比較研究又可以細分出以下三種:一是試圖在莫言和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作品之間找到一種內在的審美精神和文化品格上的聯系,如唐韌的《百年屈辱,百年荒唐——〈豐乳肥臀〉的文學史價值質疑》、孫郁的《莫言:與魯迅相逢的歌者》、張磊的《百年苦旅:“吃人”意象的精神對應——魯迅〈狂人日記〉和莫言〈酒國〉之比較》、葛紅兵的《文字對聲音、言語的遺忘和壓抑——從魯迅、莫言對語言的態度說開去》、徐紅妍的《生命燭照下的心靈默契——沈從文與莫言之比較》、周黎巖的《人性探索路上的心靈相逢——沈從文與莫言比較研究》等;二是試圖在莫言和同時代的其他作家作品之間找到一種文學史意義上的異同,以期發現當代文學運動變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規律,如劉再復的《“現代化”刺激下的欲望瘋狂病——〈酒國〉、〈受活〉、〈兄弟〉三部小說的批判指向》、王德威的《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勞〉與〈巫言〉所引起的反思》、林建法和李桂玲的《〈當代作家評論〉視域中的莫言》、張均的《沉淪與救贖:無根的一代——重讀莫言、劉震云》、游友基的《莫言、殘雪小說的現代主義特征》、李詠吟的《莫言與賈平凹的原始故鄉》、張清華的《莫言與新歷史主義文學思潮——以〈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為例》、黃忠順和歐陽光磊的《先鋒文學與馬原、莫言的小說》等;三是對莫言單篇/部作品的文學史價值進行言說的,如宋劍華、張冀的《革命英雄傳奇神話的歷史終結——論莫言〈紅高粱家族〉的文學史意義》等。
(三)莫言小說的藝術氣質與美學特征研究。
在繼承發揚中西方文學傳統的基礎上,莫言天才的感知力、想象力和表達力構成一股文學創新的藝術合力,造成了莫言小說獨特的藝術氣質和美學特征,已有多位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和評估,此類成果有陳曉明的《以個人風格穿透現代性歷史——莫言小說藝術特質漫議》和《“在地性”與“越界”——莫言小說創作的特質和意義》、溫儒敏和葉城生的《“寫在歷史邊上”的故事——莫言小說的現代質》、張清華的《莫言文體多重結構中傳統美學因素的再審視》、賀立華的《童年記憶 文學境界 男性視角——藝術內外說莫言》、顏水生的《莫言的苦難哲學》、郭寶亮《論莫言小說的敘事語法及其意味——以〈紅高粱家族〉為例》、蔣泥的《莫言長篇小說的創作密碼》、胡沛萍的《莫言早期小說創作探微》、朱永富的《論莫言小說的敘事策略與審美風格——以〈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中的英雄形象為中心的考察》、朱向前的《莫言小說“寫意”散論》、北川的《〈透明的紅蘿卜〉的美學意蘊》等。
莫言對現實世界的感知方式和表達方式是獨特的,莫言小說異彩紛呈的感覺表達方式引起了評論界廣泛的關注。張志忠的《感覺莫言》、戴國慶、李永東的《生命強力的高揚,感覺世界的狂歡——評〈紅高粱〉的藝術追求》等都對莫言的“感覺爆炸”持肯定態度,而大衛的《莫言及其感覺的宿命》和楊聯芬的《莫言小說的價值與缺陷》則對莫言泛濫的感覺書寫提出了批評。鐘本康在《感覺的超越、意象的編織——莫言〈罪過〉的語言分析》中,將莫言小說的感覺分為三種:“超越閥限的感覺”、“超越時空的感覺”和“超越神秘的感覺”。張閎的《感官的王國——莫言筆下的經驗形態及功能》則對莫言小說的感覺描寫作了功能分析。
莫言小說中有非常個性化的審美和審丑書寫,評論界對此褒貶不一。顏純均的《幽閑而騷亂的心靈——論作為一種文學現象的莫言小說》、張學軍的《莫言小說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等對莫言小說的“審丑”書寫大加贊賞。而王干的《反文化的失敗——莫言近期批判》、夏志厚的《紅色的變異——從〈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到〈紅蝗〉》和彭荊風的《〈豐乳肥臀〉性變態視角》等對莫言小說的審美趣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
(四)莫言的文學觀與文化價值取向研究。
莫言經歷了新時期以來文藝思潮的風云變幻和洶涌而來的“西風”的熏陶,文學觀和文化價值取向屢有變化,加之國內文藝批評界在批評方法上不斷進行新的嘗試,因此,對莫言小說在文化價值取向上的闡釋也各執一說,歷史與現實、性別文化、民間立場、人類學視角等都成了觀照莫言小說文化價值取向的尺度,代表性的論文有:左其福的《莫言的平民文學觀及其當代意義》、賀仲明的《為什么寫作? ——論莫言的創作立場及意義探析》、程光煒的《魔幻化、本土化與民間資源——莫言與文學批評》、薛文禮的《從莫言的“家族小說”看男性神話與女性神話的嬗變》、黃世權的《多元文化互滲時期的寫作策略——論莫言〈檀香刑〉文化雜糅的意義及其成敗》、周紅莉的《論莫言的民間心理建構及其創作鏡像》、王光東《民間的現代之子——重讀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羅關德的《人類學視角下的民族文化觀照——莫言鄉土小說的文化意蘊》、朱志剛的《論莫言小說的后殖民傾向——以〈檀香刑〉為例》、吳剛的《論莫言小說的民間特征》、張檸的《文學與民間性——莫言小說里的中國經驗》、胡河清的《論阿城、莫言對人格美的追求與東方文化傳統》、王金城的《理性處方:莫言小說的文化心理診脈》等。
(五)莫言小說的海外譯介、接受與傳播研究。
此類研究對海外翻譯家譯介的莫言小說進行譯本的個體批評賞析和整體評估、對莫言小說在海外的傳播接受情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對莫言獲得“諾獎”前后的情況進行言說。代表性研究論文有:鐘志清編寫的《英美評論家評〈紅高粱〉》、《入了世界文學的版圖——莫言著作、葛浩文印象及其他》、姜智芹的《西方讀者眼中的莫言》、陳曦的《法國讀者視角下的莫言》、李建剛、皮野的《莫言在俄羅斯的譯介與接受》、王慧榮的《日本媒體眼中的莫言——以日本報界對莫言獲諾獎的報道為中心》、郭玲玲的《日本語境下的莫言文學解讀》、杜衛華的《〈生死疲勞〉德譯本對中國文化的翻譯與傳播》、[越南]范文明的《莫言作品在越南的翻譯與研究》、劉江凱的《本土性、民族性的世界寫作——莫言的海外傳播與接受》、寧明的《簡評莫言海外研究之熱點》、《西方文化視野下莫言作品的美國研究》、《莫言作品的海外接受——基于作品海外銷量和讀者評論的視野》、姜智芹的《他者的眼光:莫言及其作品在國外》、《當代文學對外傳播中的中國形象建構——以莫言作品為個案》、《當代文學在西方的影響力要素解析——以莫言作品為例》和《序跋在莫言作品海外傳播中的作用》等。
(六)文體創新和形式探索研究。
莫言小說文本在形式技巧方面的實驗性和文本審美效果引起了評論界的普遍關注,評論家們從語言、修辭、敘事等角度對莫言小說的形式探索進行了言說,分析其得失,探究其形式意味背后的審美意蘊和思想內涵,并對莫言小說形式技巧對中外文學的借鑒和超越作了見仁見智的品評。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有:張志忠的《莫言文體論》、季紅真的《神話結構的自由置換——試論莫言長篇小說的文體創新》、張清華的《莫言文體多重結構中傳統美學因素的再審視》、張閎的《莫言小說的基本主體與文體特征》、陳曉明的《莫言小說的形式意味》、黃善明的《一種孤獨遠行的嘗試——〈酒國〉之于莫言小說的創新意義》、張家平的《張力的生成與焦慮的體驗——論莫言中篇小說的語言、修辭與敘事》、張開艷的《沸騰的聲音世界——莫言小說形式特征分析》、江南的《語言的變異與創新——莫言小說語言實驗闡釋》、王金城的《文本重復:莫言小說的內傷與內因》、余杰的《在語言暴力的烏托邦中迷失——從莫言〈檀香刑〉看中國當代文學的缺失》、王愛松的《雜語寫作:莫言小說創作的新趨勢》等。
在造成莫言小說的種種為人稱道或累受詬病的特異風格的諸因素中,莫言在敘事精神與品格的個異與獨特性方面用力最深、建樹最豐,引起的評論和爭議也最多。學界普遍注意到了莫言小說在敘事探索上的努力與成績,截至目前,學界關于莫言小說敘事探索的方向、成績和不足的研究成果有期刊論文523篇、碩博士學位論文140篇,占莫言研究學術論文總量的1/5強,這還不包括在相關論著中間接論及莫言小說敘事的諸多成果。程德培的《被記憶纏繞的世界——莫言創作中的童年視角》首先對莫言小說的敘事視角問題予以關注,指出了莫言小說童年視角的淵源與價值。山東大學張學軍教授[16]是學界較早關注莫言小說的敘事形式探索并對其進行價值言說的學者,早在1992年出版、多人合著的《怪才莫言》一書中,張學軍教授在其撰寫的“第五章 融合與超越”中就曾從“敘述人的設置”和“敘述時間的不斷變換”等角度分析過莫言小說的敘述者和故事時間與敘述時間的拼貼交接。陳思和的《莫言近年小說的民間敘述》對莫言小說創作的民間資源進行了一次頗有意味的挖掘,肯定了莫言小說對民間資源借鑒的成績,褒揚了他洋溢在字里行間的現實關懷情緒。而張清華的《敘述的極限》則是對莫言小說(主要針對長篇)敘事探索的一次較為全面的梳理和肯定。黃發友的《影像化敘事與莫言的小說創作》從電影與文學、小說創作與劇本創作、作家“觸電”與影視改編等角度來分析莫言小說創作中隱含的影像化敘事因素,肯定了莫言小說創作的影視化特征。莫言獲得“諾獎”之后,學界對莫言的關注度在 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劇增,對莫言小說敘事進行言說的論著也多在此期間發表,這些成果討論了莫言小說敘事對西方現代小說敘事技法和中國古典小說敘事傳統的借鑒、吸收和超越,討論了莫言小說敘事的視角和人稱轉換機制、敘事的結構模式、敘事的狂歡化和復調特征、敘事空間和敘事時間、敘事中的荒誕和怪誕美學特征,討論了莫言小說敘事技法中的魔幻現實主義、新歷史主義、幻覺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因子,此類論文有:艾懿的《莫言小說人稱的人際意義》、陳思和的《人畜混雜,陰陽并存的敘事結構及其意義》、高文霞和任慧芳等的《莫言小說敘事空間研究》、郭冰茹的《尋找一種敘述方式:論莫言長篇小說對傳統敘述方式的創造性吸納》、王北平的《莫言對中國傳統小說敘事模式的突破——談莫言小說的復調》、郭群的《論莫言鄉土小說狂歡化的話語策略》、衡學民的《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莫言小說對中國敘事傳統的繼承與創造》、李剛和石興澤的《竊竊私語的“鑲嵌本文”——莫言小說的民間品性》、劉廣遠的《莫言小說的怪誕現實主義》和《論莫言小說的復調敘事模式》、宋學清和張麗軍的《論莫言“高密東北鄉”的方志體敘事策略》、王西強的《論莫言1985年后中短篇小說的敘事視角試驗》、翟瑞青的《莫言小說兒童敘述視角和敘述方式的演變》。此外,也有很多學者注意到了莫言小說敘事的美學特征在譯介過程中的傳播與變異問題,此類論文有:李梓銘和張學昕的《英語世界里的中國“廟堂之音”——莫言小說〈檀香刑〉中人物聲音的重現》、盧巧丹的《莫言小說〈檀香刑〉在英語世界的文化行旅》、邵璐的《翻譯中的“敘事世界”——析莫言〈生死疲勞〉葛浩文英譯本》、楊紅梅的《〈檀香刑〉的民間敘事及其英譯》、章心怡的《莫言小說〈變〉英譯本的敘事性解讀——以葛浩文的英譯本為例》、左苗苗的《〈紅高粱家族〉英譯本中敘事情節和模式的變異》等。
敘事學在西方的發展,如果從1969年茨維坦·托多洛夫首次提出“敘事學”(Narratology)這一概念算起,已有近50年的歷史,這一結構主義的理論體系在眾多文藝理論家們的不懈探索下,已日漸完善且體系龐大。西方敘事學理論自20世紀80年代初引入我國,由國內的文藝理論家加以吸收、與中國傳統敘事理論融合并被應用到當代文學批評活動中,其本土化的程度已相當高。而要利用體系龐大、系統完整的敘事學理論對莫言這樣一位創作豐富、手法多變的中國當代作家的小說文本進行解讀,無疑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尤其是莫言的小說創作一直在有意識地進行著文本實驗,試圖通過敘事革新來達到新的審美目的,而他選取的革新路徑很清晰地顯現在他的小說文本中,那就是敘事視角和敘事人稱的變換與錯綜。而在評論家那里,視角問題也恰恰是敘事研究的關鍵所在,“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的小說理論家把這種種問題歸結為一個敘事角度的問題,認為這就是小說技巧的關鍵,勒伯克寫道‘小說技巧中整個錯綜復雜的方法問題,我認為都要受角度問題——敘述者所站位置對故事的關系問題——調節’”[17]。
莫言是一個非常自覺的、有著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個人風格追求的作家,早在 1986年,他就意識到文學創作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就要“一、樹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對人生的看法;二、開辟一個屬于自己領域的陣地;三、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人物體系;四、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敘述風格”[18]。實際上,從莫言小說創作的整體風格和藝術特色來看,莫言忠實地踐行了他的這些追求,樹立了“作為老百姓寫作”的濃郁而勇敢的現實關懷情懷,建立了卓越的“高密東北鄉”的敘事空間,塑造了在整個中國當代文壇乃至整個世界文壇上都立體、豐滿、生動、多姿的“高密東北鄉”人物形象系列,形成了建立在人稱機制創新和視角轉換基礎上的敘事時間和故事時間立體互動、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相互滲透、多種話語方式對話與辯詰的“煞有介事”的、“虛實共生”的、“眾聲喧嘩”的“莫言體”小說敘事。
縱觀莫言所有的小說,除早期個別篇什還停留在傳統現實主義的全能視角敘事模式上之外,其他各篇在敘事上均有創新,而且,莫言對于敘事創新在視角變化和人稱轉換上保持著高度而持久的熱情,我們現在可以斷定,他的這種敘事探索的熱情基本源于他在1989年創作《十三步》時通過人稱轉換和視角實驗所獲得的關于敘事的美學效果體驗,“寫《十三步》時我認識到視角就是結構,人稱就是結構,一旦確定了人稱之后,你就不是在敘述故事,而是在經歷故事”,“人稱的變化就是視角的變化,而嶄新的人稱敘事視角,實際上制造出來一個新的敘述天地。”[19]我們大致可以說,莫言在敘事上的創新與成功基本可以歸功于他對人稱和視角之于敘事的作用的深刻認識以及基于這種認識的、對于人稱和視角的合理調度和充分運用。莫言小說對人稱和視角的合理運用,使其營造出了可以視角疊加從而拓展敘述者視域并使敘述者得以自由出入不同人物視域和故事時間的復合型人稱視角,營造出了獨具藝術魅力的“我向思維敘事”和“移情敘事”,從而造成了“煞有介事”的敘事腔調和豐沛飽滿的敘事感性,加之莫言將其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放置在一個幾乎可以無限拓展、兼容并包的敘事空間——“高密東北鄉”之中來敘述的空間策略,使得莫言小說在當代文壇上獨具魅力,并因其形式探索的高度自覺和飽滿效果推動了故事的別樣呈現,使其贏得了世界的認可。
關于敘事對于小說其他審美因素的制約、影響和作用,莫言根據其創作實踐經驗也作過總結,在回答記者關于“想像力、講故事的能力在文學創作中究竟有什么樣的位置”的問題時,莫言說:“講故事的能力就是想像力。有人可以講一個活靈活現的故事,就因為他有想像力。……小說的結構,也需要想像力。語言方面,確定敘述的調門就好像電腦里確定了一套程序,它會自動搜索需要的語言。”[20]記者的問題是想了解莫言對于想象力在文學創作中的位置和作用的認識的,卻被莫言將話題引到了“敘述的調門”上了,莫言認為:首先,作家在作品中為故事設定了一個什么樣的結構——即故事的敘述方式(在莫言這里,就是故事的敘述視角和人稱),既需要作家具有在故事結構上的想象力,又是決定小說是否“好看”的關鍵;其次,小說的結構——人稱、視角、故事的敘述方式——又決定了小說的語言風格和文體特色,也即決定了小說的讀者接受效果,并最終決定了小說的美學價值。因此,在小說創作的諸多決定性因素中,結構故事的能力——即確定故事敘述方式的能力——是作家創作能力的一個重要表征。
莫言重視敘事的最高表現,是他在2003年5月為《四十一炮》寫下的“后記”——《訴說就是一切》。在這篇后記中,莫言自訴道:“訴說就是目的,訴說就是主題,訴說就是思想。訴說的目的就是訴說。”并曾頗為感傷地指出其身為作家何以如此重視敘述的深層心理動因:“借小說中的主人公之口,再造少年歲月,與蒼白的人生抗衡,與失敗的奮斗抗衡,與流逝的時光抗衡,這是寫作這個職業的惟一可以驕傲之處。所有在生活中沒有得到滿足的,都可以在訴說中得到滿足。這也是寫作者的自我救贖之道。用敘述的華美和盛宴,來彌補生活的蒼白和性格的缺陷,這是一個恒久的創作現象。”[21]在莫言看來,訴說即敘述,首先是作家的職業驕傲,因為借助于敘述,作家可以將自己的人生體驗和人生缺陷在作品中再現和實現,可以通過敘述與人生中的“蒼白”與“失敗”抗衡,因此,“訴說”(即敘述)可以是目的,可以是主題;其次,通過“訴說”(即敘述),作家可以實現自己在現實世界里已然失落了的人生理想,可以將自己對社會的期許、對世界的認識作充分的表述,因此,“訴說”就具有了思想意義;最后,是莫言對于“訴說”(即敘述)在文學上的審美價值的認識的總結,他認為正是通過作家的“訴說”,人類才得以有機會“彌補生活的蒼白和性格的缺陷”,并實現精神和心理層面上的集體反思和個體救贖,從而賦予“訴說”(即敘述)以現實的、審美的、文學的和哲學的等層面上的意義。而對于小說家筆下的這種“訴說”能否具有上述諸層面的意義,莫言也曾在同文中論及:“訴說者煞有介事的腔調,能讓一切不真實都變得‘真實’起來。一個寫小說的,只要找到了這種‘煞有介事’的腔調,就等于找到了那把開啟小說圣殿之門的鑰匙。”[22]莫言通過“煞有介事”這一美學術語將小說中的“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加以區分和銜接,使得小說這一文體的最重要的美學因素(特征)——“訴說”即敘述——所具有的通過藝術再現生活、表現生活的美學功能得到了充分概括。
因此,在本文隨后的論述中,筆者將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及其“歷史與美學相統一”方法的指導下,運用現代敘事學的理論及其方法,對莫言小說進行分析討論。由于莫言小說敘事視角的豐富多樣、變化萬端在當代文壇上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的小說敘事文本實驗所達到的突破傳統、標新立異的審美效果,所造成的敘事秩序上的新與奇,所帶來的閱讀接受上的愉悅與困難,所追求的感覺描摹上的爆炸和文化取向上的多樣性,所張揚的語言的流暢協律和色彩的狂歡以及意象的紛繁,造就了為人稱道的“莫言體”小說。同時,考慮到莫言的小說創作又都帶有文本實驗的性質,階段性差異較大,特別是到后期,往往每兩部長篇的敘事風格迥異,故而在時間劃分上較細,甚至以一部作品為一個階段性討論對象,加之其在一定時段內的創作又往往有密集型的特點,而這些在短時間內創作的作品(主要是中短篇小說)多風格近似、敘事差異性不大。因此,論者選取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敘事文本分析的標本,以對莫言小說的敘事視角及敘事功能的歷時性考察與分析為切入點,對莫言小說的敘事風格進行一次全面考察,對莫言小說的敘事努力所實現的審美風格進行適當的言說和學理性研究。
[1]其中《紅高粱家族》有12個版本、《天堂蒜薹之歌》有8個版本、《十三步》有7個版本、《酒國》有8個版本、《豐乳肥臀》有8個版本、《紅樹林》有6個版本、《檀香刑》有6個版本、《四十一炮》有6個版本、《生死疲勞》有5個版本、《蛙》有5個版本、《食草家族》有7個版本。
[2]范曉琴:《莫言作品及研究文獻目錄匯編》,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
[3]限于篇幅,僅在正文中列舉代表性研究成果名稱,成果發表及出版信息和內容簡述均在腳注中呈現。
[4]張志忠著《莫言論》(張志忠:《莫言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是學界最早的莫言整體研究專著,“作者由莫言壓抑的人生經驗,探究其獨特的藝術體驗,以生命意識、感覺爆炸為線索,精細剖析了以‘紅高粱’為中心的藝術世界,并在中國農民文化的宏觀背景上,對莫言作品所營造的‘高密東北鄉神話’,蓬勃洋溢的‘酒神精神’,作出了獨到的價值判斷。”(張志忠:《莫言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內容簡介。)作者關于莫言小說藝術品格和審美氣質的論斷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是莫言研究的奠基之作,很早就劃定了莫言研究的大致走向,有些觀點至今仍是莫言研究界學術增長的重要支點和出發點。賀立華、楊守森等著《怪才莫言》(賀立華、楊守森等:《怪才莫言》,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該書從莫言的農村生存體驗出發,討論了莫言小說的審美追求、褻瀆意識、感覺世界和藝術空間的擴張,探尋其小說對民族文化傳統和外國文學的借鑒。該書與《莫言論》互為補充,更多地關注了莫言小說在文學場中的大格局與新氣質。葉開著《莫言的文學共和國》和《莫言評傳》,前者重在討論莫言的生存經驗對于創作的影響、作品的主題、文本樣態和審美氣質,并對8種莫言作品進行名篇名段賞析;后者主要以莫言的生活軌跡和文學成長經歷作為書寫對象,兼及莫言創作的突出特點,并對其生活與創作的深層關系做了探討。王玉著《莫言評傳》分五章論述了莫言的“意義”、“生平”、“作品”、“小說評析”和“藝術成就”,“以開闊的視野與翔實的筆墨,將莫言置于共時性的文學空間與歷時性的文學長河中,通過多維度的比較,凸顯了莫言的與眾不同。”(楊守森:《序》,王玉:《莫言評傳》,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序。)王育松著《莫言小說研究》從莫言的小說世界、莫言的文學觀念、莫言小說的敘事視角、莫言小說的身體寫作、莫言小說與文學現代性、莫言小說的比較研究和莫言小說的文學史評價等七個方面對莫言的小說展開了研究。王恒升著《多維視野中的莫言創作研究》從莫言創作的歷時性視野,新時期文學觀念與思潮演變的共時性角度,西方現代派文學及后現代派文學對莫言創作產生的影響,莫言對中國傳統文學的繼承與借鑒,地域文化、民間文化及家庭傳統給莫言帶來的遺傳基因,莫言的個體成長軌跡與新時期文學的整體發展脈絡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對莫言的文學創作及其文學世界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化的梳理與辨析。
[5]張靈著《敘述的源泉——莫言小說與民間文化中的生命主體精神》討論了莫言創作與民間文化的關系問題,對莫言小說生命主體精神進行了較為宏觀的分析,尤其是“對莫言小說文本的微觀分析、對莫言小說的肌理和結構的分析、對莫言小說中的事象景觀和詞語的分析,也相當獨到。”(程正民:《序》,張靈:《敘述的源泉——莫言小說與民間文化中的生命主體精神》,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版。)謝靜國著《論莫言小說(1983—1999)的幾個母題和敘述意識》考察了莫言早期17年間小說創作的母題,分析了莫言小說在敘事上所具有的審美氣質。王美春著《莫言小說中的女性世界》以“人”為出發點,對莫言小說中各類不同的女性形象,從不同側面做一現代的關照與本位的還原,著力于歷史事件中個人的命運與性格,集中展現女性于文化、歷史間的個人掙扎與心靈演變。胡沛萍著《“狂歡化”寫作:莫言小說的藝術特征與叛逆精神》使用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理論視角和核心概念,分“復調——眾聲喧嘩的藝術世界”、“雜語——‘狂歡化’的話語策略”、“怪誕——‘狂歡化’的生命形式”和“反叛——莫言創作的叛逆精神”四章,深入細致地考察了莫言小說的“狂歡化”藝術特征、話語策略、對生命的怪誕關照和對藝術和倫理傳統的反叛及其因此所具有的審美價值和文化意蘊。寧明著《莫言創作的自由精神》對莫言的創作從自由精神的角度進行了分析。第一章梳理了海內外的莫言研究現狀;第二章對莫言小說中的自由人物的代表進行了分類敘述;第三章著手于莫言小說的敘事,探究文本中的自由內核;第四章分析了莫言的語言特色;第五章將莫言的自由精神與古今中外的自由作了對比。楚軍著《莫言作品敘事研究》“從認知敘事學、語料庫語言學和比較語言學等視角出發,構建起了認知語言學、文學敘事學、比較語言學和語料庫語言學相融合的對文學敘事文本進行跨學科界面研究的多維研究模式,建立起了認知敘事學視角下的基于雙語或多語平行語料庫的莫言作品敘事文本的漢外版本的比較研究”,作者分析了莫言幾乎所有長篇小說的敘事人稱與視角,借用弗盧德尼克的“自然”敘事學理論、熱奈特的敘事理論和福柯尼耶的概念整合理論、敘事視角理論和理想化認知模型理論等西方理論方法分析了《酒國》、《四十一炮》和《蛙》等莫言長篇小說的敘事特色,并對《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生死疲勞》、《檀香刑》和《酒國》的葛浩文譯本進行了敘事分析,分析了漢英版本的敘事特征。
[6]張書群著《莫言創作的經典化問題研究》從“期刊與莫言小說的發表與宣傳”、“出版社與莫言小說的生產與傳播”、“文學選刊與莫言小說的推介”、“文學選本與名作的淘選”、“文學評獎與文學的經典化”、“文學批評與作家的定位”六個方面考察分析影響莫言文學創作經典化的諸種因素和經典化的過程,該書作者資料考據功夫了得,將莫言小說放在新時期以來的歷史語境和文學場域里,對莫言文學創作經典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考察。
[7]付艷霞著《莫言的小說世界》“從文體學的角度對莫言的小說進行研究,采取細部文本分析與綜合文體特征考察相結合的方法”,分四個步驟,“探討其語言的‘擬演講’式特征”、“從敘事角度、敘事結構和時空意識三個角度探討莫言的敘事個性”、考察了“莫言小說的整體文體形態”和“文體的文化語境”,該書“注重在不同的章節突出莫言小說文體的不同側面”,并“注意莫言小說文體特征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與作家現實經歷的參照,和對于文本效果所產生的影響等”。(付艷霞:《莫言的小說世界》,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頁。)《莫言小說文體研究》是莫言女兒管笑笑分析莫言小說文體類型和特征的一部專著,從“道路和歷程:莫言小說文體創造的三階段”、“文備眾體:莫言小說的‘混合’式文體”、“莫言小說敘事的時間形態和時空結構”、“幻夢與傳奇:莫言小說文體的寓言化風格”、“莫言小說的語體特點”、“莫言小說文體的外來影響與對中國傳統敘事的繼承”六個方面研究、探討了莫言小說的文體意義,重點論述了莫言對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的繼承、發揚和改造以及對西方文學敘事技巧的借鑒與超越。
[8]朱賓忠著《跨越時空的對話:福克納與莫言比較研究》從創作歷程、文藝思想、創作主題、人物塑造以及創作特色等幾個方面對福克納和莫言展開平行比較研究,并對他們的文學價值進行了評估。張文穎著《來自邊緣的聲音——莫言與大江健三郎的文學》從生活經驗、文學理念和寫作手法等方面對莫言與大江健三郎進行了比較研究。林青著《莫言的另類解讀:西蒙與莫言寫作比較》對法國作家克羅德·西蒙的《弗蘭德公路》和莫言的《紅高粱家族》進行了比較研究。張之帆著《莫言與福克納——“高密東北鄉”與“約克納帕塔法”譜系研究》以莫言和福克納的家族小說為基礎文本,通過對“約克納帕塔法”與“高密東北鄉”的家族結構的整理,建立兩個文學世界對應的譜系結構,從“約克納帕塔法”與“高密東北鄉”的整體性譜系結構中體現出的歷史時間、人物關系、地理環境等方面對福克納與莫言的創作進行對比分析,并根據由此體現的差異,再從家族結構、土地根源、信仰觀念三個因素分析譜系結構差異之間的根源,繼而研究福克納與莫言兩位作家的創作對社會的現實意義。
[9][日]吉田富夫編著的《莫言神髓》以資深譯者、研究者的身份,闡述了自己對莫言作品的獨到感受,同時記錄了海外漢學家與當代中國文學逐漸深入的接觸與文學跨境“旅行”的過程,對當下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頗有參考價值。胡鐵生著《全球化語境中的莫言研究》考察了莫言對外國文學的借鑒、創新和個性化發展以及莫言小說在海外的譯介與傳播情況。鮑曉英著《莫言小說譯介研究》梳理了新時期小說的發展過程,集中介紹了莫言這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新時期文學家,研究了葛浩文對莫言小說的譯介,通過對莫言小說英譯的譯介主體、譯介內容、譯介途徑、譯介受眾和譯介效果的深入研究,探討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譯介模式。鮑曉英著《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模式研究——以莫言英譯作品譯介為例》以譯介學為理論支撐,將拉斯韋爾傳播模式這一傳播學經典理論引入文學譯介,以莫言英譯作品譯介為例,探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有效譯介模式。寧明著《微觀莫言文學世界》共分五章,包括童年記憶與莫言文學創作、莫言文學架構探析、微觀莫言文學、海外莫言研究綜論、莫言文學海外傳播與接受和諾獎之后莫言研究動態,既有對莫言作品的微觀分析,亦有對海外研究和近期研究的綜合評述,力圖從小視角一窺莫言文學的“大世界”。寧明著《海外莫言研究》從莫言文學作品在海外的傳播、海外文藝理論界對莫言的研究情況、東西文化語境下對莫言作品傳播與接受的異同等方面著手,對海外莫言作品的傳播及研究情況進行了總的論述。從龐雜的資料中梳理出了一條莫言海外研究之路。宋慶偉著《莫言小說英譯風格研究:基于語料庫的考察》是對莫言小說及其英譯本的系統研究。在理論上,將語料庫研究方法和描寫翻譯學有機結合起來,使研究更加系統化、科學化和均衡化。在方法上,將平行語料庫和對比語料庫方法結合起來,從不同維度對譯文進行全方位考察。在實踐中,對葛浩文譯本風格的系統研究可以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國家戰略提供參考。賈燕芹著《文本的跨文化重生:葛浩文英譯莫言小說研究》從政治話語、性話語、方言話語和戲曲話語四個方面,對照莫言原作和美國翻譯家葛浩文的譯作,分析譯作對原作的偏離和變異,以及葛浩文對譯文的處理手法和背后的影響機制。明明著《翻譯與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研究--以海明威和莫言為例》以海明威和莫言為例,分析了兩位作家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東西方文化價值的差異,就文化交流中的西學東傳和東學西傳進行了對比研究,得出了文化交流是一種雙向運動的結論。
[10]李津著《莫言小說語言專題研究》從語言學角度對莫言小說語言的語音修辭、詞語修辭、標點修辭、句式修辭以及莫言小說語言中比喻、重疊的使用方式和意義等進行了專題性的考察,厘清了莫言小說運用語言的方法和技巧。
[11]賀立華、楊守森主編的《莫言研究資料》,分“莫言生平與創作”、“莫言創作研究”和“莫言談創作”三輯,收入各類研究文章54篇,上下時限是1985—1989年。楊揚主編的《莫言研究資料》,分“莫言的文學世界”、“莫言研究論文選”、“眾說紛紜中的莫言”、“莫言主要作品梗概”、“莫言研究論文、論著索引”和“莫言作品篇目”六輯,收入各類文章計63篇,上下時限是1986—2003年。孔范今、施戰軍主編,路曉冰編選的《莫言研究資料》分“生平與創作自述”(收莫言自述、訪談、對話、講演等11篇)、“研究資料”(收莫言研究論文26種)和“附錄”(含“作品年表”和“研究資料索引”)。楊守森、賀立華主編的《莫言研究三十年》(上、中、下)從“莫言生平與創作”、“莫言創作研究”、“莫言談創作”(創作談)、“莫言說文學”(演講)、“莫言研究綜論”、“莫言與世界文學”、“莫言文學敘事”、“莫言文學意蘊研究”、“文學歷史”、“文學民間鄉土”、“親屬、弟子、好友說莫言”等不同主題和視角輯錄三十年來莫言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和重要觀點,集中呈現了莫言研究的總體風貌。范曉琴編著的《莫言作品及研究文獻目錄匯編(1981—2013)》分為“莫言作品匯編”和“莫言研究文獻匯編”,其中“莫言作品匯編”分體裁輯錄莫言各文體作品的發表和出版期次、時間及轉載和再版情況,翔實準確,是一個詳細的莫言作品版本目錄;“莫言研究文獻匯編”分為“長篇小說研究”、“中篇小說研究”、“短篇小說研究”和“綜合與雜類研究文獻匯編”,前三類輯錄針對莫言具體單篇/部作品的研究文獻目錄,第四類按時間順序輯錄綜合研究文獻,該書兼收學術期刊論文、報媒文章、研究專著和中國知網上可查閱下載的碩博士學位論文,輯錄幾乎所有公開發表的莫言研究文獻,資料性很強。程春梅、于紅珍主編的《莫言研究碩博士論文選編》分“民間中國與傳統文化”、“反思與啟蒙歷史與現實”、“人、自由與生命意識”、“藝術風格研究”、“語言、敘事與意象研究”、“世界文化與莫言創作”、“作家主體及其他研究”7輯選編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語言學等專業碩博士學位論文共50篇,集中呈現了年輕一代學者莫言研究的專業水準和代表性成果。張清華主編的《莫言研究年編(2012)》、《莫言研究年編(2013)》、《莫言研究年編(2014)》等莫言研究論文年度選編,如《莫言研究年編(2013)》分為“莫言聲音”、“諾獎反應”、“莫言研究”、“媒體之聲”四個部分,收錄了莫言本人的演講詞、當代文學研究者等對于莫言獲“諾獎”一事以及對其創作的分析和評論,既囊括了陳思和、程光煒、謝有順、楊揚等重要批評家的論文,也為了照顧資料的全面,收羅了一些一般的批評文章,基本反映了2013年度莫言研究的全貌。
[12]張志忠、賀立華主編的《莫言:全球視野與本土經驗》基于莫言研究的“全球視野”和莫言創作的“本土經驗”,從“中國魅力與諾獎話題”、“本土性與民族傳統”、“莫言作品的讀法”、“海內外莫言研究一覽”和“走近莫言”五個方面選取代表性論文,呈現了莫言獲得“諾獎”引起的關注與研究、莫言創作的本土性研究、莫言作品解讀與分析以及國內莫言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和海外莫言研究的熱點等方面的成果。楊揚主編的《莫言作品解讀》選取國內外關于莫言11部長篇小說和2部中篇小說的專論和解讀文章26篇,另有綜論文章3篇,計29篇。陳曉明主編的《莫言研究(2004—2012)》收錄莫言研究的“論文、評論”和莫言的“創作談、訪談”文章17篇,這兩本書的選編水平均很高,所錄論文基本都是國內外知名莫言研究學者的經典之作。王俊菊主編的《莫言與世界:跨文化視角下的解讀》從“譯介與接受:莫言及作品的海外傳播”和“品析與比較:莫言作品的跨文化解讀”輯錄莫言“海外影響”和“比較研究”以及莫言創作與外國文學經驗間關系的研究論文,呈現了跨文化視角下莫言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蔣林、金駱彬主編的《來自東方的視角:莫言小說研究論文集》從“宏觀”、“微觀”和“比較”研究三個方面收錄莫言研究論文18篇,該書編者關注收錄文章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深度,并按章節編排,頗為機巧地呈現了學界在宏觀和微觀層面上已經取得的莫言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林建法主編的《說莫言》(上、下)以“莫言說:訴說就是一切”為題輯錄莫言的演講、對話和創作談,以“說莫言:敘述的極限”為題選錄由多位文學批評家撰寫的有關莫言創作的研究文章和訪談,較為集中地呈現了關于莫言小說在主題、文體、敘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李斌、程桂婷編選的《莫言批判》選取了“張閎、李建軍、蔣泥、王干、陳遼……40余位文學評論家和大學教授對莫言和諾貝爾文學獎的火力集中的地毯式轟炸”文章,集中呈現了學界關于莫言小說缺陷與不足的研究成果,既有價值批判又有審美批評,既有對作品嚴厲的苛責,也有對作家誠懇中正的批評與建議。李桂玲編著的《莫言文學年譜》是《東吳學術》年譜叢書之一,對莫言的文學經歷進行了年譜式的梳理與言說,對莫言重要作品風格的形成、莫言的創作心理與當時的環境、事件的關系都進行了較為細致、深入的挖掘、探源與再現。
[13]項目立項情況詳見附錄二。
[14]此統計不包括高校學報增刊、小型學術會議論文和一些發行范圍較小、影響不大的刊物文章,中國知網上1986—2017年年初的文章均在此統計之內。
[15]因為資料數量巨大,且有很多是在莫言獲得“諾獎”之后的議論文章,在嚴謹的學術研究之外,有很多浮光掠影式的讀后感或價值不大的急就章,對此類文章,本書概不綜述。
[16]張學軍教授對通過文本細讀來解讀莫言小說、對其敘事創新進行審美價值言說葆有持續的熱情,迄今已發表專論莫言小說敘事的論文多篇,計有:《〈天堂蒜薹之歌〉的敘事結構》[《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論〈生死疲勞〉的敘事藝術》(與姚明月合作,《百家評論》2016年第2期)、《多重文本與意象敘事——論〈酒國〉的結構藝術》(《東岳論叢》2016年第1期)、《莫言小說中的創世紀神話》[與孫俊杰合作,《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莫言小說中的鬼話人情》(與孫俊杰合作,《小說評論》2017年第5期)、《反復敘事中的靈魂審判——論莫言〈蛙〉的結構藝術》(《當代作家評論》2017年第1期)、《論〈十三步〉敘述分層中的荒誕意識》(與郝偉棟合作,《山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7期)和《論莫言小說中的元敘事》(《人文述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等篇什,另主持有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莫言小說敘事學研究”1項。
[17]羅鋼:《敘事學導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頁。
[18]莫言:《兩座灼熱的高爐——加西亞·馬爾克斯和福克納》,《世界文學》1986年第3期。莫言在1999年3月接受記者采訪時,曾提出過一個類似的關于小說“好看”的標準:“我心目中的‘好看’小說,第一要有好的語言,第二要有好的故事,第三要充滿趣味和懸念,讓讀者滿懷期待,第四要讓讀者能夠從書里看到作者的態度,看到作者的情緒變化……”(見莫言《我想做一個謙虛的人——答〈圖書周刊〉陳年問》,莫言《作為老百姓寫作:訪談對話集》,海天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頁。)相比較而言,后者強調了作者需要重視語言和讀者反應,但前者無疑更全面、準確地概括了莫言對于小說藝術特質的認識和追求,是很早就挈領莫言小說藝術探索之路的藝術觀,這一點對于研究莫言小說的藝術特質和莫言小說的經典化特征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19]莫言、王堯:《莫言王堯對話錄》,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頁。
[20]莫言、劉颋:《用自己的情感同化生活——與〈文藝報〉記者劉颋對談》,莫言:《作為老百姓寫作:訪談對話集》,海天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頁。
[21]莫言:《訴說就是一切》,莫言:《四十一炮·后記》,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頁。
[22]莫言:《訴說就是一切》,莫言:《四十一炮·后記》,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4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