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
- 黃偉林
- 7字
- 2025-04-24 20:20:36
第三章 漓江敘事
第一節 中原積淀
在我們所做的廣西文化符號影響力調查中,漓江排名第四,僅次于桂林山水、劉三姐、壯族,是最具影響力的廣西文化符號之一。[18]
《廣西大百科全書》是這樣描述漓江的:
漓江,桂江中游河段。干流位于桂林市轄區和陽朔縣境內。自興安縣溶江鎮靈渠匯入處起,向西南流,經靈川三街鎮,至桂林市城區右納桃花江后轉向東南流,經陽朔、平樂縣恭城河匯入處止,全長161千米。[19]
漓江的漓字究竟何意?宋代曾在桂林做官的柳開推測過漓江稱“漓”的緣由。發源于海陽山的海陽河流至興安靈渠分水嶺后,分成兩水,亦即“相離”,所以,北流之水稱“湘”,南流之水稱“漓”。在《湘漓二水說》一文中,柳開說:
二水之名,疑昔人因其水分“相離”,而乃命之曰湘水也、漓水也。其北水所謂湘,南水所謂漓,將有以上下、先后而乃名之也。水固屬北方,北方為水之主也,以其北流者歸主也,乃尊之以“湘”字,加其名為上焉。又疑為以北者入于華,南者入于夷,華貴于夷也,故以“湘”字為先焉。既二水以二字分名之,即北者以先名“湘”也,即“漓”者必加南流者也,所以漓江是分水之南名也。因其水之分,名為“相離”也,乃字旁從水,為“湘”為“漓”也。
明代張鳴鳳《桂勝》描述了漓江的樣貌:
漓則經靈渠南出,繚繞桂城東北,城之西南,帶以陽江,從漓山下入于漓。水波寬廣,為桂金湯之固。岸傍數山,或扼其沖,或遮其去。故間有亂石及沙潭處。清淺為灘,湛碧為潭。余雖深至一二丈,其下石雜五色,草兼數種。所有游魚,群嬉水面,間沒葉底,停橈少選,種狀可盡別。以此水最清,洞澈無翳,飛云過鳥,影不能遁。
雖然古人大都認為漓江的“漓”字為“離”字作河流名的專稱,然而,據《辭源》,可以發現“漓”有三個含義:一為流貌,二為水滲入地,三為漓江。體會“漓”字的三重含義,可以發現漓江確實名副其實:水之流動為“漓”,這是漓江與所有河流的共同性;水滲入地為“漓”,這準確地指出了漓江所依托的喀斯特地貌,不像大多數河流,漓江之水依托的喀斯特地貌有許多溶洞,導致漓江之水很容易滲入地下溶洞?!袄臁敝畠蓚€含義明確了漓江的特性。因此,順理成章,“漓”成為桂林這條河流的專屬命名。
20世紀,漓江逐漸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旅游文化符號之一。包括美國四位總統——尼克松、卡特、喬治·布什和克林頓——在內的數百名外國元首曾經游覽漓江。1992年,全國40佳旅游勝地評選,漓江風景區得票數名列第二,僅次于當時即將“高峽出平湖”的長江三峽風景區。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組織了200多位頂尖專家,評選中國最美景觀,在“中國最美峰林”這一項中,“桂林—陽朔漓江山水”名列榜首。2013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為旅游愛好者評選出15條最值得一去的全球最美河流,漓江成為中國唯一入選的美麗河流。
漓江本源來自南嶺最高峰貓兒山海拔接近2000米的八角田高山泥炭沼澤中。秦始皇時期,因為靈渠修通,海洋河的水引入了漓江,因此,漓江增加了一個人工的源頭,即海洋山。靈渠修通意義重大,一方面,嶺南并入了中國版圖;另一方面,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實現融合。
漓江所流經的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域,山與水在這里奏出了最美麗的樂章,生成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如果說“千山環野立”的山是桂林山水的肉體,那么,“一水抱城流”的漓江就是桂林山水的靈魂。桂林山水恰似靈與肉的完美結合,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造就了無數文采華章。
明代俞安期的《初出漓江》:
桂楫輕舟下粵關,誰言嶺外客行艱。
高眠翻愛漓江路,枕底源聲枕上山。
清代袁枚《興安》:
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到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
這些都是寫漓江的妙品,亦是中國古代山水文學的佳構。這些文學作品不僅寫出了漓江的形貌,而且寫出了漓江的神韻,甚至,它們規范了漓江的審美品格,漓江因為這些文學作品的陶冶,成為一條如中國水墨畫一樣的河流,承載著中國古代文人的幻夢,她超然世外又蘊人間煙火,風情萬種又藏傲然風骨,她是真實的存在,又是至美的象征。
古代以漓江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有一個明顯之處,即創作主體多為中原旅桂人士,少有本土作家。這就導致古代漓江題材的作品,多為觀光抒情、托物言志的內容,少有敘事的成分,古代漓江題材文學,美則美矣,但總覺得清淺。經過千百年的文人書寫,漓江基本上被定格為一條“文人的江”。更確切地說,這是一條中原文人的江,通過靈渠而涌入漓江的中原文化,既對漓江文學進行了中原文化高度的提升,也對之進行了中原文化精神的提純,在提高她、提純她的同時也窄化了她、簡化了她,目前我們所讀到的那些經典漓江文本,與其豐富的自然與人文內涵并不很相符。
民國以來,許多新文學作家也寫過有關漓江的作品,但仍然未能脫離古代漓江題材作品的窠臼,主體多為旅桂人士,而且大多也停留在觀光抒情的范疇。在民國眾多旅桂人士游覽漓江的文字中,胡適的《南游雜憶》給筆者留下了較深的印象。不是說胡適的文章多么漂亮,與大多數關于漓江的文學作品相比,胡適的文字顯然更平實,甚至更缺少文學性。胡適的漓江文章之所以給筆者留下較深印象,是因為他涉及了大多數作者未有涉及的內容。他寫了游船上桂林女子唱柳州山歌的情景,特別是抄錄了9首山歌在文章中。過去的漓江書寫多是文人寫作,有非常強的中國文人傳統,胡適的漓江書寫注意到漓江還存在另一種傳統,即民間傳統,像這樣的山歌:
大海中間一枝梅,根穩不怕水來推。
我們連雙先講過,莫怕旁人說是非。[20]
這樣的漓江山歌與文人的漓江詩歌完全是兩種類型,其表達方式和情感內容截然不同。一雅一俗,一文一野,兩相對照,可以看出文學漓江是可能富有彈性和張力的。胡適注意到的山歌漓江是對傳統文人詩歌漓江的拓展和豐富。
進入當代以后,胡適注意到的山歌漓江傳統后來在電影《劉三姐》中得到了極大的張揚,山歌成為電影《劉三姐》最具魅力的元素之一?!秳⑷恪芬惨虼顺蔀槟莻€時代的電影經典。胡適是一個學者,有著學者特有的客觀和嚴謹。他的《南游雜憶》專門強調他在漓江上聽到的是柳州山歌。柳州山歌在漓江上唱,這確實是個有趣的現象。不過,如果我們注意到廣西的幾條重要河流如紅水河、柳江和漓江最后都匯聚成了西江,就會對柳州山歌在漓江上唱不以為奇。河流是相通的,河流的相通造就了文化的相通。胡適對廣西的文化地理并沒有全面的了解,但學者的直覺幫助他保留了真實客觀的文化信息。電影《劉三姐》通過劉三姐把龍江、柳江和漓江的文化溝通了,這恰恰暗合了胡適親身經歷過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