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邊疆、地域與西部:弗雷德里克·杰克遜·特納史學思想初論
- 王邵勵
- 3141字
- 2025-04-25 19:17:24
緒論
一 問題的緣起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一。民族與國家的成長道路,往往是一部只可借鑒卻不可復制的歷史。建國200多年來,美國國家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國際社會交往過程中的影響力逐步擴大,直至成為今天的超級大國。對于美國的社會發展歷程,各時代的美國思想家基于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個人處境,進行了種種理論描述和歷史經驗總結。1893年,弗雷德里克·杰克遜·特納(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61—1932)公布了他的論文《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性》,提出了著名的“邊疆假說”(Frontier Thesis),對美國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機制做出了全新的解釋。此后,特納又根據美國社會在進步主義時代展現出來的新情景與新問題,與時俱進地發展了自己的思想,在重申“邊疆假說”的同時又提出了“地域思想”與“西部史”理論,終在20世紀30年代建構起自己對于美國歷史的完整解釋體系。他的“重要性”在美國史學史上不斷顯現出來,被公認為美國職業史學的開創者之一。從20世紀20年代至今,美國史學界圍繞特納的學術思想展開了經久不衰的學術討論與批判。盡管特納對于美國歷史的具體解釋被不斷證偽,其歷史解釋中的白人種族主義與擴張主義傾向遭遇了批判,但他的現時主義治史理念及其社會科學范式的史學編纂方法卻被繼承傳揚。與此同時,特納的學說還滲透和波及美國國家社會生活領域,由學術思想轉變成了社會思潮,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現時影響力。總之,作為值得探究的社會歷史現象和經典的學術問題,美國獨特的發展歷程及特納所提出并引發的對這一歷程的種種解說,都值得我們關注。
任何一項有意義的學術活動,都應該是以明確地提出一個問題為起點,以明確地回答這一問題為主旨。這種問題意識,應當貫穿于一項研究活動的始終。從理論意義上講,以“特納史學思想”作為選題并展開深入研究,目的就是明確回答這一核心問題:特納史學思想的內涵與本質是什么,這些思想如何在特定的時代語境與歷史語境中產生,又對20世紀美國學術與社會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具體而言——
“鍍金時代”的美國社會與文化是如何影響“邊疆假說”的提出的?為什么說“邊疆假說”既是一個時代的思想家的智慧結晶,又是特納的個人學術創造?作為“邊疆假說”的內容要點,“社會進化論”“美國例外論”和“地域思想”之間的邏輯關聯體現在哪里?在“邊疆假說”的思想語境中,“邊疆”到底是什么意思?“邊疆”與“地域”及“西部”在內涵上到底具有何種區別和聯系?“邊疆”“地域”與“西部”如何構成了特納解釋美國歷史的思想譜系?作為一名現時主義史學家,特納是如何根據20世紀初葉美國社會形勢的變化而重申和發展了自己的理論?特納對“邊疆消失”以后的美國社會發展前景是如何判斷的?“后邊疆”時代的美國地域與新西部呈現了怎樣的面貌,這種新貌的歷史根源何在?特納為“后邊疆”時代的美國社會難題提出了何種解決方案?為什么特納的學說在美國社會能引發如此熱烈而又經久不息的反響?在特納之后的百年間,關于他史學思想的學術爭鳴已漸漸平息,但特納思想的現實回響是否真的銷聲匿跡了呢?若非如此,“邊疆”“地域”和“西部”等進步主義時代的史學話語又如何參與了20世紀美國文化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建構?回答這些問題,實際上也回答了“特納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不僅離不開美國邊疆史的實證描述,還需要史學思想層面上的探究,對特納的美國邊疆史、地域史和西部史等作品進行再回顧和再反思。應當承認,史學思想不能脫離歷史實證研究而孤立存在,但是,史學思想的構建又不能局限于實證研究的水平和層次。20世紀西方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歷史研究逐步從搜集整理史料發展到理解闡釋史料,從單純的實證性描述上升為綜合性的理論分析,這是歷史科學自身發展的合乎邏輯的必然結果。[1]
除了具有理論探究價值以外,研究特納史學思想還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廣大移民在北美大陸上長達兩個多世紀的邊疆拓殖過程中所形成的“邊疆精神”,正是美國人民開拓進取精神的重要體現;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的拓荒者在西進運動中適應性地改造荒野,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美利堅文明,正是美國人在建設國家中所取得的驕人業績。隨著美國的快速發展和中美合作的拓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把目光投向美國,關注美國的政治和文化,關注美國的歷史和現實。了解是信任的基礎,既然我們已經開始積極地從中華文明的歷史流變和現實發展的角度來讓美國人民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我們就同時需要主動從美國的歷史流變和現實境遇的角度,去了解美國的發展戰略和趨向,這有利于我們國家積極穩妥地推進同美國的合作,同時在合作中堅決主動地捍衛我們的正當國家利益,從而最終構建起中美新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朝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多極化國際格局。
了解美國,既需要了解其現實,也需要了解其歷史,既需要了解其經濟和政治,也需要了解其思想和文化。當今美國的社會現實,在很大程度上是長時段的歷史發展演變的結果。美國的經濟和政治,與其國家的思想和文化密切相關。誕生于19、20世紀之交的特納史學思想體系,蘊含著有關美國社會現實面貌的豐富歷史信息,并且,由于深刻地反映了美國社會發展的潮流,在根據時代發展而不斷進行修正和調整之后,特納的假說對美國20世紀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于美國具有對外擴張傾向的外交理論形成與實踐而言,特納思想中所蘊含的“文明征服論”“美國例外論”和“天賦使命論”更是產生了直接的推動與促進作用。由此,特納的思想與學說成為解讀美國的歷史發展和現實走向的一個絕好視角。借助研究特納學術遺產和思想譜系所獲得的對美國社會與歷史的認識,同以其他視角的觀察所獲得的信息相互比照聯系,或可有助于加深對于美國歷史道路特殊性的認識。
任何歷史認識都是認識主體基于自身的時代和社會背景而提出的。正如特納所說:“每個時代都試圖形成它自己對于過去的概念。每個時代都根據它那個時代最重要的問題而重新書寫過去的歷史。……歷史,包括客觀的和主觀的歷史,總是正在生成中的,而從不會終結。”[2]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特納史學思想,本身就是特定時代和社會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時代和社會總是在發展變化的,新的環境催生出新的問題,有責任感的歷史學家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家往往會敏銳地捕捉這些問題并作出科學的回答。美國學者基于美國的國情提出并不斷發展了對于美國歷史道路的認識,而立足于當代中國國情的中國學者自然會從新的視角對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認識。對特納的史學思想進行探究,正是因為它對當代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具有若干具體的現實借鑒意義。
其一,特納的歷史研究反映了長期以來美國邊疆西進拓殖的復雜歷程,總結了豐富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其價值在于,當代中國應如何推進邊疆地區的綜合治理以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政治上進一步強化國家凝聚力,保持中國區域間的協調與均衡發展;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過程中協調好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鼓勵技術創新,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社會生活領域中處理好邊疆地區復雜的民族與宗教矛盾,實現邊疆地區各階層民眾的和睦相處和社會穩定。
其二,特納學說的現實影響力說明,“邊疆”和“地域”問題絕不僅僅是純學術領域的問題。“文明征伐論”是“邊疆假說”的理論實質之一,它帶有明顯的帝國主義對外擴張傾向。當前西方國家提出“利益邊疆”“民族國家過時論”“主權國家虛無化”和“全球治理”等新的主張,利用經濟全球化來推行西方文化邊疆的無國界拓展,謀求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全球同化,從而建立起聽命于“新美利堅帝國”的全球霸權和維護美國及其西方盟國利益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剖析“文明征伐論”的現實表現形式,應有助于我們提高警惕,在全球化和后冷戰時代自覺維護中國國家利益和文化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