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通濟渠興修及萬歷間涇渠興修

1.正德嘉靖年間的通濟渠的興修

廣惠渠修成(成化十七年修成,即1481年)后35年,正德十一年(1516)通濟渠開始興修,該渠興修的建議由時任陜西巡撫蕭翀提出:

正德丙子春,蕭公(蕭翀)奉命巡撫茲土,一日嘆曰:“水利之興,不獨利民,而于國賦亦有少補,不一勞能永逸乎!”乃議鑿山為直渠,上接新渠,直溯廣惠,下入豐利。……乃委參政胡公鍵、劉公安,副使何公天衢,僉事許公諫往司其事,若西安同知易君謨則專理焉。[40]

蕭翀,字凌漢,四川內江人。劉璣評價蕭翀在陜西的政績:“公(指蕭翀)巡撫關中政績,如薦賢無私、造士有方、經理邊疆、充實倉廩、繕修城池、巡行郊野、賑恤煢獨、劃革弊政,形諸人之歌詠者不一而足。”[41]

在劉璣的記述里:通濟渠興修“用夫千人,工匠二百人”,修成石渠“廣一丈二尺,袤四十二丈,深二丈四尺”,鑿石渠的方法為“于石堅處,以火煅之,而沃以醋”;通濟渠“工始于正德丙子夏四月丁巳,迄于次年五月甲辰”,用時為一年一月;修渠費用“一出受水之家,而非取諸公帑也”[42]

正德十年(1515),易謨“自絳守轉倅西安”,任西安府同知,主管西安府水利。蕭翀委任易謨主管興修通濟渠的工事,耀州吏目趙弘協助管理渠事[43]。易謨住在通濟渠工地,他“朝出督視,夕甫就館,工夫用勤,既不以緩而廢事,亦無以亟而憋瘁”[44]

正德十二年(1517),易謨撰文《新鑿通濟渠記》記述修渠過程,其中關于涇渠修渠歷史一段記述頗值得注意。他說:

按《地志》秦有鄭國渠,引涇水溉田萬頃有余。至漢,趙中大夫白公為渠,溉田四千余頃,較秦已下及半矣。蓋水性趨下,流潦奔沖,河日下而渠日高。及宋,鄭白渠涇水已不能入,侯中丞可者,于仲山傍鑿石渠,名曰豐利。迨元時河又下,豐利渠口不可引水,于是御史王琚更移上流,開石渠五十丈,達豐利而入鄭白渠。成化初,都御史項公忠復益相(向)上流,大小龍山鑿石一里許。而今鑿渠處,頑石益堅,椎鑿不受,遂沿河起石為堤,逼引以達渠流。……其堅石,皆烈火以焚,而次沃以水醋,石質裂碎,然后可加鑿辟。于是上自龍山,下及豐利,皆為石渠。[45]

在這段文字里,易謨沒有說明秦漢修涇渠的地理環境,不過到了宋代修豐利渠時已經在“仲山傍鑿石渠”,元代王琚修涇渠時“更移(豐利渠)上流,開石渠五十丈”,明代成化初項忠修廣惠渠時“益相(向)上流,大小龍山鑿石一里”,如今修通濟石渠比以前似乎更難了。也就是說,在易謨看來,宋元以來修涇渠的地理環境在不斷惡化。但是,易謨沒有抱怨修渠之難,他有段感慨:

予于是又重有感焉,夫涇水之利,昔何以饒,而后何以廢也?此必當時失于隄防疏引,使天地自然之利、前人已成之功,至于今失其七八,已不能用焉。[46]

顯然,易謨認為,涇渠水利減少主要是人的因素,“失于隄防疏引”。對于通濟渠修浚效果,劉璣文指出,“取名‘通渠’者,以此渠一修,則上而廣惠,下而豐利,昔所未通者,今胥通矣”。易謨文講得較為含糊,“而所溉田,較之成化初,可漸復矣”,沒有明確指出已經全部恢復或超過。

事實上,蕭翀倡修的通濟渠,其真正完工也經過十幾年。馬理在《重修涇川五渠記》中道:

正德間,豐利渠壞,都御史蕭公翀更自里鑿山,以上接新渠、下達白渠者通濟渠也。渠甫成,工未訖,而蕭公去任,后御史榮昌喻公,都御史榆次寇公,累命工鑿之,未歲俱去任。于是松石公至,相諸渠淤塞而通濟淺,議施工,于時分巡憲副劉公雍,謀協,遂督理焉。乃自通濟淺所更下鑿三尺許,闊至八尺許,長一丈,深四寸五分為一工,凡六千五百工。工訖,復上下疏諸渠,分工如右。工悉樹以桑、棗、榆、柳,申明三限用水之法,嚴禁曲防,故水利均而博焉。[47]

馬理的記述表明,通濟渠興修并未在蕭翀全部完成,“渠甫成,工未訖,而蕭公去任”,該渠中經榮昌喻公、榆次寇公,在松石劉公(劉天和)手中最終完成。嘉靖初期涇陽縣知縣霍鵬認為,劉天和在該渠修筑中功績不小,請求馬理記載表彰他,“時有單貳守者,嘗托理紀事至再,理未之暇也。無何,松石公丁內艱去,歲余,涇陽霍宰復托理曰:松石公之功不可沒也,先生請終記之”[48]。劉天和,字養和,號松石,湖廣麻城人。戊辰進士,任御史。正德間,巡按陜西。嘉靖六年以陜西按察副使提督學政,歷升督理甘肅屯政,改總督糧督御史,十年巡撫陜西[49]。從正德十一年(1516)通濟渠始修,至嘉靖六年(1527)至十年(1531)間[50]在劉天和力倡下修浚,該渠興修事實上前后約用了十三年,比廣惠渠用時只少了四年。

圖1—2 明嘉靖“重修涇川五渠記”碑

說明:碑存陜西省涇陽縣涇惠渠渠首,筆者于2009年9月17日攝。

而且,通濟渠此次修浚的效果似乎不佳,嘉靖十一年(1532)十月馬理等到涇渠察看,“諸渠咸塞焉”[51]。馬理因此而大發感慨,并與同去者有一番關于涇渠水利的對話:

(馬理)喟然嘆曰:“事未記而若是耶?”霍宰曰:“前人之事在后人嗣之耳,使鄭國之后,無兒公、白公,又無侯公、穆公,又無王公,又無項公、蕭公、喻公、寇公、松石公,則諸渠廢已久矣!故前人之功在后人嗣之耳。”或曰龍山之北有名“銚兒嘴”者,□鑿而渠,以下達廣惠,恐前功終隳。君子曰:“水不入渠者是渠仰之過也。今水入渠口,山泉復多道而□(傾)瀉,渠皆一切吞吐之,則喉嚨塞之耳,豈渠之咎?塞著通之,渠口石囤廢者設之,是在乎人。故曰:前人之事在后人嗣之耳。”進士呂子和曰:“應祥嘗讀書龍山巖,每役夫修渠,獲狎見焉:分工者咸枕鍤而臥,官至斯起而偽作,去臥如初;石工亦然。官監之不易周也。后數月稍通泉水而罷。”吾徒張生世臺曰:生家有役夫自述如呂之言。事之難集乃如此。[52]

馬理記錄的這段對話,主旨強調“前人之事在后人嗣之”的重要性。不過,從馬理的記述可以看出,正德、嘉靖間的涇渠興修仍采用役夫制度,即讓受惠涇水的灌區農民出工,完成修筑。對于役夫制度的弊端,與馬理同去的涇陽人呂應祥以親眼所見指出,役夫、石工在修渠時怠工并不盡力,官員到工地監督時他們只是做做樣子,工程監管很難,因而數月的涇渠水利修浚效果只能以“稍通泉水”而終結。馬理的弟子張世臺家里有涇渠役夫,役夫所講的與呂應祥所看到的相同。對于役夫制度的弊端,隨馬理同行的人中有人建議:

聞三原之市有土石之工焉,計役夫所費取十分之一以雇之,不勝用矣。夫諸工者,游食之民也,貨取之于渠所,編而為夫,遂分工而使之。訖工者給其值,否者役,闕者補,如周之“閑民”、今之“竃戶”,然則財不傷,民不害,而事易舉矣。[53]

該建議是改革目前役夫修筑的辦法,即用役夫費用的1/10,雇三原市場上專門的土石工進行施工,這樣“財不傷,民不害”而一舉兩得,修渠就很容易完成。這不是新方法,前文已述,廣惠渠后期修筑中阮勤就“以帑藏金粟募工市材食役者”完成工程。馬理贊同有人提出的涇渠役夫制度變革,不過他認為涇渠事業最關鍵的是人,“此其大略也,若夫闊澤之,則在當事君子,故曰前人之事在后人之嗣耳”[54]

總之,正德、嘉靖時期通濟渠興修的時候,現存材料已經清楚表明“役夫”制度弊端叢生,修涇渠的效率極低。

2.萬歷年間的涇渠興修

萬歷二十八年(1600),涇渠水利又進行了一次重修,這是對廣惠渠、通濟渠事業的繼承。不過,從參與興修人員的組成來看,與項忠時相比大為遜色,此次修渠主要由涇渠水利灌區涇陽、三原、高陵三縣官紳民參與。參與修渠的官員有:涇陽縣知縣王之鑰、縣丞王國政、主簿花池、典史褚應舉;高陵縣知縣李承顏、典史賀芳;三原縣知縣張應征。參與修渠的督工夫長有:高陵縣黃夢琪、馬世顯,涇陽縣陳遇德、張時鳳、魏邦貞、張宗周、康進表、鄭應興。涇渠上中下三渠老人田應其、白仲金、王世龍,渠長屈朝選、張世太、刑守一等也參與興修[55]

陳葵的《重修洪堰眾民頌德記》記述了這次興修涇渠的緣起:

洪堰左山泉、右涇水,秦鑿渠引涇灌田,至國朝成化初猶沃六邑,灌田八千二百二十頃。時項公修廣惠渠,繼蕭公修通濟渠,所導利于民者甚溥。涇流尋低,渠高不能引,無論至夏秋暴雨沖崩堤岸,泉水亦不能疏通。蓋今受水者止四邑:曰涇陽、三原、醴泉、高陵云。

彼渠歲時修筑,而旋修旋塞,利弗能興。連歲云漢頻仍,即受水之田,室常懸罄,所為恤民瘼者憂焉!于是眾民泣訴四縣。高陵侯李公、三原侯張公、涇陽侯王公會議修渠。建白撫臺,檄四邑夫大浚疏之。委涇陽丞謀其務,堰利屬四邑,而地方專屬涇陽,以故柄事多涇陽公。公先以丞君王帶管水利,有調停才,以今特申委之。[56]

按陳葵的觀點,成化年間項忠修的廣惠渠,還能灌溉六個縣八千多頃,而現在只有涇陽、三原、醴泉、高陵四個縣。涇渠的“旋修旋塞”以及當時旱災頻頻是興修涇渠的主要原因。涇陽縣知縣王之鑰負修渠主要責任,王之鑰委派涇陽縣丞王國政具體負責。涇陽縣丞王國政對工事十分認真,“丞君受委以來,起居飲食與夫役同甘苦,捐俸以犒群夫;躬率省祭官陳言等,與夫長黃夢麒、張時鳳等輩督眾興作,日夜勞瘁”[57]。王之鑰對督修工作十分用心,涇渠渠首工程中有一叫“鐵洞”處,又稱“暗洞”,該處“沙石湮塞,人不能視”,以往督修者“任其夫役報工,未嘗親詣其境”,而王知縣“以繩系下至洞”進行查看[58]

此次修涇渠所完成的工程:

涇流至王御史口,涇水所沖勢極洶涌,堤筑難固,是用大石連環,串合成塊……下至火燒橋,流沙滾起,渠乃阻塞。今修寬二丈許,沙不能壅。小王橋舊低五尺,水溢橋流,茲修高與闊,悉增其半。趙家橋以上,以連山石填塞,水不下流,乃鑿開砂石三丈許。順流通浚土渠五里,相高卑乎治之,較前寬一丈五尺,深七尺。[59]

此工程量并不大,因此整個工程只用了三個多月,“工始于萬歷庚子正月初七日,成于夏四月二十四日”[60]。工程修筑仍然動用的是夫役,修渠在山間進行,修渠石材取于山,十分危險,但由于注意方法,效果不錯:“夫役取石于山,往往山峻石滾,侵傷者不免。茲用前后繩援,搬運有法,鮮有受其害者。”[61]

從萬歷二十八年(1600)涇渠興修的過程來看,涇陽縣知縣和涇陽縣縣丞發揮關鍵作用,“委涇陽丞謀其務,堰利屬四邑,而地方專屬涇陽,以故柄事多涇陽公”[62],這是因為涇渠渠首工程在涇陽縣,而且修浚土渠道可能牽扯的一些土地問題,只有涇陽地方官主導工程才是最合適的人選。三原縣、高陵縣兩知縣雖參與了涇渠修浚的會議,卻沒有參與修浚的管理工作,事實上也無法參與。

筆者推測,隨著像萬歷二十八年這樣由灌區縣主導的涇渠修浚的工程完成,由于在興修中各縣參與程度不同,各縣灌區的權益會有所不同,涇渠渠首涇陽縣會在這效益不斷遞減的灌溉系統中的地位不斷上升,而下游三原、高陵縣的地位在逐漸下降。天啟年間涇渠的灌溉材料也許可以說明這一點:涇陽縣受水地六百三十七頃五十畝,高陵縣受水地四十頃五十畝,三原縣受水地四十六頃五十畝[63]。涇陽縣的灌溉面積為高陵縣灌溉面積的15.7倍,為三原縣灌溉面積的13.7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沁旗| 留坝县| 晋江市| 久治县| 临沧市| 洮南市| 平罗县| 远安县| 湟源县| 宽城| 宁化县| 长寿区| 蕲春县| 怀宁县| 简阳市| 康平县| 原平市| 安义县| 高淳县| 大石桥市| 七台河市| 桂东县| 家居| 大英县| 三原县| 杨浦区| 新河县| 红原县| 河南省| 白河县| 体育| 南开区| 景东| 淮安市| 隆昌县| 宝应县| 馆陶县| 兴义市| 会泽县| 芦山县| 肥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