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李調元的生平、交游與著述

第一節 李調元生平述略

羅江縣李調元紀念館紀念碑

川西平原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德陽。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曾涌現出了眾多的名貫古今、蜚聲四海的文化名人和學術大家。東漢的“姜氏一門三孝子”(姜詩、龐三春、姜石泉)曾在此踐行孝道,聲名遠播。漢末蜀中學士綿竹人秦宓曾協助武侯諸葛治蜀,政績卓著。唐代佛教禪宗八祖馬道一(后世尊稱“馬祖”)曾在此出家和闡揚“頓悟”教義。北宋大文學家蘇易簡曾在此刻苦攻讀,22歲中狀元。到了南宋,則出了一代理學大家張栻。清乾嘉時則誕生了蜀學大師、文學家、戲曲理論家、民俗學家李調元。

一 少年壯志

李調元(1734—1802),清代著名學者、詩人、戲曲理論家。字羹堂,又字鶴洲、贊庵。晚年自號雨村、童山、童山老人、蠢翁、四桂先生等。綿州羅江(今四川德陽市羅江縣)人。其父李化楠,乾隆七年(1742)進士。調元自幼聰明好學,又受家學熏陶,5歲入鄉塾習《四書》、《爾雅》,過目成誦;7歲能詩,以“疏雨滴梧桐”為題即興吟出絕妙詩句:“浮云來萬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13歲能屬對,以“蚯蚓無鱗欲變龍”對其父“蜘蛛有網難羅雀”,一時名震鄉里,有神童之目。乾隆十七年(1752),李調元進入綿州涪江書院學習,歲末,“州院試俱第一”,中秀才,獲鄉試資格。次年,陪同祖母趙氏、繼母吳氏及弟譚元往浙江余姚父親李化楠任所省親。家人團聚,父親格外高興,為調元兄弟聘請名師俞醉六、李祖惠、施瞻山講授課業,同時調元也在父親的帶領下“遍游浙中山水,遇金石即手自摹搨”[1],積極為參加三年后的鄉試做準備。乾隆二十一年(1756),李調元回川參加鄉試不第,但他并沒有喪失讀書入仕的信心。有詩與人共勉道:“世上憐才休恨少,平生失學本來多。天公有意君知否?大器先須小折磨。”[2]同年十二月李調元返回浙江父親任所,“由是益奮于學,自經史百家以及俾官野乘,靡不博覽”[3]。他先后拜浙江名士徐君瑋、查梧崗為師,同時又受知于深受乾隆賞識的一代儒臣錢陳群。在諸位名師的悉心教導下,李調元學識大長。乾隆二十四年(1759)進入成都錦江書院學習,與書院中崇慶州人何希彥、成都人張鶴林、內江人姜爾常、中江人孟鷺洲、漢州人張云谷以文章齊名當時,被譽為“錦江六杰”。是年七月,李調元在成都貢院第二次參加鄉試,榜發,中第五名。乾隆二十五年(1760)會試、二十六年(1761)恩科會試,皆下第。

二 宦海沉浮

乾隆二十八年(1763),李調元參加會試中第二名,殿試二甲十一名,賜進士出身,御試第五名,改為翰林院庶吉士。李調元從此步入仕途,散館后先授吏部文選司主事,后兼授吏部考功司主事。乾隆三十四年(1769),父李化楠卒于任上。為丁父憂,李調元舉家回羅江。期滿,李調元返回京城候補,度過了一段極其窘迫、凄慘的生活。正當他對仕途心灰意冷時,卻得到吏部文選司掌印郎中、湖北巡撫吳樹堂相助,恢復他以前的吏部考功司主事兼文選司主事的職務。

李調元紀念館李調元讀書雕塑

乾隆三十九年(1774),李調元“充廣東鄉試副考官”。在去廣東的途中游覽了嶺南的山川景物,考察了當地的民俗,憑吊了先賢遺址。是年,李調元將他沿途的經歷和見聞感受集成《粵東皇華集》刊行出版。鄉試結束,李調元回京復命,遷任考功司員外郎。

李調元生性耿直,為官清廉,不畏權勢,因此仕途十分坎坷。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月,李調元兼授吏部考功司主事。按朝廷當時決定,其職責是每半月向皇帝呈交一次記錄內外文官提升、降調、參罰、丁憂、告病等材料的“循環簿”,報請皇帝查對裁決。具體做法是:每月初一、十五由吏部派出一名主事官員將“循環簿”托宮門值日太監轉呈給皇帝。由于主事官卑位低,所以常受太監刁難。輪到李調元值班時,一位精于世故的同僚私下“點醒”他:為求辦事順利,必須賄賂太監。李調元剛正不阿,不理睬太監的無理索求。宮門太監高云懷恨在心,百般為難他。從上午一直磨蹭到太陽偏西,才慢吞吞從宮中走出,還斥責李調元送“循環簿”來遲,延誤交接。李調元厲聲斥道:“我雖官小,總是朝廷命官,進士出身;爾乃皇室家奴,怎敢無理擺布?”說罷便挽起袍袖扭住高云欲見皇帝評理,幸有文武百官勸解,高云才得以逃脫困境。從此,宮門值班太監再也不敢向他索賄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對劉培章是否補缺的“議稿涂押”事件中與掌印郎永保產生矛盾,永保遂向大學士舒赫德、阿桂堂誣告李調元袒護同鄉,有受賄之嫌,次年李調元被舒、阿兩公借“京察”[4]之機填于“浮躁”類。乾隆見表冊所填19人皆年邁多病,唯李調元年輕力壯,問道:“李調元何事浮躁?”尚書程景尹以辦事勇往對。乾隆降旨李調元仍“以員外郎用”。李調元即官復原職,時人皆認為他持正不阿,稱贊其為“鐵員外”。是年八月,李調元被乾隆帝欽點為廣東學政,蒙恩督學廣東。按清制,學政主要負責整飭教育,振興文風,具體任務是主持科考、歲考。在科考、歲考中李調元不徇私情,秉公執法,表現了一個教育行政官員的高尚道德和情操。乾隆四十六年(1781),李調元任滿回京,即擢任直隸通永道道員,任期三年。在直隸通永道任職期間,“值四庫館開”,他利用職務之便,大量披閱御庫秘籍,“每得善本,輒譴胥錄之”[5];同時他還廣泛挖掘鄉土文獻,四處搜求鄉賢遺書,加上他自己的作品輯成一部內容廣博、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名曰《函海》。翌年(1782)七月,李調元奉旨運送一部《四庫全書》去盛京(今沈陽)文溯閣,不料行至盧龍天突降大雨,書籍淋濕,書頁粘接。李調元彈劾盧龍縣令及永平知府弓養正,但弓養正反而誣陷李調元,主管刑法的按察使永保對李調元早有積怨,這群烏合之眾依附和紳,憑借權勢,羅織罪名將李調元削職查辦,投入監獄。次年二月,李調元被譴發伊犁,囚車行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恰逢袁守桐回任直隸總督。袁早年曾在四川做官,他深知李調元其人、其學、其才,得知李含冤流放,即上奏朝廷,以李有老母為由,求萬金贖歸。

三 著述終老

乾隆五十年(1785)五月,52歲的李調元終于回到令他魂牽夢繞的故鄉羅江,住進父親生前營造的別墅“醒園”,杜絕了官場上的一切交往與應酬。在以后的20年中他所好者三事:一為著述自娛。[6]李調元畢生勤于讀書與著述。罷官前,他輯有《全五代詩》一百卷,《易古文》二卷,《奇字名》十二卷,《詩音辨》二卷,《方言藻》二卷,《月令氣候圖說》一卷,《逸孟子》一卷,《十三經注疏錦字》四卷,《卍齋瑣錄》十卷,蜀人詩集《蜀雅》二十卷;著有《雨村賦話》十二卷,《雨村詩話》二卷,《雨村詞話》二卷,《雨村劇話》二卷,《雨村曲話》二卷,《周禮摘箋》五卷,《儀禮古今考》二卷,《禮記補注》四卷,《六書分毫》三卷,《通詁》二卷,《剿說》四卷,《左傳官名考》二卷,《春秋三傳比》二卷,《井蛙雜記》十卷,《制義科瑣記》四卷,《然犀志》二卷,《粵風》四卷,《南越筆記》十六卷,《出口程記》一卷,《蜀碑記補》十卷。晚年鄉居期間,陸續撰寫了《雨村詩話》十六卷,《雨村詩話補遺》四卷,《淡墨錄》十六卷,同時還編輯整理《童山詩集》四十二卷,《童山文集》二十卷,《補遺》一卷,《童山自記》一冊,《羅江縣志》十卷。二為大量購書、刻書,傾其所有營建“萬卷樓”。樓內收藏他在京、津、浙地區所購之書和父親原有書籍,分經、史、子、集四大類共四十櫥,十萬余卷。他一生的嘔心之作《函海》亦收藏其間,其藏書范圍和數量,是繼明末清初學者費密之后的最多最廣者,號為“西蜀藏書第一家”。三為組建“家樂”戲班,醉心梨園之樂。李調元對戲曲懷有極濃的興趣,在京城做官時就經常出入戲院劇場,與秦腔名流魏長生交厚,而且留意地方戲曲發展,寫成了專門的戲曲論著《雨村劇話》、《雨村曲話》。鄉居期間,李調元將其戲曲理論付諸戲曲實踐之中,嚴格挑選伶童,親自教習。他還改編劇本,導戲演戲,除在本鄉演出外還四處巡演,極大地促進了四川戲曲的發展與繁榮。

嘉慶五年(1800),四川、湖北境內的白蓮教起義風起云涌,當時各地警報頻傳,社會異常混亂。年近七旬,皓首銀須的李調元攜家小去成都避亂。四月,李調元忽聞萬卷樓被劫匪所焚,返回家鄉,見萬卷樓已成殘垣斷壁,瓦礫飛灰,他悲慟欲絕,痛哭流涕曰:“燒書猶燒我也!”友人潘東庵,用為起句,作詩三十韻見念,因和成哭書詩一首。“燒書猶燒我,我存書不在。譬如良友沒,一慟百事廢……”[7]此詩傳至鄉鄰和者竟百人。萬卷樓被毀后,李調元萬念俱灰,終日抑郁哀傷,惚惚不樂,惘惘不甘,于嘉慶七年(1802)十二月二十一日帶著遺憾和悲傷離開人世,享年69歲。

李調元一生,就其文學而言,他的作品涉及詩、詞、曲、劇、賦、文等各個方面,為四川文學乃至中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編纂刊刻的大型文化典籍《函海》為清代四川文化寶庫增添和保存了豐富的資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早年的詩集《粵東皇華集》結集出版時,由于“詩情清麗”,受到了韓國駐清副使徐浩修,詩人柳琴、李德懋等人的贊賞和推崇,他的詩被傳到了國外。同時柳琴帶著自己編選的韓國四家漢文詩人的《巾衍集》拜訪李調元,李調元親自評點,并贈送自己的詩集《看云樓集》及《函海》,為中外文學的交流與發展也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然而,直到今天,我們仍未對這位蜚聲海內外的文學家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研究。現有的文學史在講到清代文學時還很少提及李調元及他的文學創作,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但我們深切地感到,李調元及其創作的研究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洪县| 德化县| 连山| 闽侯县| 宁明县| 乐陵市| 垦利县| 隆林| 台前县| 集贤县| 策勒县| 恩施市| 安图县| 宁陕县| 孝感市| 齐河县| 台北县| 阳谷县| 兴海县| 芜湖市| 察雅县| 兴城市| 兰西县| 丰宁| 吉水县| 图们市| 越西县| 和平区| 保德县| 邵阳县| 水富县| 江达县| 蓝田县| 康乐县| 历史| 榕江县| 同心县| 中山市| 全椒县| 黄梅县|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