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公羊傳》是《春秋公羊傳》的簡稱,又稱《公羊春秋》,是一部傳解《春秋》的著作,與《左傳》《穀梁傳》并稱為“《春秋》三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
《公羊傳》在三傳中乃至儒家經典中具有鮮明的特色。同是對《春秋》一經的詮釋,《左傳》以述史為目的,旨在求真,著眼過去,探討“歷史曾經是什么”;而《公羊傳》則以改制為目的,旨在求善,著眼未來,探討“歷史應該是什么”。因此公羊學并不執著于史實,而是注重發揮《春秋》之“微言大義”,闡發出“張三世”“通三統”“大一統”等獨具特色的理論,強調歷史發展的進步性和有序性,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和終極目標。而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公羊學要求人們必須積極改善當下的制度,推動社會的改革和進步。由于其獨特的關懷對象和理論體系,公羊學在儒家學派中獨樹一幟,先后兩次在中國歷史上寫下輝煌的篇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光彩和深遠的影響。
公羊學闡發了許多對后世影響深遠的獨特理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一統”說?!按笠唤y”說出自《公羊傳》對《春秋》首句“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釋,此后又經董仲舒、何休等公羊學家發展成一個蘊含豐富的理論,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固有觀念,成為千百年來維系國家統一的強大凝聚力。
公羊學還有一套宣揚歷史進步的“三世”說。公羊家根據距孔子所處年代的遠近,將《春秋》所錄的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分為“所傳聞世”“所聞世”“所見世”三個階段,后來又進一步引申出人類社會必由“衰亂世”至“升平世”至“太平世”的歷史進化理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將越來越發展進步,終至實現理想社會。
“三統”說是公羊學非常重要的理論。按照公羊學的說法,朝代的遞嬗要按照黑、白、赤三統的順序循環交替,每個王朝都按照自己所得之“統”來“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這個說法看似無稽,但卻蘊含了公羊學的理論核心——改制,也就是要求人們根據歷史的變化而因時變革。
此外,公羊學還有“王魯”“進夷狄”“大復仇”“譏世卿”及災異說等理論。公羊學的一些理論別說是在今天,就是在歷史上也長期不為人所理解,而被人們責以荒誕。然而就是有著所謂“非常異義可怪之論”的公羊學,卻在漢代和清代兩次成為重大歷史變革的主導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公羊學家最為可貴之處是與時俱進,他們不是“述而不作”,而是“述而且作”。他們雖然繼續圍繞經傳闡發義理,但并不是一成不變,固守舊說,而是因應時代變化,每有增益,每有創新。
公羊學在兩千年中走過了一個極不平凡的歷程。西漢初年,公羊壽及其弟子胡毋生寫定《公羊傳》于竹帛,結束了《公羊傳》數百年口耳相傳的歷史。漢武帝年間,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建立起公羊學的理論體系,并向漢武帝上策:“《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1]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這樣,第一位公羊大師董仲舒用公羊學的“大一統”理論,推動儒學登上了統治思想的崇隆地位,開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的經學時代。于是,《公羊傳》首先從儒家經典中脫穎而出,成為西漢統治思想的主體,具有最高的理論權威,滲透到了國家政治的各個角落,甚至成為朝廷決定國家大事的依據和官員審判案件的法典,漢代以公羊大義決獄的例子屢見不鮮,董仲舒專門著有一本《春秋決獄》。
東漢末年,何休注解《公羊傳》,吸收兩三百年間公羊學發展的成果,對兩漢公羊學做了一個系統總結,進一步完善了公羊學的理論體系。東漢以后,公羊學陷入了長達千年的沉寂之中,《公羊傳》雖然仍被列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但其精深理論的意涵幾乎沒有人能真正理解,潛心研習的學者更是屈指可數。
但公羊學的思想光輝注定不可能永遠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清代乾隆年間,沉寂千年的公羊學悄然走上了復興之路。常州學派的創始人莊存與在元代春秋學家趙汸《春秋屬辭》的啟發下,著《春秋正辭》歸納公羊義例。此后經劉逢祿的發展壯大,龔自珍和魏源的改造發展,公羊學終于成為晚清的學術風尚。
晚清,列強環伺,中國危亡,宣揚改制變革的公羊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最后一位公羊學大師康有為將清代公羊學百年來的發展推向極致,空前發揮公羊學思想,并以之作為推行維新變法的強大理論依據。在經學時代即將結束的時候,公羊學再度躍上了中國學術和政治舞臺的中心。康有為以“三統”改制說來倡導變革,并將西方的制度也納入“三統”范圍之內,以“三世”進化說論證了從君主專制到民主制度的道路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更結合《禮運》“大同”“小康”說,闡發出“亂世”至“小康”至“大同”的“三世”發展模式,將大同社會作為最高的發展階段??涤袨榈木S新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他所宣揚的公羊學沖擊了君主專制的意識形態,具有思想啟蒙的意義,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的經學時代實際上是始于公羊,亦終于公羊。僅從這一點來講,對公羊學的研究亦是十分必要的。近些年來雖然有關公羊學的論著逐漸多了起來,但對于有著繁雜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發生過重要影響的公羊學來說,仍嫌不足。尤其是有關公羊學思想方面的研究尚有大力開拓的空間。
徐復觀先生曾指出:“中國過去涉及經學史時,只言人的傳承,而不言傳承者對經學所把握的意義,這便隨經學的空洞化而經學史亦因之空洞化;更由經學史的空洞化,又使經學成為缺乏生命的化石,則此一代表古代文化大傳統,在中國現實生活中的失墜,乃必然之事。即使不考慮到古代傳統的復活問題,為了經學史自身的完整性,也必須把時代各人物所了解的經學的意義,作鄭重的申述。這里把它稱為‘經學思想’。此是今后治經學史的人應當努力的大方向?!?span id="vbu6zx2" class="super" id="ref3">[2]姜廣輝先生更進一步指出:“經學的主旨是什么呢?經之所以為經,就在于它所倡導的價值觀。所以‘經學思想’即是關于經學的‘價值’和‘意義’的思想?!?span id="9xgyuse" class="super" id="ref4">[3]學術傳承源流的研究是經學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但經學能夠世代相傳并不斷發展,在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占據統治地位,除了人的不斷傳承外,更重要的是其內涵意義的不斷詮釋與豐富。因此,經學思想才是經學的本質所在,經學研究必須重視經學思想的研究。
《公羊學思想史研究》的目標并不是一部公羊學史,無意面面俱到地介紹公羊學的學派流變、傳承統緒,亦無心梳理《春秋》書法或公羊條例。本書關注的是思想,是從經學思想的角度展開對公羊學的研究,試圖通過《公羊傳》的思想研究、通過在中國思想史上最有影響的幾位公羊學家的思想研究,串聯起公羊學思想從先秦到晚清的發生、發展過程,探討公羊學思想的核心價值以及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挖掘公羊學中符合時代精神的思想資源。本書采取將人物研究和思想研究結合起來的方法,以公羊學家的個案研究為支點,以公羊學思想發展的考察梳理為主線,同時聯系時代背景,結合當時的經濟、政治因素以及社會思潮的影響,揭示公羊學思想變遷的脈絡和時代特點,分析它們的承繼與發展。
[1].《漢書》卷56《董仲舒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523頁。
[2].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版,第208頁。
[3].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1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