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一統”
“大一統”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的原始出處就在《公羊傳》。“大一統”一詞語出《公羊傳》對《春秋》隱公元年經文“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釋中: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131]
就是這短短的一段話,卻是公羊家“大一統”學說乃至整個公羊學的基石。《公羊傳》把它放在全書之首,開宗明義,足見其重視程度。“大”在這里是推重、尊崇的意思,所以“大一統”的原義就是推重一統。
雖然“大一統”一詞始出《公羊傳》,但“大一統”觀念的形成有一個長期醞釀發展的過程。中國第一個王朝是夏朝,夏朝的開國君主是治水英雄大禹。大禹治水和中國早期國家的出現有其內在的聯系。大禹處在部落聯盟高度發展的時期,由于各部落共同生存的需要,禹會合各部落人民共同治水,隨著人們戰勝自然能力的增強和財富的迅速積累,以及公共事務組織管理的強化,早期的國家也就相應產生了?!妒酚洝は谋炯o》說大禹實現了“九州攸同”“四海會同”“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聲教訖于四海”的格局。[132]但那時的國家形態并未完全脫離部落聯盟的形態,一直到商代尚是如此。
周人立國,分封諸侯,并由周公主持建立了完備的宗法制度。“宗法”又稱“宗子法”,即為了防止在政權交接時發生王室內亂,而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很顯然,周公當時是把天下安定作為第一價值的。宗子法的確立使原來的部落聯盟性質,轉變為諸侯與天子之間的從屬關系?!对娊洝け鄙健贰捌仗熘?,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映了那時人們的國家觀念。
宗法制度依靠的是血緣聯系,血緣關系每下一代,即疏遠一層,數傳之后即形同路人。而且各諸侯國始封之時,勢力尚弱,隨著各諸侯國家的日益強大,便在土地與人口資源的利益上發生了嚴重沖突,諸侯之間對峙相攻,日尋干戈,春秋戰國的五百年動亂便由此而形成。
春秋時期,周王室已淪落為小邦,周天子雖仍名為天下共主,實質上已無力統轄各諸侯國??鬃吁r明提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等主張,批判“犯上作亂”(《論語·學而》),稱贊尊王攘夷,維護周天子的至尊地位,其直接目的是要挽救當時分裂、混亂的政治局面。進入戰國,七雄爭霸,戰亂連年,人們渴望結束諸侯國間的戰爭,有一個統一安定的局面。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認為社會發展的趨勢必然是統一。荀子一再稱道商湯、周武“天下為一”(《荀子·王霸篇》)的業績,提出“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王制篇》)之說。
因此,《公羊傳》提出的“大一統”,固然是其對歷史發展方向所提出的一種政治主張,同時也是對先秦儒家的天下一統觀念的精練總結。
經文“元年,春,王正月”,這記錄的是一個時間。顧炎武《日知錄》引董逌《廣川書跋》與李夢陽《空同集》之言,指出晉鼎有“王十月”、秦權有“王正月”的用法,以為“王正月”當為魯史本文,并無深意。[133]“王正月”或為魯史之文,但《公羊傳》認為這里寓意深刻。它解釋說,這里的“王”,指的就是周王朝的締造者周文王,經文加“王”于“正月”之上,表明這是周王的正月,而不是任何諸侯的,乃是周王正朔所在。《公羊傳》從“王正月”而推出“大一統”的概念,應該說是不無道理的?!巴跽隆奔礊橹芡醯恼?。春秋之時各國歷法各有不同,如秦之正月為楚之四月(楚稱為“荊夷”),而楚之一月(楚稱為“冬夕”)為秦之十月[134]?!洞呵铩芬贼敿o年,但卻不用魯歷,而用周歷,奉周王正朔,尊王一統之意不可謂不明顯。
《公羊傳》還提出:“元年,春,王正月,正也。其余皆通矣?!币簿褪钦f,“元年,春,王正月”就是一種常法,我們既可以理解為君臣上下、尊王一統的人世間一切秩序的常法,也可以理解為《春秋》書法的常法。何休在此條下注:“正者,文不變也?!?span id="mlf2ewy" class="super" id="ref139">[135]即是從第二種意思理解的。實際上,這兩種意思在《公羊傳》那里都存在,而且也是相通的?!霸辏?,王正月”六字蘊含的意義重大,書法輕易不能有變,如果有變,則絕非疏忽闕漏,一定是有違背常法的情節需要去批判。
定公元年“春,王”,明顯少了“正月”兩個字。杜預注《左傳》以為“公之始年,而不書正月,公即位在六月故”[136],認為這純粹是因為正月定公未即位。而《公羊傳》就此提出了“定何以無正月”的問題,直指這里孔子寓有深意,接著又說:“正月者,正即位也?!薄罢抡撸次灰病保ü葻o“正月”,可見即位之不正。何休說:“今無正月者,昭公出奔,國當絕,定公不得繼體奉正。”[137]
“正月者,正即位也”后來被董仲舒改作“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并衍化出逐層推進的“大一統”秩序:“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span id="6da2qgz" class="super" id="ref142">[138]是以徐彥《疏》一針見血地指出:“書正月者,為大一統也?!?span id="2e6pbc9" class="super" id="ref143">[139]
《公羊傳》雖然沒有對“大一統”作系統的闡發,[140]但“大一統”作為“《公羊傳》的理論綱領”[141],則是貫穿全書始終的。
“大一統”的秩序是以王為核心組織起來的?!豆騻鳌烦晒迥辍巴跽哂缓跆煜隆保墓辍坝煜轮缓踔芤病?[142]可見其所主張的“大一統”,就是由王者一統天下,具體講,即周王一統天下。隱公元年“祭伯來”,《公羊傳》:“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稱使?奔也。奔則曷為不言奔?王者無外,言奔,則有外之辭也?!?span id="xgaqd8j" class="super" id="ref147">[143]《公羊傳》以為周王的大夫逃亡到魯國只能稱“來”而不能稱為“奔”,因為“奔”意味著逃到外國(別的諸侯國),而周王統有天下,天下每一寸的土地、所有諸侯國的領地皆為王土,對王來說是沒有外國的?!豆騻鳌愤€在桓公八年、僖公二十四年、成公十二年多次重申了“王者無外”[144]。
天下一統于王,王是最高權力核心,統合天下,支配一切。只有統一才能結束無休止的諸侯混戰,只有尊崇和維護周王的權威才能平息天下的紛爭。因此,“大一統”首先要求尊王。《公羊傳》桓公九年:“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145]尊王之意溢于言表。王是天下最高的統治者,其地位是至高無上的?!豆騻鳌愤€在莊公六年提出了“不敢勝天子”,成公元年提出了“王者無敵,莫敢當也”,成公十三年提出了“不敢過天子”,[146]凸顯了王于天下至尊的地位。
桓公十六年“衛侯朔出奔齊”,《公羊傳》:“衛侯朔何以名?絕。曷為絕之?得罪于天子也。其得罪于天子奈何?見使守衛朔,而不能使衛小眾,越在岱陰齊,屬負茲舍,不即罪爾?!?span id="jztbglp" class="super" id="ref151">[147]衛侯朔有負天子所托,跑到齊國躲了起來,得罪了天子,就要用上“譏貶絕”里最嚴厲的“絕”。而對諸侯尊王,《公羊傳》則予以表彰?!盎腹迥昵?,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公羊傳》:“其言從王伐鄭何?從王正也。”[148]
不僅王者至尊,王世子、周王的使者也要受到特別的尊重。王世子、周王的使者入于諸侯國,就是周王的代表,是王室尊嚴的象征,諸侯是不可跟他們等而論之的。
僖公五年“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于首戴”,《公羊傳》:“曷為殊會王世子?世子貴也。世子,猶世世子也?!?span id="zjuj4ap" class="super" id="ref153">[149]《公羊傳》認為,《春秋》這里明顯把王世子擺在了特殊的位置上,因為世子是周王的嫡子,非常尊貴,所以不能與諸侯同列。
僖公八年“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洮”,《公羊傳》:“王人者何?微者也。曷為序乎諸侯之上?先王命也?!?span id="3cjpuuv" class="super" id="ref154">[150]王人雖然本身地位不高,但他因為是周王的使者,有王命在身,所以也應該特別予以尊重,要置于諸侯之上。
《公羊傳》的“大一統”主張,將統一、穩定視為最高的價值、核心的價值,戰國時代反映了人民要求統一的愿望,也反映了社會未來發展的趨勢。尊王是為恢復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所采取的一種制度安排。它所極力強調的周王一統天下的局面,其實只是一種寄托,不僅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在歷史上也從來沒有真正存在過。但囿于《春秋》史事的時代背景和經文文字所限,它又不得不把“大一統”的承擔者落實到周王身上?!豆騻鳌吩诮Y尾處說:“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鬃釉唬骸霝閬碓?!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 ……制《春秋》之義以俟后圣,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151]這里顯然做出了暗示,王者其實并不是指周王,而是后世能實踐《春秋》經世大義、真正推動“大一統”實現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