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古代文學史論

中國小說發展史的分期問題

中國的古代小說,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現形態。研治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者,無論中國學術界還是外國漢學界,都把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中國的文學史家自不必說,許多外國漢學家是從研究中國古代小說起家并著名的。研治者面對十分悠久的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史、十分浩瀚的作品數量、十分可觀的創作成就,除開個案研究,宏觀、總體的研究首先要解決的結構框架問題,就是分期問題。

對此,一般的中國文學史因覆蓋的是整個文學發展變化的時空框架結構,對小說的特殊性自然考慮和表述不多,而且是將小說發展脈絡分割穿插在各個“文學分期”中的,往往給人以被切割了的感覺。因此,對中國小說發展歷史的把握,更需要的是專門的研究撰著。中國小說史專門研究的開山之作是20世紀20年代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后來又有了30年代中譚正璧的《中國小說發達史》、30年代末郭篇一的《中國小說史》等,都直接或間接研究了分期問題,而且魯迅先生對這一問題的解決,事實上奠定了后來進一步論說的基礎,后來的研究“始終沒有超越《小說史略》的藩籬”[1]。20世紀50年代北大中文系55級的《中國小說史稿》,誠然出新不少,但在分期問題和作品分析上的觀點依據,則無疑受到了當時強調政治的時代思潮的局限。后來的學術界多以對小說類別、作品、現象的專門研究成就突出,至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的“古代小說史的撰寫卻仍付闕如”[2],至齊裕焜的《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用功甚勤,其中將古代小說分為六個時期:(1)準備期(從遠古到先秦兩漢);(2)成熟期(魏晉至唐);(3)轉變期(宋元);(4)繁榮期(明代);(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葉);(6)演進期(1895—1911)。[3]這種分法已經很注重小說自身發展演變的狀況了,但其一,“準備期”“成熟期”之類的命名,過分地強調了今人的“小說”眼光;其二,“演進期”之類,竟以1895年至1911年為階段,則顯過于教條。

至20世紀90年代后期,國家教委古籍整理研究委員會支持編著的“中國小說史叢書”,共18種,其中“斷代史”計6種,為《漢魏六朝小說史》《隋唐五代小說史》《宋元小說史》《明代小說史》《清代小說史》《晚清小說史》[4],可見仍是以歷史朝代為斷代坐標的。而且這種意識有的還非常熾烈。例如,《隋唐五代小說史》說到“唐傳奇的發展,大致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初期(618—762),從唐高祖起,到唐肅宗止”,“第二個時期為中期(763—859),從唐代宗起,到唐宣宗止”,“第三個時期為晚唐(860—907),從唐懿宗咸通起,直到唐末”[5],似乎唐傳奇是這些皇帝們寫的一樣。當然這絕不是作者的原意,但這樣的行文,卻透露出了這種以具體朝代來劃分文學創作(這里是小說創作)歷史分期的意識。

中國古代小說史分期,應以什么為分期的坐標和根據?以前大多過分注重了以歷史朝代的更迭,往往脫離對小說作為文學和文化品類自身發展規律的基本特殊性的足夠重視。小說的發展變遷,既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改朝換代、重大政治歷史的轉折等相聯系,又有其自身的面貌和發展律動,而不以這些歷史的轉折所亦步亦趨。因此,我們考慮中國小說史的歷史分期,其標準只能是小說內容、小說形式與小說受眾互動的發展變化本身所呈現出來的一些重要標志:(1)小說外在形式的轉折變化;(2)小說內在內容的轉折變化;(3)小說寫作手法的轉折變化;(4)小說作者藝術追求的轉折變化;(5)小說受眾空間層次與審美情趣和要求的轉折變化;等等。

中國古代的“小說”,包括的體裁范圍很廣,跟現在的“小說”概念不完全一樣,也跟西方的“小說”(short story;novel;fiction)概念不完全一樣。中國古代的小說,按照古代人的叫法和我們今人的歸類,主要包括“筆記”“傳奇”“話本”“擬話本”和“小說”等。就使用的語言來說,有文言和白話兩種語言形式,同時也是兩種小說形式,或者干脆說就是兩個品種。“筆記”“傳奇”等都是文言小說,“話本”和“擬話本”“小說”等都是白話小說。“筆記”都是短篇小說,大多篇幅很短,我們也可以稱為“小小說”,大多以編成一本書的形成問世流傳;“傳奇”即唐代和宋代“筆記”之外的一種小說的名稱(明代和清代“雜劇”之外的一種戲曲形式,也稱作“傳奇”),這種小說,篇幅比“筆記”要長,相當于現代的“短篇小說”;至于“話本”,本是民間藝人“說話”(講故事)的文本,文人對“話本”進行模擬創作,被稱為“擬話本”,篇幅都比“傳奇”要長,但比現代的“中篇小說”要短,相當于“小中篇”;“演義”“小說”,都是長篇小說,前者多是對歷史人物事件故事的演義,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后者多是我們今人觀念中的“小說創作”,如《紅樓夢》等。

中國古代小說的起源,以文本來說,最早的要算公元前5世紀至前3世紀戰國時代成書的《山海經》。直到20世紀初葉中國全面興起“新文學”即“現代文學”,才算結束了古代小說的歷史。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經歷了大約2500年的歷史。英語有文字的歷史始自7世紀,有英語書面文學的歷史至今大約有1300年,可見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很長。中國古代小說的總量,現在可以知道書名和篇名的,約有3300種。其中白話小說約600種,文言小說約2700種。[6]

這是中國古代小說的基本面貌。我們討論其歷史發展的分期,就是以這種基本面貌為基礎起點的。

縱觀中國古代小說2500年的發展史,以上述分期的坐標和根據來分期把握,可以大體上分為這樣六個發展時期。

(一)中國古代小說的混沌期

這時段主要在秦代之前,也延伸到了漢初。在這一時期,有小說(廣義,下同)文本出現的時間在公元前5世紀或前4世紀,主要文本有《山海經》和《穆天子傳》。《山海經》的主要內容,是神話傳說、博物逸聞,被稱為中國神話傳說最早的文庫,中國古代小說的濫觴和“鼻祖”;《穆天子傳》的主要內容,是用編年記月的形式記述周穆王的,歷史與傳說融為一體,是后世歷史小說的濫觴。但這一時期的小說并沒有單獨的作品,所以用今天審視“小說”的眼光來看,算不上小說。

(二)中國古代小說的自發期

這一時段大約始自漢初至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即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至公元6世紀末葉。秦朝短短15年之后,西漢于公元前206年建立,公元24年滅亡,為新的漢朝所代替,又經歷了近200年,然后魏、蜀、吳三國相爭,大約征戰了60年,這就是后來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的歷史藍本。三國之后,晉成為新的統一王朝,約半個世紀之后,爭霸大戰又起,導致的結果是晉只控制中國的南方,北方則被16個政權分割,史稱“十六國”。這種局面持續了100多年,南方的東晉被宋、齊、梁、陳4個王朝相繼替代,同時,北方又有了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等或統一或分治的政權。公元581年,隋朝重新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分割、戰亂的歷史局面。這一整個過程是近800年的歷史。這個時期的小說,由先秦的混沌雛形走上了自發發展的階段,作品逐漸開始豐富,有許多已經很著名。如史傳小說《漢武故事》,神仙、志怪小說《十洲記》《列仙傳》《搜神記》《列異傳》《博物志》《神仙傳》《拾遺記》《幽明錄》,志人小說《世說新語》等,都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但受到中國文學史早期階段文史不分的制約,若從今天的“小說”觀念來看,這一時期的小說仍然屬于雛形階段,還主要是對民間傳聞故事和社會“實事”的記載,還談不上有意識的藝術創造,因此,我們很難用今天的“小說”觀念去審視和評判。

(三)中國古代小說的自覺期

這一時段的主體是自隋唐之際至唐末五代時期,有300多年的歷史。隋朝重新使中國走向了統一,因此中國文學包括小說的歷史也在作家范圍、地域分布和表現題材、主體內容等方面為之一變,因而既出現了顏之推、侯白的傳統小說(小說集),又出現了王度的《古鏡記》這樣一種具有新的小說文體性質的作品——以此為轉折的標志,文人們開始了“傳奇”創作的歷史——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開始“有意為小說”了(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但隋朝滅亡得很快,其歷史不足40年,公元618年,大唐帝國王朝登上了歷史舞臺。近300年過后,公元907年,唐朝政權被推翻,統一的版圖又被分裂,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907—960)、“十國”(891—979)時期。大唐帝國300年,史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個階段。初唐階段,國家經過休養生息,社會制度比較合理和理想,社會生活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因而出現了“盛唐氣象”,盡管后來又出現了社會發展中的曲折和大唐王朝的最終走向衰微,但小說自隋唐之際有了新氣象,由于文人們開始“有意為小說”,整個有唐一代,在雜說、筆記作品仍然大量問世的同時,“傳奇”這一新品種迅速成熟,大大超越了小說早期階段依附于歷史和神異傳說、社會逸聞的狀況;作家很注重“創作”了,小說的篇幅加長了,故事性增強了,人物形象鮮明生動了,描寫相對細膩、栩栩如生了,因而作品的可讀性和影響力更大了。例如《霍小玉傳》《李娃傳》《昆侖奴》《紅線》《鶯鶯傳》等,都塑造了唐代生活中新出現的娼妓、商賈等市民和書生、才女等青年男女形象,有許多作品在當時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響。

(四)中國古代小說的分流期

這一時期是跨唐末五代和兩宋至元末,大約自公元10世紀初開始,到14世紀中葉,共約4個半世紀。唐末五代之后,公元960年,又一個統一的宋王朝建立,但這是一個比秦、漢、隋、唐等王朝的版圖面積都小的帝國,西北、東北地區尚有西夏國、遼國、金國等少數民族政權存在。167年之后,公元1127年,被北方先滅掉了遼國等政權的金人所追擊,宋朝廷從首都汴梁(開封)逃亡到杭州,在那里建立了新的朝廷,將新都杭州命名為“臨安”,史稱“南宋”(其前為“北宋”)。南宋時期,中國的整個北方就被金人政權所占。南宋小朝廷軟弱無力,“臨安”150年之后(1127—1279),終被蒙古族人所建立的元朝所滅。元朝成了新的大統一的王朝。但元代的歷史只有90年。這一段歷史的興亡更替,似乎跟以前的王朝的更迭沒有什么兩樣,但社會畢竟是向前發展著的。尤其是自唐代較長期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城市”,無論在數量和規模上,還是在市民階層的大規模形成上,都成了這一時期突出的人口聚落方式和生活方式。至宋代,城市更為發展,城市的商業經濟成分越發擴大,城市的尤其是市民階層的消費生活對通俗文藝發展的需求越發突出,因而成就了自唐代就產生和發展,至宋代開始繁榮的“說話”藝術及其“話本”創作——“白話小說”這一更有生命力的市民小說品種。

自唐五代就出現的“話本”小說形式,來源于市民的“說話”藝術,使用當時的白話寫成,故事曲折動聽,如《目連變文》《降魔變文》《韓擒虎話本》等,盡管它們在古籍中沒有被保存下來,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的,被埋藏了大約1000年才重見天日,對整個世界文化界都是震動,但當初一定是很有聽眾、很有讀者市場的。至宋代,這種小說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繁榮,為后來文人的“擬話本”和長篇小說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當然,這一時期,原來的文言小說傳統仍然繼續發展,只是在說話藝術和話本小說出現了繁盛的局面之下,文言小說包括筆記小說和傳奇小說的發展態勢被掩而不彰了。

公元1279年,蒙古族人所建立的元朝首先統一了中國北方之后,進而滅掉了南宋,又一次統一了中國南北方的版圖,而且成吉思汗的鐵馬金戈,縱橫馳騁,使大元的勢力版圖橫跨亞歐大陸,擴大到了地中海沿岸。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把最有“學問”和“文才”的中原知識分子——“秀才”視為社會“十等人”中的第九等人(據說這是后來戲稱知識分子是“臭老九”的來歷),并曾廢除了科舉制度,斷絕了知識分子做官的可能性,因而知識分子便成了市民說唱藝人們的寫作班子,雜劇藝術由此興盛起來。這些文人們所寫的戲曲文學、講唱文學作品,成為后來長篇小說的迅速出現和發展繁榮的前提。

因此我們說,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小說最為重要的時期,其最大的特點是改變了文言筆記小說作為小說主流的歷史,市民通俗小說“話本”開始出現并走向繁榮,傳統的文言筆記小說雖仍在發展,但已經退居到了亞流的地位。從這種意義上說,這是我們今天的小說觀念中的“小說”的真正誕生時期。

(五)中國古代小說的繁盛期

這一時段從元末歷經明代直到清代晚期。元代維持大統一局面的時間不長,不足100年,終被明王朝所代替,明王朝從1368年至1644年,歷經276年,又被清王朝所替代。清王朝從1644年至1911年,歷時267年。其間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導致中國社會性質和文化發生變化,中國文學開始走向轉型,即由古代文學開始了向近代文學的轉變。

從元末到清代晚期鴉片戰爭爆發之前的大約500年之間,中國古代小說進入了繁盛期。這一時期的小說的最大特點和最大成就,是長篇小說和文人擬話本(類似于中篇小說)這兩種新樣式的通俗“白話小說”的迅速發展繁盛,并在這一期間出現了長篇小說創作的兩次高峰:一次在元末明初,其代表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的出現;另一次在清乾隆年間,其代表是《紅樓夢》等的誕生,還有擬話本系列叢書名作“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筆記小說《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以及長篇小說《金瓶梅》《儒林外史》等。這些都是在當時和后世都很有影響,并且后來在世界上知名度也很高的重要作品。

(六)中國古代小說的轉型期,亦即近代“新小說”的誕生期

在這一時段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歷時近80年。鴉片戰爭之后,西方人及其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大規模進入中國,中國的社會性質和思想文化都發生了變化。中國文學開始出現轉型的趨勢,即由古代文學開始出現向近代文學的轉變。小說創作轉型較慢,經過了半個世紀之久的積蓄和醞釀,以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為促發因素,“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迅速興起,內容上反映新的社會現實,藝術上受到西方小說影響的“新小說”迅速出現了創作高潮,在短短的十幾年中,出現了大約600種“新小說”。《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就是這一時期出現的長篇名著。

自從18—19世紀西方文學作品和觀念傳入中國以后,中國開始提倡“文學革命”,包括“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到20世紀初的五四運動之后,全面興起了“新文學”,小說的理論、觀念和寫法,包括語言、結構和表現的內容,與古代小說相比都已面目全非,自此,中國的古代小說走向了歷史的終結,現代小說應運而生。

[原題《中國小說發展史的分期問題》,《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1] 裕蛆:《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序》,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2] 裕蛆:《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序》,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3] 裕蛆:《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緒論》,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頁。

[4] 參見安平秋、侯忠義、蕭欣橋《中國小說史叢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頁。

[6] 參見裕蛆《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緒論》,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1頁;安平秋、侯忠義、蕭欣橋《中國小說史叢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温| 长春市| 和林格尔县| 襄樊市| 灵台县| 旬邑县| 商洛市| 顺平县| 醴陵市| 涟源市| 高州市| 河北省| 汽车| 古浪县| 平利县| 全州县| 佳木斯市| 秦皇岛市| 龙里县| 汕尾市| 通化县| 商都县| 保康县| 洛川县| 长子县| 九江县| 澎湖县| 麟游县| 延安市| 上饶市| 阜康市| 响水县| 鹤峰县| 福建省| 威信县| 克山县| 文安县| 塔河县| 瑞金市| 板桥市| 庐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