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字形演變研究
- 郭仕超
- 10636字
- 2025-04-24 19:07:40
第四節 凡例、文字材料來源及相關術語說明
一 凡例
1.本書所選各字的排列順序與《說文解字》的順序保持一致,《說文》中未收錄的字,以《說文》部首的順序排列到相應的位置。
2.本書所選各字的字形主要來源于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少數字形來源于《甲骨文合集補編》《小屯南地甲骨》《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英國所藏甲骨文集》《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等甲骨文著錄書。
3.本書字形,均采用電腦處理,并加以黑白翻轉。處理的字形以拓片為主,輔以照片,也適當參照摹本,字形模糊不辨的則直接截取原拓片或照片。值得注意的是:
(1)有些字形有裂痕、坑洞的地方,若不影響到字形的判斷,則去除裂痕、坑洞;若影響到字形的判斷,則不作修整,保留這些裂痕、坑洞,以留給讀者辨識和判斷的空間;
(2)甲骨文字形體大小不一,而所錄的字例為了清晰可見和配合表格大小,各個字形都作了不同比例的放大或縮小。
4.本書各字字形中的全部殷墟王卜辭不同類組的稱謂,基本上按照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一書(簡體版,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非王卜辭不同類組的稱謂則按照《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學苑出版社2006年版)收錄的《子組卜辭研究》《非王卜辭中“圓體類”卜辭的研究》《非王“劣體類”卜辭》《婦女卜辭》《午組卜辭研究》諸篇。
5.本書對所選之字的原解釋方式為:先列字表展示該字每種類型的形體在王卜辭和非王卜辭中的分布情況,并對各類形體做詳細的文字說明,然后疏證,最后根據字形演變的規律畫出字形演變譜系圖;現在由于受排版影響,各字頭下無法先列字表,只能先做文字說明,字表將集中臥排于第二、第三章章末,特此說明。字表體例說明詳見第二章。
6.本書字例部分還同時糾正《甲骨文字編》《新甲骨文編》對應字頭下的錯誤信息。若字形和拓片號不符,則寫出該字形對應的正確拓片號及其組別;若字形有誤或不準確,則給出該片號對應的甲骨文原拓片字形。
7.字表中的甲骨著錄書代碼:
H:《甲骨文合集》
B:《甲骨文合集補編》
T:《小屯南地甲骨》
Y:《英國所藏甲骨集》
L:《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參考館藏甲骨文字》
W:《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D:《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HD:《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
8.書中的甲骨著錄書簡稱:
《合集》:《甲骨文合集》
《合補》:《甲骨文合集補編》
《屯》:《小屯南地甲骨》
《英藏》:《英國所藏甲骨集》
《花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
《懷》:《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類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
《摹釋總集》:《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
《校釋總集》:《甲骨文校釋總集》
《摹釋全編》:《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
9.本書以漢字簡體行文,但遇以下情況則不將繁體轉化為簡體:其一,用例的繁簡遵循卜辭和金文實際隸定不做轉化;其二,字形若經繁簡轉化后易引起混淆的則保留其繁體;其三,在引用古書及前人著述時,若文句中使用了假借字或繁體字,則依照原文引用,不將其轉化為簡體字。
10.甲骨文字形存在多種演變途徑,本書所列出的字形演變譜系只是其中的某一種可能,并非是唯一途徑,特此說明。
11.為行文簡潔,書中對時賢省去“先生”,徑呼其名,望海涵。
二 文字材料來源及相關術語說明
(一)相關文字材料的來源
1.甲骨文異體字研究材料的來源
本書以李宗焜編著的《甲骨文字編》(中華書局2012年版),劉釗、洪飏、張新俊編著的《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沈建華、曹錦炎編著的《甲骨文字形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四本書為藍本,參照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的《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9年版)、黃德寬主編的《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的說解,盡量選取形體變化多樣、音形義較為明確的甲骨文,同時參照裘錫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版),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線裝書局2007年版)的考釋成果,適當補充每一字頭下的各種形體。
依據以上標準,最后確定甲骨文中的104個字為例字。以姚孝遂主編的《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中華書局2011年版),同時參照“漢達文庫”,清理每一字頭下的各種字形,從《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補編》《小屯南地甲骨》《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等甲骨文著錄書中直接截取拓片,按組類窮盡整理每種字形各類組的分布情況,制成字形表。
2.異體字判斷標準
根據甲骨文的實際存留狀況以及我們研究目的的需要,應遵循“主構形”一致的原則。所謂“主構形”即“表達這個字意的基本的構形”[191],采用廣義異體字的概念,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指出:“異體字就是彼此音義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嚴格地說,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的異體,才能稱為異體字。但是一般所說的異體字往往包括只有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嚴格意義的異體字可以稱為狹義異體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稱為部分異體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廣義的異體字。”[192]
(二)相關術語說明
本書字形演變譜系圖中涉及一些術語,這些術語的使用是為了說明字形間的關系,分析文字創制、發展過程中文字結構方式和符號體態變化。相關術語界定如下:
1.簡化:是指文字書寫的過程中,產生了框廓線條化,或是刪簡筆畫、形體、形符、聲符,或是局部替代整體等現象,即稱作簡化。
(1)框廓線條化(框廓填實、實筆線條化):原本是有如圖畫般,將物體依外形框廓加以畫出,甚至框廓內各個細微的部位、紋飾也都表現出來,與原物體的形象極為相似;后來將許多細微的部分或外形框廓都加以省略,而變成以單線條加以畫出的變化,即框廓線條化。如“虎”:。
(2)刪簡筆畫或局部形體:刪簡筆畫是刪簡字形中的某些筆畫,如“今”:;刪簡局部形體是刪簡某個形體中的局部形體,即只截取形體中的局部形體來書寫的現象,如“探”:
。
另外,還有一種書寫時的特殊情況——缺刻筆畫。即字形中的某些筆畫忘了刻寫,使得形體不夠完整。如“帝”:。
(3)刪簡同形形體:即字形中有幾個相同的形體,刪簡其中某些同形形體的現象。如“雝”:。
(4)刪簡形符:指刪簡字形中的形符,如“教”:。
(5)刪簡聲符:指刪簡字形中的聲符,如“”:
。
(6)局部代替整體:即簡省大部分形體,只保留突出表意的局部形體,用局部代替整體。如用虎頭代替“虎”,“虣”中的部件“虎”僅殘留虎頭:。
(7)形體簡省:專指保留字形中突出強調的部分,其余形體則用簡單的筆畫勾勒。如人形,肢體各部位手、腳、口不同時強調,只強調其中某一部位時,突出強調的部分保留,不作突出強調的部分則以簡單筆畫帶過。如“聞”:。
2.繁化:與簡化相對而言。是字形演變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指文字書寫過程中,產生了線條框廓化、增繁筆畫、形體、形符等現象,即稱作繁化。
(1)線條框廓化:與框廓線條化相對而言,指畫出物體的外形框廓的現象,甚至連形體上面的花紋也刻畫出來,即“線條框廓化”。如“黍”:。
(2)增繁筆畫:是于字形中增加點畫、橫畫、豎畫的現象。包括單筆繁化(加刻橫畫)、增加義點、增加飾筆等三種情況。如“寧”:,“示”:
,“
”:
。
(3)增繁同形筆畫、形體、形符:與“刪簡同形形體”相對而言,以其所增皆為“同形”為特色。其中較為特殊的情況,是增繁相同意義的形體或形符,可以看作“增繁同義形體、形符”,暫不細分。指字形中本已有某個筆畫或形體,則才會有增繁此一筆畫或形體的現象發生,但增繁的筆畫或形體,并無其他特殊的意義。如“學”:。
(4)增繁形符:指增繁的形體具有增強文字表義的功能。如“羌”,增糸后,增強被繩索所縛的羌人情況,。
(5)形體繁化:與“增加形符”明顯不同。是指原本可以用簡單筆畫勾勒表意的,現在卻要突出強調其內部的某一組成部分,從而使形體變繁化的一種現象。如“人”字,常作側立之形,只畫軀干及一臂。此時,如果想要突出人形中的頭、手、腹、腳的某一部位,那么就要在側立人形的基礎上把要突出強調的部位表現出來,如“”字,想要強調構件“丮”中的人頭部的口形,就在人形的基礎上畫出頭部的口形,即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形體繁化。
3.聲化:又稱“增加聲符”。是指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等無聲符字基礎上,增加表聲形體,而產生形聲字的過程,既可以看作聲化,也可看作是一種繁化,通過增加聲符,增強文字的表音功能。如“鳳”:。
4.異化:是指文字書寫過程中,在筆畫、數量、方向、位置、偏旁、聲符、視覺、造意、造字理據等各方面產生變異的現象,即稱作異化。
(1)筆畫異化:在筆畫上產生彎曲、平直、斷裂、中斷、連接等各種不同的變化,稱作“筆畫異化”。如“伐”:。
(2)數量異化:在數量上產生各種形態多寡不同的變化,稱作“數量異化”。如“涉”:。
(3)方向異化:在方向上產生正、反、倒、斜、橫等各種不同的變化,稱作“方向異化”。如“歲”:。
(4)位置異化:在位置上產生左右、上下、縱橫、內外等各種不同的變化,稱作“位置異化”。如“保”:。
(5)偏旁異化:指在構字部件上產生各種通用的變化。包括表義形符替換和義近形符替換兩類。表義形符替換指意義不同的構字部件相互通用、替換的現象,如“虣”:;義近形符替換專指那些意義相近的構字部件相互通用、替換的現象,如“莫”:
。
(6)聲符異化:又稱“音近聲符替換”。指在聲符上產生各種音同、音近相通用的變異現象。如“河”:。
(7)視覺異化:又稱“變換視角”,指變化觀察角度,即變正視為側視,近而導致視覺效果的差異。如“昷”:。
(8)造意異化:在造字意念上產生各種不同的變化,稱作“造意異化”。同形替換亦屬此類,“同形替換”又稱“同形變換”或“同形互換”,作為構字的同一部件,如手形,多用三指來表現,而“探”字中的手形,各種形體雖然仍然用三指表現,但是通過意念上的變化,在形體上產生了差異,即。
(9)造字理據相同:造字時根據相同的表詞依據選取不同的構字部件,造成一詞多字的現象。如“祼”:。
5.訛化:指文字書寫過程中,產生了混淆、訛誤的現象,稱作訛化,或訛變。
(1)形近而訛:指字形中全部形體或局部形體相近而訛誤作其他形體的現象。如“山”訛作“火”:。
(2)變形聲化:是將表義字形體的一部分,人為地改造成與之形體相接近的可以代表這個字字音的部件,以便更清楚地標示這個字的字音。這是一種因表音化趨勢造成的訛變。如“麓”:,
形訛變作“百”。
(3)簡化省變:因簡省造成的訛變。如“冓”:。
[1] 喻遂生:《甲骨語言的性質及其在漢語史研究中的價值》,《古典文獻與文化論叢》第二輯,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又載喻氏著《甲金語言文字研究論集》,巴蜀書社2002年版,第1頁。
[2]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頁。
[3] 關于類型學的研究方法在字形研究中的運用,參見李學勤、彭裕商著《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 王蘊智:《對當前甲骨學基礎研究工作的幾點思考》,《古文字研究》第22輯,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87—288頁;又載于《殷都學刊》2000年第2期;以及王氏著《字學論集》,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219頁。
[5] 孫海波編著、商承祚校:《甲骨文編》,1934年,哈佛燕京學社石印本(1965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改定本)。
[6] 金祥恒:《續甲骨文編》,臺灣藝文印書館(影印本)1959年版。
[7] [日]島邦男:《殷墟卜辭綜類》,日本東京汲古書院1967年版。
[8]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中華書局1989年版。
[9] 唐蘭著:《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編》,王玉哲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頁。
[10] 劉一曼、郭振錄、徐自強:《北京圖書館藏甲骨文書籍提要》,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179頁。
[11] 劉一曼、郭振錄、徐自強:《北京圖書館藏甲骨文書籍提要》,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179頁。
[12] 裘錫圭:《〈說文〉與出土文字》,載《說文解字研究——許慎與說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64—70頁轉第86頁。
[13] 沈建華、曹錦炎編著:《甲骨文字形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第5頁。
[14] 李守奎:《古文字字編類著作的回顧與展望》,《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1期。
[15]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上冊),序,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頁。
[16] 沈建華、曹錦炎編著:《甲骨文字形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頁,注解11。
[17] 沈建華、曹錦炎編著:《甲骨文字形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
[18] 劉釗、洪飏、張新俊編纂:《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 洪飏、董冰華:《新甲骨文詞匯工具書編纂芻議》,《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20] 洪飏、董冰華:《新甲骨文詞匯工具書編纂芻議》,《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21] 孫詒讓:《契文舉例》,蟫隱廬印行1927年版。
[22]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三卷》,東方學會1927年版。
[23] 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上海倉圣明智大學印行1917年版。
[24] 柯昌濟:《殷虛書契補釋》,自刻本1921年版。
[25] 商承祚:《殷虛文字》,廣州中山大學講義石印本1927年版。
[26]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北京師范大學講義石印本1932年版。
[27] 陳邦懷:《殷虛書契考釋小箋》,略識字齋1925年版。
[28] 陳邦懷:《殷契拾遺》,石印本1927年版。
[29]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上海大東書局1933年版。
[30]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上海大東書局1931年版。
[31] 郭沫若:《殷契余論》,日本東京文求堂書店1933年版。
[32] 唐蘭:《殷虛文字記》,北京大學講義石印本1934年版。
[33]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北京虎坊橋大業印刷局1940年版。
[34]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續編》,北京虎坊橋大業印刷局1941年版。
[35]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石印本1944年版。
[36]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版。
[37]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9年版。
[38]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中國科學院1954年版。
[39] 楊樹達:《耐林庼甲文說·卜辭求義》,上海群聯出版社1954年版。
[40] 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版。
[41]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中華書局1962年版。
[42] [日]貝塚茂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日本寫真印刷株式會社1960年版。
[43] [日]池田末利:《殷虛書契后編釋文稿》,日本創元社1964年版。
[44] 嚴一萍:《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版。
[45] 嚴一萍:《殷虛書契續編研究(上、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版。
[46] 嚴一萍:《殷虛第一次發掘所得甲骨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版。
[47] 嚴一萍:《凡將齋所藏殷墟文字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版。
[48] 嚴一萍:《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版。
[49] 嚴一萍:《北京大學國學門藏殷虛文字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版。
[50]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版。
[51]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
[52] 劉桓:《殷契新釋》,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3] 劉桓:《殷契存稿》,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4] [日]松丸道雄、高島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京大學出版會1994年版。
[55]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版。
[56] 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六,中華書局1959年版。
[57] 劉盼遂:《釋工》,《學衡》1926年第49期。
[58] 丁山:《數名古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28年第1本1分。
[59] 聞一多:《釋》,《中國文字》1973年第49冊。
[60] 徐中舒:《士王皇三字之探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4年第4本4分。
[61] 沈兼士:《“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一)》,《國學季刊》1935年第5卷3期。
[62] 董作賓:《說》,《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四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版。
[63] 胡厚宣:《釋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9年第8本2分。
[64] 張政烺:《字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三種,1945年版。
[65] 李亞農:《殷契雜釋》,《中國考古學報》1951年第5冊第1、2分合。
[66] 李平心:《甲骨文及金石文考釋(初稿)》,《李平心史論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7] 唐蘭:《在甲骨金文中所見的一種已經遺失的中國古代文字》,《考古學報》1957年第2期。
[68] 于省吾、陳世輝:《釋庶》,《考古》1959年第10期。
[69] 黃然偉:《說呂》,《中國文字》1960年第1冊。
[70] 金祥恒:《釋虎》,《中國文字》1960年第1冊。
[71] 屈萬里:《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四種,《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1960年版。
[72] 嚴一萍:《釋得》,《中國文字》1960年第1冊。
[73] 裘錫圭:《釋“勿”“發”》,《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版。
[74] 林沄:《釋眴》,《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版。
[75] 詹鄞鑫:《釋甲骨文“兆”字》,《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版。
[76] 黃天樹:《讀契雜記(三則)》,《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學苑出版社2006年版。
[77] 劉釗:《甲骨文字考釋》,《古文字考釋叢稿》,岳麓書院2005年版。
[78] 陳劍:《甲骨金文“”字補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線裝書局2007年版。
[79] 季旭升:《說髀》,《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版。
[80] 馮時:《釋“離”》,《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版。
[81] 劉桓:《釋甲骨文“、遏”》,《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版。
[82] 張世超:《釋“”》,《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版。
[83] 蔣玉斌:《釋殷墟組卜辭中的“兆”字》,《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版。
[84] 張玉金:《釋甲骨文中的“”》,《古文字研究》第28輯,中華書局2010年版。
[85] 時兵:《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文字考釋三則》,《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版。
[86] 王蘊智:《釋甲骨文字》,《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版。
[87] 喻遂生:《也說“斤”“錛”》,《古文字研究》第29輯,中華書局2012年版。
[88] 胡適:《論國故學——答毛子水》,《國故學討論集》上冊,民國叢書第三編,群學社1927年版。
[89] 孫詒讓:《名原》敘,齊魯書社1986年版。
[90] 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六,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94頁。
[91]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44頁。
[92]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序,上海大東書局(初版本)1931年版,該序言1952年人民出版社修訂版已刪。
[93] 姚孝遂主編:《中國文字學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頁。
[94]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齊魯書社1981年版,第161頁。
[95] 于省吾:《關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文物》1973年第2期。
[96]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序,中華書局1979年版。
[97] 于省吾:《于省吾自傳》,《晉陽學刊》1982年第2期。
[98] 于省吾:《釋羌、茍、敬、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3年第1期。
[99]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71頁。
[100] 徐中舒:《怎樣考釋古文字》,《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435頁。
[101] 徐中舒:《怎樣考釋古文字》,《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438頁。
[102] 林義光:《文源》,寫印本1920年版。
[103] 葉玉英:《〈文源〉的文字學理論研究》,2003年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83頁。
[104]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齊魯書社1981年版,第402—403頁。
[105]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齊魯書社1981年版,第403頁。
[106]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79頁。
[107]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06頁。
[108] 劉又辛:《從漢字演變的歷史看文字改革》,《中國語文》1957年第5期。
[109] 喻遂生:《文字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95—196頁。
[110]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06—109頁。
[111] 黃天樹:《論漢字結構之新框架》,《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112] 詹鄞鑫:《漢字說略》,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9—216頁。
[113] 黃天樹:《論漢字結構之新框架》,《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114] 參見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版。
[115] 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10輯,中華書局1983年版。
[116] 高明:《略論漢字形體演變的一般規律》,《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2期。
[117] 林沄:《古文字研究簡論》,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71—107頁。
[118] 劉翔、陳抗、陳初生、董琨編著:《商周古文字讀本》,語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48—259頁。
[119] 高明:《古文字的形旁及其形體演變》,《古文字研究》第4輯,中華書局1980年版。
[120] 高明:《古體漢字義近形旁通用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中國語文研究》1982年第4期。
[121] 張桂光:《古文字義近形旁通用條件的探討》,《古文字研究》第19輯,中華書局1992年版。
[122] 張桂光:《甲骨文形符系統特征的探討》,《古文字研究》第20輯,中華書局1999年版。
[123] 參見張桂光《張桂光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版。
[124] 張桂光:《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古文字研究》第15輯,中華書局1986年版。
[125] 金國泰:《漢字訛變三題》,《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第3期。
[126] 姚孝遂:《古文字的符號化問題》,《古文字論集》(初編),香港中文大學1983年版。
[127] 裘錫圭:《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遣冊”談關于古隸的一些問題》,《考古》1974年第1期。
[128] 吳白匋:《從出土秦簡帛書看秦漢早期隸書》,《文物》1978年第2期。
[129] 吳振武:《古文字中形聲字類別的研究——論“注音形聲字”》,《研究生論文集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1期。
[130] 袁家麟:《漢字純雙聲符字例證》,《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
[131] 馬國權:《鳥蟲書論稿》,《古文字研究》第10輯,中華書局1983年版。
[132] 陳初生:《談談合書、重文、專名符號問題》,《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33] 魏宜輝:《戰國簡帛文字訛變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134] 陳世輝:《略論〈說文解字〉中的“省聲”》,《古文字研究》第1輯,中華書局1979年版。
[135] 均收入裘錫圭的《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版。
[136] 趙誠:《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構形關系》,《古文字研究》第6輯,中華書局1981年版。
[137] 趙誠:《西周金文構形系統二重性探索》,《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版。
[138] 陳煒湛:《甲骨文異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輯,中華書局1981年版。
[139] 姚淦銘:《論西周銅器文字演變的軌跡》,《鐵道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
[140] 姚淦銘:《論兩周金文形體結構演變規律》,《鐵道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0期。
[141] 張振林:《試論銅器銘文形式上的時代標記》,《古文字研究》第5輯,中華書局1981年版。
[142] 馬國權:《戰國楚竹簡文字略說》,《古文字研究》第3輯,中華書局1980年版。
[143] 林素清:《談戰國文字的簡化現象》,《大陸雜志》1986年第72卷第5期。
[144] 唐莉:《戰國文字義符系統特點研究》,2004年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45] 羅運環:《論楚文字的演變規律》,《古文字研究》第22輯,中華書局2000年版。
[146] 黃錫全:《楚系文字略論》,《華夏考古》1990年第3期。
[147] 湯余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5輯,中華書局1986年版。
[148]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中華書局1989年版。
[149] 湯余惠:《戰國文字形體研究》,1984年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50]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
[151]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
[152] 翁宇翔:《殷商甲骨文可釋字異形研究》,2008年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53] 盧佳:《甲骨文字形簡化問題研究》,2010年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54] 江學旺:《西周金文研究》,2001年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55] 鄒芙都:《楚系銘文綜合研究》,巴蜀書社2007年版。
[156] 劉云:《戰國文字異體字研究——以東方六國文字為中心》,2012年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57] 陶霞波:《先秦貨幣文構形無理性趨向研究》,上海市社會科學博士文庫叢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58] 馬瑞:《西北屯戍漢簡文字研究》,2011年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59] 呂蒙:《漢魏六朝碑刻古文字研究》,2011年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60]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頁。
[161] 范常喜:《甲骨文納西東巴文會意字比較研究初探》,2004年西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62] 竺海燕:《甲骨構件與甲骨文構形系統研究》,2005年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63] 馬曉風:《甲骨文會意字研究》,2005年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64] 宣璇:《甲骨文人系漢字研究》,2006年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65] 張坤:《與糧食作物有關的甲骨文字字形文化研究》,2006年新疆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66] 陳青峰:《殷商金文構形分析》,2005年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67] 郭利芳:《春秋金文構件系統定量研究》,2006年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68] 韓同蘭:《戰國楚文字用字調查》,2003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69] 吳建偉:《戰國楚文字構件系統分析和〈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一)〉文字考辨》,2004年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70] 沈之杰:《楚簡帛文字研究——形聲字初探篇》,2005年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71] 何山:《魏晉南北朝碑刻文字構件研究》,2010年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72] 李圃:《說字素》,《語文研究》1993年第1期。
[173] 李圃:《甲骨文字字素》,《中文自學指導》1997年第5期。
[174] 李圃:《字素理論及其在漢字分析中的應用》,《學術研究》2000年第4期。
[175] 李圃:《字素理論與漢字分析問題》,《中國文字研究》第2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76] 李圃:《中國正統文字的發端——殷商甲骨文字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地位》,《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177] 李圃:《說字素》,《語文研究》1993年第1期。
[178] 李圃:《字素理論及其在漢字分析中的應用》,《學術研究》2000年第4期。
[179] 劉志基:《漢字體態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0] 張再興:《西周金文文字系統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81] 鄭飛洲:《納西東巴文字字素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82] 劉志基:《試論漢字表意字素的意義變異》,《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183] 張再興:《論字素功能的斷代系統研究》,《中國文字研究》2001年00期。
[184] 鄭飛洲:《關于建設東巴文字字素檢索數據庫的構想》,《中國文字研究》2002年00期。
[185] 鄭飛洲:《爾蘇沙巴文字字素研究》,《中文自學指導》2002年第4期。
[186] 王文勝:《字素、語素,文字、語言——也談文字和語言的關系》,《漢字文化》2009年第4期。
[187] 畢曉凈:《周原甲骨文字研究——從字素的角度考察》,2006年新疆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88] 邱艷:《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新見文字現象研究》,2008年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89] 侯霞:《甲骨文與瑪雅文象形字比較研究》,2008年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90] 夏軍:《〈說文〉會意字研究》,2009年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91] 鄒曉麗、李彤、馮麗萍:《甲骨文字學述要》,岳麓書社1999年版,第34頁。
[192]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2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