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編 晚周諸子總論

晚周諸子的學術階梯

在晚周諸子百家學說中有一個學術階梯。諸子百家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對政治實踐的要求。但是在具體的政治目的和實踐途徑上,諸子百家又各有不同的側重。這種共性和個性聯系在一起,恰恰構成了一個學術階梯,各個梯級之間呈均勻的遞進關系。這一現象在晚周諸子百家中的幾個主要流派道家、儒家、法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最早提出“學術階梯”思想的是老子。《老子·德經·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這就列出了一個學術階梯,這個階梯自上而下依次是:道、德、仁、義、禮。其中道和德是相近的概念,是道家所主張的。仁和義是相近的概念,是儒家所主張的。禮就是禮的制度,禮制和法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儒家強調作禮,到了法家就強調為法。所以老子所提出的這個學術階梯,又可以列作:道德——仁義——禮法,或列作:道家——儒家——法家。學術階梯的思想還見于《文子》,文子是黃老道德一派中的人物,后人認為他是老子的弟子。《文子·下德》中說:“仁義禮樂者,所以救敗也,非通治之道也。”這就是認為,儒家的仁義禮樂是在道家的道德之下的一個階梯上的。《文子·上義》篇又說:“治之本仁義也,其末法度也。”這就是說,法家的法度又在儒家的仁義之下。

學術階梯的第一個特點,是它表明了諸子學說中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在諸子百家的學說之中,既有理想的因素,又有實踐的因素。諸子學說的產生過程,也就是人們對理想的修正和在社會政治實踐中更趨近現實的過程。在晚周諸子的學術階梯中,“道德”的理想性最強,“仁義”在其次。法家的實踐性最強,儒家在其次。越是在階梯的上層,理想性越強,而實踐性越弱。說來很美妙的,卻較少具有現實可行性;具有現實可行性的,聽來卻并不美妙。

對此,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也有過明確的表述。在孔子學說的建立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個學術階梯。據《禮記·禮運》記載,孔子曾經描述和對比過“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為公,任性自然。小康之世是天下為家,是興立人文,創設制度,謀用是作。從理想的角度上看,孔子認為大同之世比小康之世更好,但大同之世雖好,卻離現實太遙遠,所以不可取。據《論語》記載,孔子又曾盛贊過齊桓公和管仲君臣的功績,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齊桓管仲是春秋五霸之首,是后來法家引為始祖的人物。對齊桓管仲的現實功績,孔子是明白承認的,但他又沒有像后來的法家那樣去效法齊桓管仲,這是因為孔子認為齊桓管仲在理想方面又嫌不足。在孔子的學說探索中,也有一個學說階梯,這就是:大同之世——小康之世——齊桓管仲。其中小康之世是講仁義的,據道家莊子的解釋,仁就是親,就是私。小康之世的親、私天下為家,是與大同之世的天下為公相對立的。大同和天下為公的情況,也就是道家所說的道德的情況。所以孔子所說的大同之世——小康之世——齊桓管仲的這個學術階梯,也就是道家老子、文子所講的道德——仁義——法度的學術階梯。孔子之所以沒有選擇大同之世和齊桓管仲的爭霸尚權,正是他中庸、過猶不及思想原則的體現。

學術階梯的第二個特點,是它表明了晚周諸子不同的歷史觀。學術階梯除了和理想與現實這一尺度有關外,還和道家、儒家、法家各自所持的歷史觀有關。這二者是相互聯系著的,因為歷史本來就是介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一個參照。在晚周諸子的學術階梯中,道德的概念托始最早,仁義托始于夏商周三代,法度則托始于春秋五霸以后。歷史觀所寄托的年代越早,理想的因素就越大。其特點如同近現代史學家所說的托古和層累堆積。道、儒、法三家歷史觀所寄托的年代,也呈階梯性遞進。老子所稱道的“小國寡民”,和莊子所說的古十二君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都在韓非所說的“上古”限內(《韓非子·五蠹》)。孔子曾說過的大同之世,也是在上古的年代限內。由此以往,堯舜禹湯文武,韓非稱之為“中古”,是儒家所寄托和效法的一個時期。儒家學者中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師,孔子比較現實,所以主張效法夏商周三代,尤其主張效法西周,說西周是“郁郁乎文哉”。孟子講義和性善,格調比較高,所以他主張法先王,效法堯舜。荀子兼王霸,開始由儒家向法家過渡,所以主張法后王,效法春秋五霸。孔孟荀三人依照其具體主張的不同,又各與一更為具體的歷史時期相對應,但其總的階梯依然處在唐虞夏商周的限內。

處在階梯最后一個梯級上的是法家。法家主張刑賞,致力于耕戰,因此其歷史觀寄托最晚,在春秋以后的近世。認為只應該效法春秋五霸,甚至提出效法今王,從而使歷史觀與現實政治目標重合為一。商鞅是法家的早期創始人物,提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商君書·更法》)韓非是后期法家的代表,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五蠹》中說“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正是荀子“道過三代謂之蕩,法二后王謂之不雅”(《荀子·儒效》)歷史觀的進一步發展。

韓非又說:“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這是對道德——仁義——法度學術階梯的又一表述。

學術階梯的第三個特點,是它表明了晚周諸子不同的實踐性與可行性。盡管道儒法三家從先秦時期起,就一直互絀互非,相互之間的指責批評十分激烈,但各家學說在本質上卻是相同的,即同樣表現為要求參與社會政治實踐、與政治實踐結合的政治性,同樣要為各自認為最為合理的政治秩序提供理論和學術上的依據。正如《莊子·天下》和司馬談《論六家要指》中所說,諸子百家都是“務為治者也”,只是各自所選擇的途徑不同,“各有所長,時有所用”罷了。其中,道家道德的主張最適用于休養生息即戰亂平定后新秩序正在恢復的建國初期,儒家仁義的主張最適用于守成即新秩序恢復之后的發展時期,法家法治的主張最適用于救敗即社會矛盾激化的危急時期和改朝換代的統一戰爭時期,在和平時期則為變法,在戰爭時期則轉化而成為兵家。

在現實中,道、儒、法三家最早得以與當時的政治實踐相結合的是法家,在戰國各國尤其是秦國中普遍獲得了成功。其次是道家,用于漢初。最后是儒家,用于漢武帝時期。自此以后,道、儒、法三家往往因其各自的特點,大體上分別被應用于每一朝代的初期、中期和晚期,三個梯級逐一遞進。漢初叔孫通說:“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韓信說:“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其后曹操說:“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如此等等,都道出了儒家法家相互遞進這一奧妙所在。

晚周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都不可以偏廢,也不可以獨尊。像春秋戰國至漢初時期孟子、董仲舒的排斥楊、墨、縱橫、法術,獨尊儒家,都已成為歷史上的教訓。采用諸子百家政治主張的關鍵,是要適時地按照階梯的順序依次進行轉換。逆取順守,一開一闔,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理之自然。不怕會有曲學阿世的譏笑,也不怕會出現湯武受命問題的爭辯。凡是不能依次進行轉換,或掌握不好時機的,才正是不通時變,不知世務。在戰亂之中就不能講仁義。天下平定之后就不能仍由馬上治天下。對于前者,春秋時期宋襄公不重傷、不殺二毛,孔子的弟子子路結纓而死,都是典型的教訓。對于后者,中國歷史上的兩個短命王朝秦朝和隋朝,是最明顯的史例。

道、儒、法三家學術階梯簡表

補論

“階梯”,古人語。

《朱子語類》載朱子云:“《近思錄》好看。《四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又云:“‘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有階梯而進,不患不到。”又云:“讀書考義理,似是而非者難辨。且如精義中惟程先生說得確當,至其門人,非惟不盡得夫子之意,雖程子之意,亦多失之。今讀《語》《孟》,不可便道精義都不是,都廢了。須借它做階梯去尋求,將來自見道理。知得它是非,方是自己所得處。”

王陽明《應天府重修儒學記》:“圣賢之學,心學也。道德以為之地,忠信以為之基,仁以為宅,義以為路,禮以為門,廉恥以為垣墻,《六經》以為戶牖,《四子》以為階梯。”又《林汝桓以二詩寄次韻為別》:“堯舜人人學可齊,昔賢斯語豈無稽?君今一日真千里,我亦當年苦舊迷。萬理由來吾具足,《六經》原只是階梯。山中僅有閑風月,何日扁舟更越溪?”

汪偉《經學理窟序》:“橫渠用功親切,有可循守,百世而下,誦其言,若盲者忽睹日月之光,聾者忽聆雷霆之音,偷惰之夫咸有立志,其正蒙之階梯與!”

《清史稿·循吏傳·劉大紳傳》:“嘗訓諸生曰:‘朱子《小學》,為作圣階梯,入德涂軌。必讀此書,身體力行,庶幾明體達用,有益于天下國家之大。’于是士知實學,風氣一變。”

日人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定位》:“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猶夫行陳之有次,階梯之有依也。”

古人論諸子,往往有“階梯”之意。

《大戴禮記·盛德篇》云:“德法者,御民之本也,古之御政以治天下者,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圣,司寇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禮。”邢昺《孝經正義》云:“以之道則國治,以之德則國安,以之仁則國和,以之圣則國平,以之義則國成,以之禮則國定。”皆以道、德、仁、圣、義、禮為序。

《管子·四時》云:“道生天地,德出賢人。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以道、德、事為序。

《莊子·知北游》云:“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引據《老子》,以道、德、仁、義、禮為序。

《莊子·天道》云:“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以天、道德、仁義、分守、形名、因任、原省、是非、賞罰為序。

劉晝《九流篇》云:“道者玄化為本,儒者德教為宗,九流之中,二化為最。夫道以無為化世,儒以六藝濟俗。無為以清虛為心,六藝以禮樂為訓。若以教行于大同,則邪偽萌生;使無為化于成康,則氛亂競起。何者?澆淳時異,則風化應殊;古今乖舛,則政教宜隔。”以玄化、德教為序。

《顏元年譜》載顏元曰:“夏殷周之得天下也以仁,失以不仁;漢唐宋之得天下也以智,失以不智;金元之得天下也以勇,失以不勇。”以仁、智、勇為序。

又近人孫德謙《諸子通考》云:“且道、德、仁、義、禮五者,有先后之分。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足見道德既衰,始重仁義;仁義不明,而禮學方興。此其每下愈況,非如后之人混合言之,無所區別也。或曰:于經有證乎?曰:《論語》: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禮記》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則仁義與禮,可知其降于道德矣。”又云:“夫無為以化三皇之時,法術以御七雄之世,德義以柔中國之心,政刑以威四夷之性。故《易》貴隨時,禮尚從俗,適時而行。劉氏于《隨時篇》嘗明言之,最為通人之論。今復語此者,蓋欲學者經權制宜,不可高談儒術,有違時俗也。”以道、德、仁、義、禮為序,又以無為、法術、德義為序。所言“先后之分”,亦即階梯次第之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乡县| 晴隆县| 饶阳县| 治县。| 武隆县| 双柏县| 宁强县| 唐山市| 元氏县| 沛县| 射洪县| 同心县| 克什克腾旗| 金堂县| 丰城市| 福海县| 屯留县| 二连浩特市| 林芝县| 广安市| 大渡口区| 兴和县| 襄樊市| 沅陵县| 长垣县| 河津市| 曲靖市| 高平市| 大石桥市| 玉田县| 页游| 洞头县| 泸水县| 冕宁县| 青龙| 马鞍山市| 安福县| 成都市| 齐河县| 绥德县| 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