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 研究背景

對于英國左翼文學的研究,國外學術界已經歷了幾個階段,取得了比較引人注目的成績。較早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威廉·燕卜遜(1935)討論了英國無產階級文學在20世紀30年代的杰出地位;而喬治·奧威爾(1937)主張社會主義者放棄經濟和階級斗爭,表現出強烈的個人主義意識。這些研究可謂褒貶不一,不夠系統。比較系統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代表作有瑪莎維·西納斯的《工業繆斯:19世紀英國工人階級文學研究》(1974),追溯了工人階級文學傳統的起源和社會歷史背景,討論了憲章派文學;F.C.布爾的《該死的一個:穿破褲子的慈善家的作者特雷塞爾的生平及時代》(1979),提供了無產階級作家特雷塞爾的生平資料、小說的出版史及歷史語境;喬納·克拉克等主編的《英國30年代文化和危機》(1979),提供了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政治語境,討論了小說家伍爾夫、赫胥黎、厄普沃·德瓦納、奧威爾、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大衛·史密斯的《20世紀英國小說中的社會主義宣傳》(1979),對1906—1956年的英國左翼小說進行了綜合性歷史考察,分析了優秀社會主義小說《穿破褲子的慈善家》和劉易斯·格拉西克·吉本的《蘇格蘭三部曲》。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呈現出系統、全面、多元的特點和趨勢:一是對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文學進行重新探討,代表作有瓦倫廷·卡寧海姆的《30年代的英國作家》(1988)、格洛佛·史密斯主編的《階級、文化和社會變化:20世紀30年代新觀點》(1980)、安迪·克羅夫特的《值得紀念的歲月: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小說》(1990)。二是主張恢復工人階級文學傳統,重寫文學史,代表作有杰羅米·霍桑主編的《20世紀英國工人階級小說》(1984)、M.布克的《現代英國左翼小說研究指南》(1998)。三是研究向多元、開放、邊緣發展,和種族、族裔、性別等視角結合進行,代表作有羅納德·保羅的《我們心中的怒火》(1982),對“二戰”后英國工人階級小說中的青年形象進行了研究;帕姆拉·福克斯的《階級小說:英國工人階級小說的羞恥與反抗》(1994),對英國1890—1945年的小說進行了女性主義探討,主張開展女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對話;珍妮特·蒙特菲奧的《20世紀30年代的男女作家》(1996),對文學史忽視的20世紀30年代英國女性左翼作家詹姆遜、米奇森、瓦格納等進行了研究;M.布克的《現代英國左翼小說研究指南》(1998)的第四部分,介紹了左翼文學中的后殖民小說;其他著作還有布里斯托·巴托洛維奇的《馬克思主義、現代性與后殖民主義》(2002)、安吉拉·英格雷姆的《重新發現被遺忘的激進者:1889—1939年間的英國婦女作家》(2009)、尼古拉·艾倫的《當代英國小說中的邊緣》(2009)等。

可見,國外對英國左翼文學的認識和研究由淺入深,由單一到多元,由排斥和否定到逐漸接受和肯定。然而學界對左翼文學的認識和評價還有待加強,主流文學史還缺乏對左翼文學的系統考察,現有研究大都圍繞憲章派文學和20世紀30年代文學開展,且多以作家研究為中心,對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左翼文學還缺乏系統深入的梳理和探討。

國內對英國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譯介比較重視,威廉斯、湯普森、伊格爾頓、安德森作品的中譯本都已出版,對左翼文學的研究限于憲章派文學(如陳嘉、劉炳善)和20世紀30年代左翼小說(如侯維瑞、李維屏、高繼海),而對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進行系統討論的著述尚未見到。

左翼文學是英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更加系統、全面地認識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內涵外延、發展脈絡、主要特征及文學地位;

(2)提供現有英國文學史尚未包含或者介紹、討論不足的內容,對現有英國文學史進行一定程度的彌補和改善;

(3)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目前學術界對英國左翼文學重視不夠的狀況,引導學界重新認識英國左翼文學,深入探討其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以便對其思想蘊含、藝術特征和文學地位作出比較客觀的評價;

(4)有助于全面認識20世紀英國文學發展狀況和演變脈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創作和理論建構提供思想借鑒和文化參考。

二 左翼文學概念探討

左翼和右翼屬于政治概念,指政黨中的左派和右派,一般來說,“左翼”有“激進”“進步”之意。薩松認為,“左翼”一詞在社會主義運動之前就已經出現,它起源于法國大革命時期。當路易十六召集國民議會時,第一和第二等級的成員,即貴族和教會代表,坐在國王的右側,而人民的代表——實際上指中產階級或第三等級的代表——坐在國王的左側。在整個革命時期,坐在左側席位的,都是那些堅決反對君主統治、信奉人民主權原則的人。人們可以說,左翼看來從一開始就懷疑、不屑傳統和既定慣例。[1]回首人類剛剛走過的20世紀,可謂國際政治風云變幻,各種糾紛連續不斷,天下從無太平之日,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圍繞經濟、軍事、政治、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角逐一直持續,未有放松。兩次世界大戰、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建立、冷戰、柏林墻的建立及其倒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冷戰時代的到來等都對國際政治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本來“左翼”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就一直遭到蓄意貶低和歪曲,“被認為是一種極端主義,大略等同于冷戰辭藻的任何其他特有稱謂,包括極權主義、意識形態以及一些表面上的中性詞如政府和政治”[2]。這種狀況使政治上界定“左翼”并非易事,而20世紀末俄羅斯的情況使界定“左翼”難上加難,因為解體后的蘇聯——俄羅斯的“共產黨被西方媒體稱為‘右翼’”。[3]這樣,文學上“左翼”界定的難度可想而知。據筆者所知,關于左翼文學,目前有代表性的定義有下面兩個。中國社會科學院吳岳添研究員指出,“左翼文學是指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特別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在各國無產階級的斗爭中、特別是在共產黨領導的反法西斯斗爭的影響下,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和繁榮起來的進步文學。”[4]這個定義是可以接受的,但也有一些漏洞,定義的主干是“左翼文學是進步文學”,其余部分是左翼文學產生的時間、背景以及范圍,而對于左翼文學的核心特征——思想性強調不夠。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英語教授M.基思·布克采取西方冷戰辭藻的取向,把左翼視為圍繞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這些核心概念的思想的集合,認為這些概念表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和經濟不平等的根本批判,并且主張更加公平地分配財富和權力。[5]這一定義突出了左翼文學的思想特征,彌補了前一個定義的不足。如果把兩個定義進行整合,似乎可以得出一個較為合理的定義:左翼文學是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在無產階級斗爭特別是共產黨領導的反法西斯斗爭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進步文學,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其主要思想內容。然而這個定義還不夠全面,還需要細化,例如,在文學四要素——作家、作品、讀者、世界中,與左翼文學關系密切的有兩個:作家和作品。如果要問:工人階級作家創作的作品是否一定是左翼作品?右翼作家創作的作品是否一定不是左翼作品?用上述的定義進行鑒別還不充分。而具體到英國左翼文學,定義清楚也并非易事。可參考的定義幾乎沒有,對于英國左翼文學的研究,國外學術界雖然已經歷了幾個階段,取得了比較豐富的學術成果,然而,綜觀這些研究,大都用“工人階級”“社會主義”“激進者”命名,而用“左翼”來為研究著作命名的屈指可數。據筆者所知,《現代英國左翼小說研究指南》是目前唯一一部用“左翼”這個詞命名的著作。原因何在?首先是學術研究的大氣候,左翼文學是一種邊緣文學,甚至是一種反主流文學,在國外一直遭到質疑、貶低和歪曲,問津者不多;其次,討論左翼文學,與政治的關系過于緊密,具有冒險性;再次,作為無產階級產生最早的國家,英國的左翼文學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工人階級文化和社會主義政治傳統,而這一傳統未必與馬克思主義或共產主義是同盟”[6],這就導致英國左翼文學之復雜與界定之困難,具有挑戰性。所有這些也決定了界定英國左翼文學的必要性。

筆者認為:首先,左翼文學應該是基于階級的文學,就題材而論,應來自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就內容而論,應反映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工作、生活和情感,但支持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的依附、陪襯、次要地位,甚至貶低或蔑視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的文學作品,則算不上左翼文學。其次,左翼文學還必須有意識形態因素,即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立場,有關于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內容,這一點非常重要。但必須注意,非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如形形色色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各種流派的非科學的社會主義,如基督教社會主義、倫理社會主義、費邊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都在左翼之列。以上兩點告訴我們,左翼文學是一種意識形態色彩異常濃厚的文學,作品的內容是鑒別其是否是左翼文學的重要標準,作家不是鑒別的必要條件,例如,工人階級或者社會主義作家可能創作出左翼文學作品,也可能創作出資產階級作品;可能在創作早期寫出進步作品,也可能在創作中期、晚期寫出保守甚至反動作品;而一些右翼作家,也可能會創作一些具有左翼性質的作品。可見,按照作家劃分左翼文學是不科學的,劃分左翼文學的根本標準在于作品的思想內容——意識形態性。實際上,國外現有的左翼文學研究成果大都以作家研究為中心,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一些不被認為是左翼作家的某些具有左翼傾向或內容的作品遭到冷遇和排斥,這種以作家作為選材標準的做法顯然具有漏洞。而本課題在研究方法上首先要打破這種“狹隘的”選材標準,以彌補其不足和缺憾,爭取做到公允、全面。因此,作品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是劃分左翼文學的根本標準。作品的“階級性”指的是作品的主人公必須來自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可以是工人、農民、共產黨員等;作品的“意識形態性”指的是作品在主題思想方面具有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的立場。所以,工人階級出身的作家作品未必是左翼作品,中產階級出身的作家作品未必不是左翼作品。左翼作品可以具有揭露和批判社會黑暗、同情工人階級和勞苦大眾的特點,但具有這些特點的文學作品未必全部是左翼文學。作品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是左翼文學的充要條件,二者缺一不可。

左翼文學是世界性的進步文學,與無產階級文學、工人階級文學和社會主義文學關系密切。無產階級文學萌芽于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隨著工人階級的產生和壯大而形成和發展,與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思潮密切相關。19世紀三四十年代興起的英國憲章派文學、德國1848年革命時期文學、法國1871年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后興起的巴黎公社文學,是世界早期無產階級文學的典型代表和20世紀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先驅。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從根本上推翻了人剝削人的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20世紀20年代,無產階級文學開始在蘇聯等國流行,30年代前后成為席卷世界的潮流,蘇聯的“俄國無產階級文化協會”、中國的“左聯”、德國的“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作家聯盟”、美國的“約翰·里德俱樂部”等都是該時期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團體。但1925年蘇聯成立的“拉普”,推崇純粹的無產階級文學,推行極“左”路線,奉行宗派主義,排斥農民、知識分子等一切同路人。列寧等蘇聯領導人同這種極“左”傾向進行了堅決斗爭,號召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確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蘇維埃文學的基本創作方法。此后,無產階級文學逐漸被社會主義文學所取代。20世紀80年代開始,“無產階級”在英國的使用頻率日益減少,“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仍在使用,幾率幾乎相等。“工人階級文學”指工人階級作家,或者具有工人階級背景的作家或者中產階級作家創作的關于工人階級工作、生活和情感的文學,但必須具有工人階級意識和立場,只有具有這種意識形態內涵的文學才可以稱得上是“社會主義文學”;如果貶低工人階級,贊揚資產階級的文學,則不是社會主義文學。社會主義一詞來源于古希臘文socialis,相當于英文中的social。18、19世紀,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導致了小生產者破產、工人失業、經濟危機、貧富分化、勞資沖突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于是人們把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和設想叫作“社會主義”。直到1830年前后,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圣西門的信徒使用“社會主義”來表達他們宗師的著作和思想時,把“社會主義”同理想社會聯系在一起,含義是:“社會主義”代表受苦的工人,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度的奴役和剝削及其造成的弊端和不公,要求建立一種理想的、平等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一詞才逐漸流傳開來。[7]

談到社會主義文學,還要注意它不僅指文學中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也指作品中蘊含的19、20世紀世界上林林總總的社會主義思想。客觀而論,這些豐富多彩的社會主義流派的主要方面是錯誤的,但有一個基本的相同點:主張通過社會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產品分配及交換,而消滅社會矛盾和不公,實現社會主義道德和經濟目標。由此看來,這些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流派中閃爍的思想火花及其社會主義實踐,同樣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財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法等資本主義強國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一系列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建立,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社會主義文學呈現出勃勃生機。資本主義國家的進步文學也在紅色30年代前后形成第一次高峰后,在60年代前后形成第二次高峰,英國1956—1977年的“新左派運動”是社會主義思想復興的重要表征。但1979年撒切爾夫人當選首相后推行保守的撒切爾主義,直到1991年,國家政壇急劇右轉,左翼文學創作步入低谷。同一時期,美國進入以保守著稱的里根時代,而東歐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此時正在加速進行面向西方的改革,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也致力于推行“新思維”,最終導致這些國家社會主義政權的瓦解,世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遭受嚴重挫折。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文學因此成為一種歷史現象,社會主義文學創作于20世紀末在世界范圍內進入低潮。綜上所述,左翼文學與無產階級文學、工人階級文學、社會主義文學等有交叉重疊之處,但內涵外延并不相同,左翼文學可以包括上述幾種文學流派,但上述幾種文學并不一定全部是左翼文學,其相加之和也不等于左翼文學。

三 研究方法與本書體例

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經歷了四個階段的發展:20世紀初到20年代的左翼文學;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左翼文學;20世紀60年代前后的左翼文學;20世紀80年代到世紀末的左翼文學。本課題時間跨度大,內容多,難度大。是“研究”,就必須強化“論”的色彩,不能寫成文學史,但同時又不能沒有“史”的內容。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作品數量眾多,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研究任務,非常艱巨。要做好研究工作,對整個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進行系統、綜合考察,突出“論”的色彩,就必須首先解決研究方法問題。經過多次咨詢專家、研究討論和深入思考,課題組決定要有取有舍,不奢求全面,但力求研究比較系統、比較深入,因此最終決定采取主題研究的方法,既打破時間的界限,又打破體裁的界限,還打破作品的界限,用主題即左翼文學的思想性來統攝整部著作。在作品的選擇方面,按照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四個階段,精選每個階段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把重點放在這些左翼代表性作品的細讀上,從具體的文本中解讀、闡釋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征。只有這樣,才能把研究落到實處,才能保證研究不至于太宏觀和空泛,保證研究有一定的力度和深度;才能讓文本唱主角,發出自己的聲音,不至于成為背景知識和文藝理論的附庸。對應著20世紀初到20年代、20世紀30年代前后、20世紀60年代前后、20世紀80年代到世紀末這四個英國左翼文學的發展階段,堅持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標準,本研究選取精讀的文本有:羅伯特·特雷塞爾的《穿破褲子的慈善家》(1914)、劉易斯·格拉西克·吉本的《蘇格蘭人的書》(1932—1934)、艾倫·西利托的《周末晨昏》(1958)、約翰·布萊恩的《向上爬》(1957)、多麗絲·萊辛的《金色筆記》(1962)和帕特·巴克的《聯合街》(1982)。選材確定后,我們發現,20世紀最有代表性、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左翼文學作品集中在小說領域。這與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實際情況相吻合。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小說領域。因為,第一,伴隨著現代化進程而興起的英國小說,發展到20世紀已經相當成熟和完善。“20世紀是小說的世紀,小說創作取得了比其他文類更輝煌的成就……興起于18世紀的西方現實主義小說,迄今已發展成為世界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學產品。”[8]左翼文學與英國“主流文學”并駕齊驅,左翼小說創作無形之中受到了英國小說的影響。第二,英國19世紀憲章派文學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領域。20世紀左翼小說后來居上,成就顯著,僅30年代的10年間,就有“數百部左翼小說發表”。[9]獲得布克獎的小說家中,發表過左翼作品的就有約翰·伯格、戴維·斯托利、詹姆斯·凱爾曼、帕特·巴克四位,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萊辛曾于1962年發表作品《金色筆記》,標志著英國左翼文學的高峰。一般來說,詩歌短小精悍,語言凝練,節奏鮮明,結構工整,易于抒情,但不易駕馭宏大的社會題材。而戲劇往往會受到舞臺的限制,這也會影響到左翼戲劇的創作。20世紀50年代的左翼戲劇家約翰·阿登就在20世紀70年代后逐漸放棄左翼戲劇創作而轉向小說創作,當人們問起他為什么轉向時,他這樣回答,“我之所以放棄戲劇,主要是因為我已厭倦了為了將一部劇作搬上舞臺而不得不卷入的人際交往”[10]。第三,無論是左翼詩歌還是左翼戲劇,其創作都是時斷時續,沒有形成自己的傳統;而20世紀英國左翼小說的創作一直在延續,中間沒有中斷,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傳統。目前學界對英國左翼文學的研究也大都圍繞左翼小說進行,例如,奈杰兒·格雷的《失語的大多數:戰后英國小說中的工人階級研究》(1973)、大衛·史密斯的《20世紀英國小說中的社會主義宣傳》(1978)、羅納德·保羅的《我們心中的怒火:戰后英國工人階級小說選中的青年形象研究》(1982)、H.古斯塔夫·克勞斯主編的《英國社會主義小說:走向一個傳統的復蘇》(1982)和《社會主義小說的興起:1880—1914》(1987)、杰羅米·霍桑主編的《20世紀英國工人階級小說》(1984)、安迪·克羅夫特的《值得紀念的歲月: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小說》(1990)、M.基思·布克的《現代英國左翼小說研究指南》(1998)、尼古拉·艾倫的《當代英國小說中的邊緣》(2009)等。雖然如此,本研究對左翼詩歌和左翼戲劇也沒有一概忽略,在上編《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綜論》中對其作了簡介,對左翼文論也作了梳理、介紹,在中編的主題研究部分,涉及相同主題的,也都有提及。英國左翼文學作品眾多,本研究采取了突出重點的辦法——從精選的代表作品中挖掘、闡釋英國左翼文學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限于課題組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時間,還有不少未來得及研究的內容,留得今后進一步研究。經過閱讀文獻,精讀文本,從具體文本中歸納、提煉出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八大主題,構成本書中編的主要內容。

(1)20世紀英國工人階級生存狀況的一面鏡子

(2)工人階級受壓迫命運的根源及反抗

(3)左翼視角下的現代化歷史進程

(4)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探索和追求

(5)停留還是跨越:工人青年的彷徨和憤怒

(6)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中的女性主義思想

(7)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國際視野

(8)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反殖民主義主題

同時,為了不留遺憾,本書在下編,立足作品,讓文本自己“說話”,對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藝術特征進行了比較系統、深入的探討,并力圖勾勒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藝術手法方面的發展階段和演變脈絡。

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做到作品的研讀和評論的寫作齊頭并進。上編對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進行了總括性的述論,闡述了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起源、發展階段、演變脈絡,重點論述了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各個階段的經濟、政治、歷史、文化背景及其主要特征,內容涉及詩歌、戲劇、小說、文論,力求做到系統、全面、深入,爭取在論述的過程中體現出“史”的內容,勾勒出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發展狀況。在主題思想研究部分,凡涉及流變的主題,都堅持共時性和歷時性相結合的原則,寓“演變脈絡”于細致、深入的文本解讀中,在文本闡釋中體現出“史”的觀照,例如,第五章“20世紀英國工人階級生存狀況的一面鏡子”,就分為20世紀初、“福利國家”時期和20世紀80年代三個階段進行論述;第六章“工人階級受壓迫命運的根源及反抗”中對“反抗”的論述也分為20世紀初、20世紀中葉和20世紀80年代三個階段。凡涉及同一主題的作品,都盡量提及,然后立足代表作品,進行比較系統、深入的解讀和闡釋。

這樣,本書的結構就主要分為三大板塊:上編是對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進行的總括性論述,分為四章;中編是對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所作的主題研究,分為八章,八大主題,力求比較系統、深入地探討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思想內涵,是本書的核心部分;下編是對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藝術特色所作的總體性論述,分為四章。此外,本書首先在緒論部分,交代了本課題的研究背景,討論和界定了左翼文學的概念,交代了本課題的研究方法和本書體例以及研究意義和不足。

著作的正標題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在課題研究過程的后期才提煉出來的。當時,想到了四個題目:另一種聲音: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研究;不可或缺的英國文學: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研究;草根階層的情感與生活: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研究;激進的力量: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研究。第一個題目,突出了英國左翼文學的特質,強調了在今天政治多極、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左翼文學在多聲部的英國文學中的位置,意在消解左翼文學的“他者”地位,解構其與“主流文學”之間的二元對立;第二個題目,強調了左翼文學在英國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和價值,突出了左翼文學的重要性,而淡化了它自身的特質;第三個題目,意在突出左翼文學的自身特質,但不夠全面,“草根階層”的概念比較模糊,其“情感與生活”也忽略了左翼文學的其他思想內涵和藝術特征;第四個題目,政治色彩比較濃厚,淡化了左翼文學的學術特征,與左翼文學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也不夠完全對應。綜合考慮,我們采納了第一個題目。

四 研究意義

英國是世界無產階級誕生最早的國家。左翼文學是英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進步文學。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其核心思想特征。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是左翼文學的充要條件。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在30年代和60年代形成兩次高峰,出現了一大批進步作家和馬克思主義文論家,具有重要認識意義和藝術價值,在文學史上應有一席之地,是英國文學的重要傳統。然而,該傳統卻長期被學界忽視、誤解甚至歪曲,未得到客觀公允的定位和評價;我國學界長期受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思潮影響,對英國左翼文學的重視和研究嚴重不足。本書采取歷時性研究方法,系統論述了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各個階段的經濟、政治、歷史、文化背景,及其主要特征,從整體上勾勒出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發展階段和演變脈絡;采取共時性以及歷時性和共時性相結合的方法,立足文本,按照主題研究的方法,系統、深入地探討了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思想內涵,歸納、提煉出上述提及的八大主題;采取歷時性方法,立足文本,系統、深入地探討了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的藝術特色,勾勒出其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再到后現代主義的發展歷程和演變脈絡,包括20世紀初現實主義的成熟、20世紀30年代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實驗、20世紀中葉現實主義的回歸和后現代主義實驗、20世紀80年代至世紀末藝術手法的多元。

本研究具有重要學術意義和應用價值: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界重新認識英國左翼文學,深入探討其內涵外延、發展脈絡、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以便對其文學地位作出比較客觀的評價,對現有英國文學史進行一定程度的豐富和改善;有助于引導學界重新認識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和英國文學的聯系,從而更加全面地認識整個20世紀英國文學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本研究具有重要社會效益:英國的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占據人口多數,作為藝術表征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的工作、生活、情感和精神狀況的左翼文學,是多聲部的英國文學中的“重要聲音”,是英國文學中的重要一支。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目前正在致力于現代化建設。本課題對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的解讀和闡釋,能夠引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20世紀英國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的生活、情感和精神,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文化參考。人民群眾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表征他們工作、生活、情感和精神狀況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學,可以通過比較的角度,利用這塊“他山之石”,從20世紀英國左翼文學中借鑒有益的、合理的因素,更好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創作和理論構建。


[1][美]唐納德·薩松:《歐洲社會主義百年史·序》,姜輝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頁。

[2]M.Keith Booker,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of the Left: A Research Guide,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1998,p.1.

[3]M.Keith Booker,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of the Left: A Research Guide,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1998,p.2.

[4]吳岳添:《法國現當代左翼文學·前言》,湘潭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6頁。

[5]M.Keith Booker,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of the Left: A Research Guide,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1998,p.2.

[6]M.Keith Booker,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of the Left: A Research Guide,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1998,p.2.

[7]程玉海、林建華等:《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新論》,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頁。

[8]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頁。

[9]M.Keith Booker,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of the Left: A Research Guide,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1998,p.18.

[10]王嵐、陳紅薇:《當代英國戲劇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平市| 金秀| 樟树市| 岫岩| 牙克石市| 兴山县| 大足县| 孝感市| 化州市| 霍邱县| 怀宁县| 讷河市| 台东县| 岫岩| 涪陵区| 寿宁县| 玛纳斯县| 米易县| 阿拉善右旗| 布尔津县| 祁门县| 平利县| 鹿邑县| 福建省| 石渠县| 汝阳县| 准格尔旗| 乌鲁木齐县| 合肥市| 玉田县| 宁晋县| 平度市| 康定县| 通州区| 平潭县| 沐川县| 香格里拉县| 山丹县| 高雄市| 祁阳县| 安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