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20世紀60年代英國左翼文學的二次高峰

第一節 20世紀60年代英國左翼文學二次高峰的原因

20世紀60年代前后的英國左翼文學,時間跨度大致上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末撒切爾夫人當選首相,英國進入保守主義時代這段時間。這期間英國左翼文學再度繁榮。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主義的正義戰爭,進一步促進了世界人民的覺醒,也使社會主義進一步深入人心。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先后卷入戰爭的國家和地區超過60個,人口超過20億,傷亡人數達“5000萬人,其中包括2000萬蘇聯人、1500萬中國人、500萬德國人、250萬日本人、100萬英國人和法國人、30萬美國人”[45],損失超過50000億美元。這次戰爭的慘烈、殘酷程度史無前例,5000萬傷亡人數中,有近五分之一是無辜平民,是作為“不受歡迎的人”被蓄意殺害的。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法西斯實行種族滅絕政策,曾建立5個大型滅絕中心,大肆殺戮猶太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屠殺生產線的效率創造了令人生畏的紀錄——每天殺害12000人”,“600萬”猶太人、“500萬新教徒、300萬天主教徒和50萬吉普賽人”[46]被滅絕于集中營,日本法西斯在中國使用生化武器進行活人細菌戰試驗,強征慰安婦,制造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滅絕中心、殺人生產線、焚尸爐、殺人比賽、活體試驗、核武器形成的蘑菇云等令人觸目驚心,膽戰心驚。法西斯主義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慘絕人寰。這次戰爭使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受到了錘煉,覺悟大大提高,看清了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丑惡本質,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蓬勃發展。戰后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運動迅速發展,一系列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走向獨立,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建立,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實力大大提升,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世界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壯大,工人階級、勞動大眾、左派知識分子空前團結,“建立了保衛世界勞動人民利益的群眾性國際組織,如世界工會聯合會、世界民主青年聯盟、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這些組織鞏固了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統一戰線”[47],國際政治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世界朝著有利于和平、民主,有利于社會主義和勞動人民,不利于獨裁、專制,不利于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和反動勢力的方向發展,再次進入“左”傾時代。

第二,“二戰”后英國的“福利國家”政策和“富裕社會”建設,一方面使廣大勞動人民的物質生活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由于這些政策并未改變英國的階級分野和社會結構,出身于中下階層的人們產生了不滿和“憤怒”,到了60年代,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文化”運動。1945年“二戰”結束,工黨政府上臺執政,順應民意,致力于“國有化”和“福利國家”建設,以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大不列顛共同體”。1946年通過的《國民保險法》和《國民醫療保健法》使英國人民享受到了失業保險、退休補助、公費醫療,1944年通過的教育法案規定,出身中下階層家庭的子弟可以獲得政府的資助,得以進入高等學府,接受高等教育。經過幾年的建設,“國有化”和“福利國家”措施解決了失業問題和赤貧現象,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電視機、電冰箱、小汽車開始進入一般家庭。但是,“國有化”并不是“公有化”,“富裕社會”也并不是“社會主義社會”,英國的經濟結構、階級分野和社會階層并未發生根本改變,統治階級、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貧富懸殊依然存在,工人階級無法躋身社會上層,無法獲得中上階層擁有的社會地位,階級不平等和社會不公依然嚴重,中下階層的人們產生了彷徨、憤怒和反抗,文學界出現“憤怒的青年”作家,關注工人階級生活和命運,其影響持續至20世紀60年代后期。20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更加動蕩,英國也不例外。1958—1964年的核裁軍運動、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5月法國巴黎學生掀起的“五月風暴”、60—70年代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反越戰運動、第二波女權主義浪潮的興起、嬉皮士運動等,構成了西方世界動蕩的六七十年代的文化風景。人們反對戰爭,反對核武器,主張打倒一切權威,消除一切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要求和平與民主。消費文化、享樂主義抬頭,性解放運動泛濫,大眾文化流行,波瀾壯闊的左派激進運動在世界范圍內掀起。

第三,以美國、北約為首的世界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華約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持續近半個世紀,時時發展為熱戰,使世界人民長期處于戰爭威脅之下。為遏制世界社會主義勢力的發展和壯大,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動了針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政治、軍事沖突。美國先后推出“馬歇爾計劃”“杜魯門主義”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三管齊下,企圖對蘇聯實行經濟封鎖、軍事包圍和政治孤立,遏制世界共產主義運動。蘇聯則針鋒相對,不甘示弱。兩大陣營長期對峙,時而劍拔弩張,沖突升級,爆發戰爭。幾次重大的沖突事件包括1948—1949年的蘇聯對柏林進行封鎖而導致的柏林危機、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沖突、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1959—1975年美國發動的侵越戰爭、1979—1989年蘇聯對阿富汗的侵略、1983年蘇聯擊落韓國大韓航空007號客機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冷戰”發展為資本主義的美國和社會主義的蘇聯爭奪世界霸權之爭。兩大軍事和政治集團開展軍備競賽,展開政治和意識形態較量。兩大陣營在角力過程中開展的冷戰及一系列熱戰,導致世界人民長期不得安寧,大量平民流離失所,生靈涂炭,國際局勢一次又一次陷入緊張,世界時時陷入戰爭災難,面臨核武器滅絕性的威脅。一方面,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一次次暴露;另一方面,為稱霸世界,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也開始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甚至武力侵略,鎮壓這些國家的民主運動。這一方面使無產階級、廣大人民和左派知識分子看清了帝國主義的本質;另一方面,也對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進行思考和批評,對共產主義事業產生幻滅情緒,因而開始重新思考和探討社會主義,密切關注人類的前途和未來。

第四,國際國內共產主義運動的衰落,使工人階級和左翼知識分子產生幻滅情緒,英國共產黨的力量和影響日趨衰退,使這一時期的英國左翼文學的發展勢頭總體上不如20世紀30年代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方面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以“斯大林主義”著稱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在國內實行集權、獨裁,壓制民主和自由,在國際上實行大黨主義和大國主義,唯我獨尊,以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領袖”和“盟主”自居,主宰和控制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把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強行推廣到兄弟社會主義國家。1956年2月14—25日,蘇共舉行二十大,赫魯曉夫在一次特別會議上作了《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發動的蘇聯大清洗運動以及其他嚴重錯誤及其后果;1956年6月,波蘭工人在波茲南舉行大規模起義,反對蘇聯大國主義,要求擺脫蘇聯的政治控制,起義軍遭到鎮壓;1956年10月23日—11月4日,匈牙利發生重大民主政治事件,反對個人崇拜,反對蘇聯的建設模式,要求改善民生,蘇聯兩次出兵進入匈牙利,鎮壓了人民起義;20世紀60年代,為擺脫蘇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中蘇之間進行論戰,1969年中蘇先后在烏蘇里江的珍寶島、新疆的鐵列克提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此后整個70年代中蘇長期武力對峙;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發起“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蘇聯為了繼續控制捷克,出兵對捷克進行武力干涉,武裝沖突持續近8個月,導致近10萬人的難民潮;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以上這些事件的發生,嚴重敗壞了蘇聯以及社會主義形象,在英國共產黨和左翼知識分子內引起嚴重思想混亂,損害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加上英國共產黨理論政策僵化,沒有與時俱進,對蘇聯共產黨馬首是瞻,黨員退黨者如潮,到1957年2月,7000名英國共產黨員退黨[48],1944年英共人數曾達到56000人,隨后逐年下降,到了1987年,僅剩9000人[49]。英國共產黨在左派中的地位大大下降。

第五,20世紀50至70年代興起的“新左派運動”,使英國學術界“受到馬克思主義的重新塑造,創造出規模空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50]。英國有著較為深厚的社會主義傳統,16世紀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托馬斯·莫爾因發表空想社會主義的首部杰作《烏托邦》,而被稱為近代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19世紀初,英國產生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代表人物,與法國的圣西門和傅立葉齊名的杰出空想共產主義實踐家歐文;19世紀末產生過早期社會主義活動家、社會主義者聯盟的奠基人威廉·莫里斯;19世紀80年代,英國土生土長的社會主義政治團體——“費邊社”成立,主要代表人物有韋伯夫婦、蕭伯納、華萊士、H.G.威爾斯以及后來成為英國工黨政府首相的艾德禮等。費邊社會主義是英國工黨的理論庫和指導思想,其“福利國家”思想成為“二戰”后英國工黨執政方略,以及工黨和保守黨長期執政的政治共識,對20世紀英國的政治走向產生了決定性影響;20世紀30年代,社會主義思想在英國蓬勃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英國的左翼思潮暫時減緩。“二戰”之后的冷戰、美國麥卡錫主義對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的清洗和迫害、英國工黨對共產黨的排擠和清洗等,使英國共產黨內思想嚴重混亂,大批黨員退黨,黨內組織渙散,分歧加劇,數次產生分裂,英國的共產主義運動迅速衰落。而1956年“蘇共二十大”對斯大林個人崇拜、肅反運動等嚴重錯誤的揭露,英國和法國帝國主義對埃及的入侵,蘇聯對匈牙利民主革命的武裝鎮壓,20世紀60年代蘇聯對捷克的入侵等又使上述情況雪上加霜,導致英國共產黨員和左派人士思想更加混亂,分裂日益加劇,英國左派知識分子“對西方資本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產生了雙重幻滅”[51],不得不重新思考和探索社會主義。于是,致力于文化研究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譯介的“新左派運動”興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泽县| 腾冲县| 贺兰县| 乡城县| 孙吴县| 铁力市| 青海省| 新密市| 平顶山市| 丹东市| 梅州市| 安远县| 治多县| 新竹市| 竹北市| 宣武区| 平武县| 宿迁市| 南澳县| 美姑县| 威宁| 吉水县| 岐山县| 盈江县| 辽阳县| 永春县| 图们市| 铁力市| 博爱县| 扶余县| 永宁县| 嘉祥县| 资中县| 阳原县| 托克托县| 余干县| 拜泉县| 昌吉市| 西峡县| 阜宁县| 赫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