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武則天與狄仁杰[1]

武則天與狄仁杰,一個是聞名遐邇、大權獨攬的女皇,一個是家喻戶曉、為民請命的耿忠直臣,除了年齡相當、祖籍同地(山西人)之外,這兩個性別、地位、志趣互不相同的人有幸自始至終君臣過從、同戴天宇,在大唐、武周政權的風云交替中,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武則天“雖刑罰多枉,而終不殺狄仁杰”[2],是什么力量從中作用,致使產生這種神奇的效果呢?本篇試作探討,以就正于諸師友方家。

武則天與狄仁杰怎樣相識,須先從狄仁杰說起。狄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自幼聰穎好學,名貫鄉里,后考取明經,被授職汴州判佐。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狄仁杰擔任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3],一時聲名大震,朝野推崇備至。不久,又由于高宗要判武衛大將軍權善才等誤斫昭陵柏死罪一案,狄仁杰以身護法,據理直爭,終于迫使唐高宗改變主意,權善才等人得以免死。與此同時,武則天協助唐高宗參與執政,宮中號稱“二圣”,狄仁杰的直臣風節自然而然地傳入武則天的耳內。二十余年后武則天封狄仁杰為內史制書中有“雅達政方,早膺朝寄”[4]之語,足以說明當時武則天對狄仁杰的重視。

武則天協助唐高宗處理政事期間,狄仁杰無論是擔任地方官還是中央職事官,解決滯獄、彈劾奸邪、保護百姓權益,充分具備了封建時代忠正干臣的忠直、果敢、豁達、開拓的品德風貌,這就在武則天的心目中鐫刻下一個德才兼備、果敢任事的直臣形象。武則天和狄仁杰進一步交往是和武則天臨朝稱制,乃至稱帝相聯系的。

弘道元年(683),唐高宗病逝,他的第三子太子李顯繼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唐朝自開國至此,形成了極為開放的社會風氣,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精神面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與改變,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激發了武則天的參政意識,促使她從垂簾聽政,中經臨朝稱制,最后努力登上皇帝的寶座。因而,武則天稱制,一方面取決于她的膽識、權變;另一方面,當時社會也賦予她機遇和支持。她稱制之后,大肆封賞武氏家族,“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5],開國元勛李勣(徐世勣)的孫子徐敬業首先起兵發難,傳檄四方,聲討武則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6]。然而,徐敬業起兵雖打著匡復廬陵王的旗號,但卻另有企圖,他想割據江南一隅,這與當時“海內承平日久,忽聞狂狡,莫不注心傾耳,以俟其誅”[7]的民心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叛亂很快就被平定。

這時的狄仁杰,以政治家特有的冷靜和眼力,審時度勢,他沒有參與反對武則天臨朝稱制的活動,而是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為百姓謀利益。他擔任寧州刺史,“撫和戎夏,人得歡心,郡人勒碑頌德”。御史郭翰到隴右巡察民情,一到寧州境內,“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8]。郭翰返朝后,即刻上表舉薦,武則天于是遷狄仁杰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按使。狄仁杰不負眾望,對遭受徐敬業叛亂騷擾的江南百姓安撫慰問。針對當時“吳、楚多淫祠”的弊俗,上奏毀掉祠廟一千七百余所,只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這個時期他還寫下了著名的《檄告西楚霸王文》,批評項羽“逞拔山之力,莫測天符所會”,最后失敗“蓋實由于人事,焉有屬于天亡”,結果是“雖驅百萬之眾,終棄八千之子”[9]。實際上,狄仁杰是借項羽逆潮流而動招致失敗的歷史事實,表達了自己對徐敬業等不順應民心,圖謀割據江南一隅的客觀批評。

武則天以她博大的胸懷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只有卓越的政治家才會有如此膽略和氣魄。而能夠理解她的事業,并將其和國家、百姓利益聯系在一起,在當時恐怕鮮有人在,但狄仁杰卻恰恰體會到這一點,他不像那些專靠讒諛獻媚過活的小人,更區別于守舊、頑固、保守的唐宗室及其追隨者。他以實際行動支持武則天的事業,這怎能不令武則天萬分興奮,視其為知己呢?

徐敬業叛亂雖被鎮壓,但以唐宗室為主的反對派卻仍進行著各種各樣的反武活動。垂拱四年(688),博州刺史瑯琊王李沖起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沒費多大氣力就平定了這次李唐宗室叛亂。這時,武則天想到了狄仁杰,派他到叛軍作亂最厲害的豫州出任刺史,以安撫百姓穩定局勢。

與此同時,武則天開始大規模地屠殺唐宗室反對派,“時治越王貞黨與,當坐者六七百家,籍沒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10],面對這種情況,狄仁杰不像其他大臣那樣,唯唯諾諾,唯命是從,而是以政治家特有的變通手段,“密奏”武則天說明原委利害,“臣欲顯奏,似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表成復毀,意不能定,此輩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采納了他的建議,赦免這些人死罪,配流豐州。當他們赴流所路經寧州州境時,手撫狄仁杰德政碑,感動得熱淚流淌,“齋三日而后行”[11]。這些人感激狄仁杰救命之恩沒有什么可深探討的東西,重要的是狄仁杰能夠促使武則天避免打擊面的擴大化,對穩定形勢起了重要作用。當時,官軍尚在豫州,“將士恃功,多方求取”,大將張光輔更是驕橫異常,騷擾地方。狄仁杰對此非常氣憤,尖銳地指出張光輔的膽大妄為。張光輔班師回朝后,誣陷仁杰“不遜”。不久,狄仁杰被貶為復州刺史,又遷洛州司馬。對于反對派,武則天不擇手段,堅決鎮壓,然而,她能聽從狄仁杰勸諫,這說明她并沒有被血腥迷障雙眼,失去理智,也證明兩位政治家在重大問題上確有靈犀相通之處。張光輔誣陷狄仁杰,使其遭貶,證實武則天也有猜忌、多疑、誤聽讒言的一面,但很快她又調狄仁杰入京任職,再次說明武則天的胸懷和明智。

天授元年(690),武則天改唐為周,自稱圣神皇帝,更為嚴厲地誅殺反對派。對于新建的武周政權,狄仁杰沒有什么表示。次年,他被授予地官(戶部)侍郎,并同平章事。武則天召見狄仁杰,云:“卿在汝南時,甚有善政,欲知譖卿者乎?”[12]表明武則天對狄仁杰的信任和推崇。而狄仁杰的答語,更增加了武則天對他的敬意。“陛下以臣為過,臣請改之;知臣無過,臣之幸也。不愿知譖者名。”這種完美的人格,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自謙胸懷,無形中縮短了君臣之間的距離,怪不得武則天連連點頭,“深嘆美之”[13]。狄仁杰又疏請武則天分權于臣僚,認為“彼學生求假,丞、簿事耳,若天子為之發敕,則天下之事幾敕可盡乎!”武則天非常贊同他的看法[14]

告密之風發起于徐敬業起兵之后,酷吏政治使得“朝士人人自危,相見莫敢交言,道路以目”[15],狄仁杰也未能免除酷吏的魔爪。天授三年(692),酷吏來俊臣羅織狄仁杰等六人謀反,將他們關押起來。當時盛行“一問即承,同首例以減死”。來俊臣逼迫仁杰招供反實,仁杰聲言“大周革命,萬物唯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既表示對改唐為周的首肯,讓其抓不住把柄,又注重事實,使人一看就知道承認反叛的真正原因。武則天召見他,問他為什么已承認反叛?狄仁杰答道:“不承反,臣已死于枷棒矣。”[16]武承嗣、來俊臣慫恿武則天殺掉狄仁杰,然而武則天態度相當堅決,“朕好生惡殺,志在恤刑,換汗已行,不可更返”[17]。狄仁杰免死但卻被貶為江南彭澤縣令。

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貴族李盡忠、奚人孫萬榮為反抗武周邊將對其侵侮,據營州發動叛亂,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18],率兵騷擾河北各地。武則天先后派大將張玄遇、曹仁師、麻仁節、王孝杰、蘇宏暉等前赴鎮壓,但都連吃敗仗。契丹軍隊長驅直入“殺掠人吏,侵奪資產”,河北各地百姓處于水火之中。武則天在調集軍隊的同時,急調狄仁杰出任與契丹相鄰的魏州刺史。狄仁杰上任后,一改前任刺史“盡驅百姓入城,繕修守具”[19]的御敵策略,而讓百姓返田耕作,安心生產。結果“賊聞之自退,百姓咸歌誦之,相與立碑以記恩惠”[20]。契丹貴族叛亂平定后,狄仁杰被任命為幽州都督,成為河北地方軍政首腦。神功元年(697),武則天調他至神都洛陽,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實際負責中央日常事務的裁決。

圣歷元年(698),突厥縱兵侵擾河北趙、定等州,“盡殺所掠男女萬余人”。武則天命狄仁杰為河北道行軍元帥,臨行她親送狄仁杰出都門,以示信重。仁杰總兵十萬,趕走侵擾之突厥騎兵。隨后,武則天下制授狄仁杰為河北安撫大使,他上疏請求“曲赦河北諸州,一無所問”。妥善處理“為突厥逼脅”[21]的河北士民。“慰撫百姓,得突厥所驅掠者,悉遞還本貫。散糧運以賑貧乏,修郵驛以濟旋師。”很快,趙、定等州百姓安居樂業,“河北遂安”[22]

狄仁杰回朝后,武則天即刻授予他內史(中書令),在制書中,武則天高度評價了他所建立的赫赫功勛,云:“出移節傳,播良守之風;入踐臺閣,得名臣之體。豈惟懷道佐時,見期于管樂;故以竭誠匡主,思致于堯舜。九重肅待,則深懷可否;百辟在庭,則顯言行失……”[23]此后,又賜仁杰朝袍一件,上制金字十二,“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24],以旌其忠。

也許是兩位政治家政見同一的緣故,也許是他們在老邁之年,發現了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真正依托,也許是其他難以知曉的原因,武則天和狄仁杰君臣關系表現得極為密切。武則天游幸三陽宮,“王公百僚咸經侍從,唯仁杰特賜宅一區,當時恩寵無比”。行止途中,有一胡僧阻攔車駕,請求武則天從狹道上山觀葬佛舍利,武則天欣然應允,而狄仁杰則長跪于馬前,苦口勸諫,武則天終于改變主意。武則天“將造浮圖大像,度費數百萬”[25]。狄仁杰上諫,認為“伏惟圣朝,功德無量,何必要造大像,而以勞費為名”。況且“當今有事,邊境未寧,宜寬征鎮之徭,省不急之費。設令雇作,皆以利超,既失田時,自然棄本”[26]。武則天覽奏驚悟,說:“公叫朕為善,何得相違?”[27]即刻罷除役作。

契丹猛將李楷固等歸附,因為這幾個人以前曾率軍多次打敗過武周軍隊,有關部門商議處斬他們以解恨。狄仁杰急切上奏,要求赦免這些人的罪過,授以官職,予以重用。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不出所料,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余眾,擒敵頗多,獻俘于含元殿。武則天召公卿將帥合宴慶祝勝利,“舉觴屬仁杰曰:‘公之功也。’仁杰辭讓道:‘此乃陛下威靈,將帥盡力,臣何功之有?’”[28]很顯然,這些都促進了武周政權的鞏固,體現了君臣之間的和睦關系。

特別是牽涉到舉足輕重的皇位繼承問題的時候,狄仁杰又一次以他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人心,還政于廬陵王李顯。當時武則天已經七十多歲,皇嗣問題再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立武、還是立李,這是武則天最傷腦筋的事情。在此之前,大臣李昭德、吉頊等人雖也提出過還政李氏的建議,但多失于偏激,不為武則天接受。而狄仁杰卻看出了武則天的弱點,他向武則天闡明利害,并且相當注意說話的分寸和策略,“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則天亦漸醒悟”[29]。同時,他又從另一方面感促武則天,“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袱姑于廟者也。”[30]經過狄仁杰的努力,武則天終將廬陵王李顯迎還洛陽,立為太子。至此,這個懸而未解的難題才告一段落。復立廬陵王對于當時國家的安危及唐朝的歷史都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政治斗爭使他們君臣,或者說兩位政治家的心再次溝通,達到進一步默契。歷代史家往往把狄仁杰說成是匡復唐室的忠臣義士,這當然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但他們卻忽視了其中重要一點,這就是他順民心,隨大勢,把握歷史發展的脈搏,只有杰出的政治家才具有這樣的眼光、見識、才略和勇氣。當然,武則天做得也相當出色,不失政治家的風范。

圣歷二年(699)以后,狄仁杰雖重病纏身,卻仍然為國操勞。武則天更加信重狄仁杰,“常呼國老而不名”。每當狄仁杰上殿堂參拜之時,她都立加制止,頗帶感情地責備道。“見卿如此,朕已身痛。”而狄仁杰的耿直無私不減當年,“好面引庭爭,太后每屈意從之”。武則天并減免他平日宿值,告誡其他宰相:“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31]

在告別人世前的最后一段時間里,狄仁杰向武則天舉薦張柬之、桓彥范、姚崇、袁恕己等人,武則天都親自任以官職。這些人在此后武周與唐過渡時期,都曾起過重要作用。久視元年(700)九月,狄仁杰病逝,享年74歲。武則天失去了這位治理國家的輔佐,共同事業的知音,她十分悲痛,情不自禁地說道:“朝堂空矣!”此后,每當宰相們舉事優柔難決之時,武則天常默默地懷念狄仁杰:“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32]一代賢相名臣為國為民盡瘁而死,一代女皇不時沉浸于長久黯然的懷念之中。

任何歷史人物,他們的作為只有順應時代的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才能顯示出他們的偉大。武則天以政治家特有的韜略、才干和氣魄,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這期間,她任用忠直而富于變通的大臣如狄仁杰等,打擊守舊反對派官僚,維護中央政權的聲威,促進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他們兩人之所以前后數十年親密合作,重要的一點就是,兩位政治家都具有明銳遠大的目光和鮮明的時代感,在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頭,他們不拘一格,順應時勢。另外,狄仁杰為官清直,為民請命,這在滿朝諛媚的氣氛中無疑是獨樹一幟的,加之武則天治理安撫地方,根本就缺少不了像狄仁杰這樣的得力臣僚。再者,他們兩人的性格中也有相互吸引的成分,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原因。總之,歷史將這兩位性別各異、年齡相當的三晉兒女推上時代舞臺,他們前后共事數十年,弘揚了歷代君臣齊心協力,共同治理國家的風尚,的確值得贊頌和褒揚。

(《武則天與文水》論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 此文是與三秦出版社馮慧福先生共同署名。

[2]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7,乾德四年五月,中華書局2007年版。

[3] 《舊唐書》卷89《狄仁杰傳》。

[4] 《唐大詔令集》卷44《狄仁杰內史制》。

[5] 《資治通鑒》卷203,則天后光宅元年(684)。

[6] 《舊唐書》卷67《李勣傳附徐敬業傳》。

[7] 《舊唐書》卷92《魏元忠傳》。

[8] 《舊唐書》卷89《狄仁杰傳》。

[9] 《全唐文》卷69狄仁杰《檄告西楚霸王文》。

[10] 《資治通鑒》卷204,則天后垂拱四年(688)。

[11] 《舊唐書》卷89《狄仁杰傳》。

[12] 《舊唐書》卷89《狄仁杰傳》。

[13] 《資治通鑒》卷204,則天后天授二年(691)。

[14] 《資治通鑒》卷204,則天后天授二年(691)。

[15] 《資治通鑒》卷204,則天后天授元年(690)。

[16] 《舊唐書》卷188上《來俊臣傳》。

[17] 《舊唐書》卷89《狄仁杰傳》。

[18] 《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契丹傳》。

[19] 《舊唐書》卷89《狄仁杰傳》。

[20] 《舊唐書》卷89《狄仁杰傳》。

[21] 《全唐文》卷169狄仁杰《請曲赦河北諸州疏》。

[22] 《資治通鑒》卷206,則天后圣歷元年(698)。

[23] 《唐大詔令集》卷44《狄仁杰內史制》。

[24] 《全唐詩》卷5則天皇后《制袍字賜狄仁杰》。

[25] 《新唐書》卷115《狄仁杰傳》。

[26] 《全唐文》卷169狄仁杰《諫造大像疏》。

[27] 《資治通鑒》卷207,則天后久視元年(700)。

[28] 《資治通鑒》卷207,則天后久視元年(700)。

[29] 《舊唐書》卷89《狄仁杰傳》。

[30] 《資治通鑒》卷206,則天后圣歷元年(698)。

[31] 《資治通鑒》卷207,則天后久視元年(700)。

[32] 《資治通鑒》卷207,則天后久視元年(7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社县| 综艺| 大悟县| 陇川县| 翁源县| 鹿泉市| 眉山市| 紫阳县| 乌拉特前旗| 修文县| 恭城| 佛学| 朔州市| 阜宁县| 南昌市| 元江| 乳源| 鹿泉市| 德江县| 远安县| 涞源县| 礼泉县| 增城市| 浦北县| 乌审旗| 西丰县| 雅安市| 清苑县| 淳安县| 新竹县| 株洲市| 武邑县| 五原县| 东平县| 阳谷县| 法库县| 凤冈县| 玉溪市| 南通市| 乌苏市| 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