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史詩學史論(1840—2010)作者名: 馮文開本章字數: 2888字更新時間: 2025-04-24 20:37:44
第二節 梁啟超:“數詩才而至詞曲,則古代之屈、宋,豈讓荷馬、但丁?”
郭嵩燾是較早接受西方文化并與在華傳教士有著較深交情的清廷官員,也是較早介紹荷馬史詩的中國學者。他出使英國時曾熱情而有心地把自己所見所聞的國外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科技等諸多內容記錄下來,編輯成《郭嵩燾日記》。在光緒五年二月的日記中,他對荷馬史詩曾做過這樣的介紹:“希臘言性理及詩尤多著名者。耶蘇前一千四百余年,有奧非吳、木西吳、希西吳諸詩人,著作尚存。奧非吳有一詩論地動,其時已有此論。耶蘇前九百零七年有胡麥盧(至今西人皆稱曰河滿)有二詩。一曰以利亞地,論特羅亞竊示八打王后相攻戰事。一曰胡底什,論玉立什攻特羅亞回,迷路二十年所歷諸險異事。”[22]此文雖然對荷馬史詩只是簡要提及并無任何評價,而且具有很大隨意性,但是它的確開創了中國學者介紹荷馬史詩的先河。
梁啟超是這一時期談論西方史詩的重要學者。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前后的“詩界革命”中主張借鑒西方經驗,對中國詩歌進行徹底改造,提倡創作荷馬史詩之樣式的鴻篇巨制的詩歌,并身體力行創作了長篇詩歌《二十世紀太平洋歌》。梁啟超十分推崇荷馬,羨慕西方詩歌“宏大敘事”的功能,即詩歌中的“史詩”傳統。他說道:“希臘詩人荷馬(舊譯作和美耳),古代第一文豪也。其詩篇為今日考據希臘史者獨一無二之秘本,每篇率萬數千言。近世詩家,如莎士比亞、彌爾敦、田尼遜等,其詩動亦數萬言。偉哉!勿論文藻,即其氣魄固已奪人矣。”[23]他因中國古代詩歌缺乏“史詩”傳統而感到遺憾,曾以惱人的口吻說道:“中國事事落他人后,惟文學似差可頡頏西域。然長篇之詩,最傳誦者,惟杜之《北征》、韓之《南山》,宋人至稱為日月爭光;然其精深盤郁雄偉博麗之氣,尚未足也。古詩《孔雀東南飛》一篇,千七百余字,號稱古今第一長篇詩,詩雖奇絕,亦只兒女子語,于世運無影響也。”[24]放眼世界,梁啟超感到中國無論在政治、哲學,還是經濟上都已落后他國,而唯一讓他能夠獲得國家民族自信的文學又沒有像荷馬史詩一類的文學作品醒目地出現在中國文壇上,這顯然給了梁啟超乃至中國學界一個不小的尷尬。雖然批評《北征》《南山》《孔雀東南飛》不足與西方史詩相媲美,但是,他肯定中國當時并非沒有像荷馬史詩、《失樂園》之類的作品,并直接把黃遵憲兩千余行的長篇詩歌《錫蘭島臥佛》視為“差可頡頏”西方史詩的作品,把它推為中國“有詩以來所未有也”。[25]
或許正是這種“史詩情結”使得梁啟超強烈地批評當時詩壇上占統治地位的各種各樣的擬古派,主張沿襲“詩史”傳統,以國內外重大時事為題材,創作出具有“史詩”特點的長篇詩歌。他在《飲冰室詩話》一書中不惜篇幅地全文引錄了許多反映國家時事的汪洋長篇,對它們稱頌備至。他最為欽佩的詩人當推擅長創作長篇敘事詩的黃遵憲,梁啟超直言“最傾倒黃公度,恨未能寫其全集”。[26]通過梁啟超的這些論述,可以看出梁啟超心目的“史詩”是詩體的敘事,篇幅巨大,內容是重大而嚴肅的事件,往往涉及一個民族國家的命運。他倡導既要借鑒西方史詩的創作經驗,又要汲取中國“詩史”傳統思想資源。這種創作主張的宗旨在于創作長篇敘事詩以彌補中國文學缺少類似西方史詩作品的不足,更重要是希望用西方史詩觀照史實,以詩明史,以史自鑒,重塑民族與時代的新精神。從這個角度而言,梁啟超主要是以傳統的國學和史學話語理解西方史詩,更多地帶有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色彩。
感于以文學而自豪的大國沒有“史詩”傳統這一窘境,梁啟超根據歐洲詩歌的形式特征,多次提出重新界定詩的概念以證明中國文學也有史詩,弘揚世界文學上的“中國形象”。他在1920年撰寫的《〈晚清兩大家詩鈔〉題辭》中說道:“詩,不過文學之一種,然確占極重要之位置,在中國尤甚。歐洲的詩,往往有很長的。一位大詩家,一生只做得十首八首,一首動輒數萬言,我們中國卻沒有。有人說是中國詩家才力薄的證據,其實不然。中國有廣義的詩,有狹義的詩;狹義的詩,‘三百篇’和后來所謂‘古近體’的便是;廣義的詩,則凡有韻的皆是。所以賦亦稱‘古詩之流’,詞亦稱‘詩余’。講到廣義的詩,那么從前的‘騷’咧,‘七’咧,‘賦’咧,‘謠’咧,‘樂府’咧,后來的‘詞’咧,‘曲本’咧,‘山歌’咧,‘彈詞’咧,都應該納入詩的范圍。據此說來,我們古今所有的詩,短的短到十幾個字,長的長到十幾萬字,也和歐人的詩沒甚差別。只因分科發達的結果,‘詩’字成了個專名,和別的有韻之文相對待,把詩的范圍弄窄了。后來做詩的人在這個專名底下,摹仿前人,造出一種自己束縛自己的東西,叫做什么‘格律’,詩卻成了苦人之具了。如今我們提倡詩學,第一件是要把‘詩’字廣義的觀念恢復轉來,那么自然不受格律的束縛。”[27]梁啟超認為,中國詩人不能作“動輒數萬言”的長篇詩歌不是因為才氣不足,而是苦于格律和用字的限制。陳寅恪、鄭振鐸和錢鍾書等許多中國學者都持這種觀點。如錢鍾書在《談中國詩》中就肯定“一篇詩里不許一字兩次押韻的禁律限止了中國詩的篇幅”。[28]不過,錢鍾書更強調中國學者缺乏了伏爾泰所謂的“史詩頭腦”是中國文學沒有史詩的主要原因。[29]梁啟超則不同,他認為,打碎“格律”這個枷鎖,恢復“詩”的廣義觀念,那么不但可以創作出史詩,而且賦、詞、曲、彈詞,乃至民間的山歌也都可以納入詩歌的范疇,這樣有利于消解中國沒有史詩這一窘境。
其實,早在1903年梁啟超便在《小說叢話》中提出放寬“詩”概念的主張,認為中國文學史上并非沒有可與荷馬、彌爾頓、但丁相頡頏的詩人。他說道:“彼西人之詩不一體,吾儕譯其名詞,則皆曰詩而已。若吾中國之騷之樂府之詞之曲,皆詩屬也,而尋常不名曰詩,于是乎詩之技乃有所限。吾以為若取最狹義,則惟三百篇可謂之詩;若取最廣義,則凡詞曲之類,皆應謂之詩。數詩才而至詞曲,則古代之屈、宋,豈讓荷馬、但丁?而近世大名鼎鼎之數家,若湯臨川、孔東塘、蔣藏園其人者,何嘗不一詩累數萬言耶?其才力又豈在擺倫、彌兒頓下耶?”[30]這段話的中心問題還是關于詩的概念之廣義與狹義的問題。在梁啟超看來,如果依照狹義的“詩”的概念,中國文學確實沒有荷馬史詩之類的宏大之作。但是,如果依據中國詩式之嬗變,恢復“詩”的廣義概念,把詞、曲都歸屬于詩,那么,梁啟超認為,中國學者就大可不必譏謗中國文學沒有荷馬史詩之類的作品,也不必在與西方文學比較時感到有慚愧之色。詩、詞、曲、彈詞雖然一脈相承,但是,詞、曲、特別是彈詞,歷來沒有被中國古代學者承認是詩。以彈詞而言,它雖然是詩體敘事,但由于不能透視歷史,未能柔言感諷、寄情渺遠,所以詩人多把它置于抒情和敘事融為一體的詩的范疇之外。梁啟超打破了文類之間的壁壘,提出詞、曲、彈詞皆屬于詩的范疇。這一提法具有深刻的意義,維護了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地位和實力,它希冀將中國文學帶進世界文學格局,重新建構西方文學所具有的文學樣式中國文學亦有的神話。同時,這一觀點也有助于現代詩人卸下那戴在歷代詩人們身上已有千年歷史的格律之枷鎖,使得詩人能夠自由地創作出振奮民族精神、立足世界詩壇的長篇詩作。正是因為以承擔振興民族、開發民智、提高國民人文素質的歷史使命為己任,梁啟超的史詩觀念,乃至詩學理論至今沒有為人們所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