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技術通史作者名: 姜振寰本章字數: 2246字更新時間: 2025-04-24 17:30:38
前言
人類的生存與延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就是一場人類改造自然、認識自然以主動順應自然規律的歷史。人類為了改造自然、創造更適合人類生存的條件和環境,不斷地創造相應的手段和方法,這就是技術。技術活動是人類須臾不離的基本活動。技術的起源與人類的起源一樣久遠,技術的歷史描述的是,人類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從茹毛飲血、刀耕火種一直發展到今天這樣發達的現代社會的過程。
英國工業革命之后,由于強力的動力機械的發明,極大地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短短的二三百年中,地球幾乎全部被人類所改造,開山辟地地修筑公路、鐵路,成千上萬的汽車在日夜奔馳,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家庭的電氣化設備齊全,人們的生活已經十分便利。社會生產與生活已經從機械化、電氣化向信息化過渡,不但人的體力勞動大為減弱,人的腦力勞動也在被機器取代,一種全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正在形成。造成這一變化的基礎,是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我國進入21世紀后,科學技術史也同其他學科一樣,隨著國力的增強進入了空前活躍的時期。但是總體看來,科學史無論是通史還是專門史的著作都較多,而技術史特別是技術通史卻幾近闕如。早在1985年,我在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的李昌同志領導下進行中國技術發展戰略研究時[1],即組織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工學院、華中工學院、成都科技大學、大連工學院等六所工科院校聯合翻譯出版英國牛津版《技術史》,該書共8卷,是在英國帝國化學公司(ICI)資助下,自1950年開始編寫,1955年開始出版,用了23年才出齊的。在我國當時出版經費還較為困難的情況下,僅出版了后3卷的簡裝本即無力再進行下去。2002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決定重新翻譯出版這套書,經過譯校者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牛津版《技術史》漢譯本于2004年正式出版(出版了正文7卷,800多萬字,索引卷未譯出)。牛津版《技術史》是國際科學技術史學界公認的權威性著作,此書的出版為我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與教學提供了一部基本素材。但是這套書部頭太大,也給讀者帶來許多不便。國外的幾部較為簡明的技術通史類著作都是20世紀中葉出版的,都寫作至20世紀中葉前,而且對東方特別是中國部分介紹得不多。
牛津版《技術史》的漢譯本出版不久,我就考慮編寫一部簡明的既可以為一般讀者使用,也可以作為大專院校歷史學、科學技術史、經濟史、哲學、科技哲學等專業的教學參考書,內容涵蓋自遠古至20世紀末的技術通史。
2005年開始籌劃這本書的寫作時我已年過六十,剛辭去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職務,但是還在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而且有幾位博士生需要指導,還有一些教學、科研及社會工作,只能擠時間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初稿的寫作。2011年我辭去學報主編工作后,終于有時間較為集中地進行學習、研究和寫作了。此間聯合科學技術史學界同行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呂建華總編支持下,創辦了《技術史論壇》系列叢書,完成了日本技術史學家中山秀太郎先生《技術史入門》的重新翻譯和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后期資助重點項目《社會文化科學背景下的技術編年史(遠古—1900)》,到2013年底我退休前最終完成了本書的初稿。
初稿寫成后,即印出幾冊樣書,向國內同行征求意見,2015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排出清樣后,在2年內又進行了多次修訂和增刪。
技術包括的門類眾多,任何一部技術史如同任何一部史書的寫作一樣,不可能包羅一切,選材和寫作深度往往會受到作者知識結構和個人偏好的影響。為了寫作的方便同時也是為了讀者閱讀的方便,本書將技術的歷史分為若干相對獨立的時期(章),對每個時期的重要技術事項歸納整理成若干節,盡量將重要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結果說清楚,并對每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科學狀況設一專節介紹。在緒論中,從技術哲學的角度研究了技術史的理論問題;在最后一章中,則從技術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了技術發展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同時精選了具有學術價值的歷史性插圖,做到圖文并茂,以達到知識性、科學性、可讀性和趣味性的結合。
本書對中國部分分設古代、近現代兩章進行介紹。這里遇到的問題是,中國古代文獻對技術的介紹不但數量不多,而且十分簡略,號稱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除了造紙、印刷術有簡約的文字記載外,黑火藥、指南針是何時何人所為并不清楚,畢昇的活字印刷也僅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有段記述,至于畢昇是何人,具體發明時間、發明原因與過程,發明后的使用情況皆不清楚。而中國近現代部分獨創性的技術發明又甚少,更多地表現為西方技術的移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書寫作風格的統一。
書中涉及大量外國人名、地名,一般采用習慣譯名,無習慣譯名的按辛華編的各類譯名手冊(商務印書館)處理,外國人名盡量寫出全名和生卒年代。
本書編寫中,得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與工業技術研究院領導的支持,科技史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的陳樸副教授在人名核準方面給予幫助,研究生劉賀、李秋霞、趙思琦對人名索引進行了認真編排。夫人王雅珍女士對本書的語言文字進行了訂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馮斌先生在本書的審定稿、內容編排及版式各方面作了許多工作,責任編輯劉艷對書稿進行了認真的編輯加工。本書參考了國內外大量文獻和資料,由于篇幅所限,僅選出主要著作列于書后。這里,向對本書的編寫和出版給予支持的諸位,表示衷心的謝意;向本書所參考的著作、文獻作者的先驅性工作表示敬意。
本書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的資助。
本書的差錯不足之處,誠望讀者批評指正。
姜振寰
2017年5月20日
[1].詳見拙著《哲學與社會視野中的技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3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