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通史
- 姜振寰
- 13字
- 2025-04-24 17:30:40
第一章 技術的起源及早期發展
第一節 技術的萌芽
一 人類的誕生
技術是人類改造自然、創造適合人類生存環境的方法與手段,是人類得以延續與進化、社會得以存續與進步的基本條件。技術的歷史即人類從事技術活動的歷史,與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從猿向人進化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不僅是大腦的變化,還要考慮技術的產生與進化,而這正是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性區別。

圖1—1 拉馬克
在地球上,28億年前已經有細菌及藻類,5.7億年前出現了水生的無脊椎動物。進入寒武紀(距今5.7億—5.1億年)后,絕大多數生物門類開始出現,由此開始了地球上高級生物的發育史。
1809年,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Lamarck,Jean Baptiste 1744—1829)在其《動物哲學》一書中,最早提出了生物進化及人是由猿進化來的學說。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Darwin,Charles Robert 1809—1882)在《物種起源》(1859)及《人類起源及性選擇》(1871)兩書中,提出了人猿同祖論,系統地論證了人類和類人猿間的親緣關系,指出人類是由古代的一種類人猿進化而來的。在這一基礎上,1876年恩格斯(Engels,Friedrich 1820—1895)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中的作用》一文中認為,由于直立行走使人的手獲得自由,由此產生了勞動,而勞動又使人類進行社會性的協作。在這種社會性的勞動中產生了語言,大腦以及各感覺器官也隨之發展。由于意識、抽象思維能力、推理能力的發展又對勞動和語言產生反作用,進一步促進了勞動和語言的豐富。[1]恩格斯的這一思想已經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圖1—2 達爾文
1863年,赫胥黎(Huxley,Thomas Henry 1825—1895)發表《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進一步提出人是由猿進化的學說。1868年,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Haeckel,Ernst 1834—1919)在其《自然創造史》一書中,預言了在東南亞有可能發現聯結人與猿的中間動物。此前,1856年在歐洲的尼安德特山洞中就發現了一具古人類化石(尼安德特人)。受海克爾《自然創造史》一書的啟發,1891年,荷蘭人類學家杜布瓦(Dubois,Eugene 1858—1940)在爪哇發現了古人類頭蓋骨和牙齒化石,1894年,他將這個人猿之間的生物命名為直立猿人。

圖1—3 利基
進入20世紀后,人類起源與進化的脈絡在眾多古生物學家和考古學家努力下,逐漸明晰。1924年,南非古人類學家達爾特(Dart,Raymond Arthur 1893—1988)對在南非塔元格斯采石場發現的一塊類似人類的頭蓋骨化石進行鑒定后,認為這是距今300萬年前一個6歲左右的古猿的頭蓋骨,命名為南非古猿。1929年,在中國北京周口店發現了古人類牙齒及頭蓋骨化石,定名為“北京猿人”。1959年,英國考古學家利基夫婦(Leakey,Louis Seymour Bazett 1903—1972 and Mayer Douglas 1913—1996)發現了“東非猿人”頭骨化石。1974年后,考古學家們在非洲相繼發現了距今600萬—400萬年的南非古猿化石或遺跡。

圖1—4 非洲古猿
南非古猿是人猿分離后最早的類人猿,從南方古猿分化出來的不同種群,大都已經滅絕。現代人種起源問題有“多源說”和“單源說”兩派。多源說最早為研究北京猿人而著稱的德國人類學家魏敦瑞(Weidenreich,Franz 1873—1948)所提出,他認為現代人是在某一些特定地區發展起來的,后來向周邊地區擴散而形成不同的人種。20世紀60年代后,先進的年代測定手段應用于考古學,人類進化的時間尺度更趨精確:在距今300萬—30萬年間,類人猿從以樹上活動為主逐漸變為以地面活動為主,手腳分化,進化到直立人階段,目前發現的有爪哇猿人、北京猿人、海德堡猿人等;距今30萬—10萬年直立人進化為早期智人,目前發現的有尼安德特人、羅德西亞人以及中國的丁村人、馬壩人、長陽人等;距今10萬年早期智人進化為晚期智人。1971年,利基教授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人類起源于非洲的“單源說”(一祖論),即人類同出一源。他認為現代人類祖先發祥于東非月亮山麓,由此經尼羅河、撒哈拉沙漠向外擴散。古埃及早期,尼羅河流域即被這些尼格羅種人占據。[2]1987年后,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通過對人胎盤細胞粒線體中遺傳物質DNA的研究,認為現代人均起源于10萬年前東非的一位黑色尼格羅人種的婦女,此前的古人類因第四冰河紀的到來而滅絕。這是典型的人種起源“單源論”,這一學說已得到學界的支持。
晚期智人已經遍布歐亞美各大洲,形成了不同的人種,如高加索人種(白種)、蒙古利亞人種(黃種)和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黑種)。在20世紀中葉前,曾將印第安人列為第四個人種即紅種人,后來考古發現印第安人是在距今4萬—5萬年前的蒙古利亞人越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因此印第安屬于蒙古利亞人種。也有人將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再細分為黑種人和棕種人兩類。[3]
原始人最初只是簡單地以采集植物果實、挖掘植物地下根莖、捕捉動物為食。為了獲取食物以及同野獸搏斗自衛,他們開始使用石頭及木棒,從而增強了雙手的獨立性和靈活性,逐漸學會了對石頭及木棒的加工,以制成最合用的武器或工具。大腦的不斷完善,雙手的不斷靈巧,經驗的不斷積累,提高了人類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