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北京城市文化研究
- 傅秋爽
- 16139字
- 2025-04-24 20:37:09
前言
一 課題提出的緣由
本書是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元大都文化——北京世界城市建設的歷史參照”(項目編號:10BaLS053)的最終成果,項目已經順利結項。
“世界城市”是一個現代專有名詞,指高度一體化世界經濟環境下國際大都市的高端形態。世界城市的本質特征是具有全球控制力,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全球文化影響力。所以,世界城市評價體系中最重要的軟指標是文化實力,即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的概念,由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他的《軟實力——國際政治的制勝之道》一書中提出。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吸引力、生命力、創造力和影響力、傳播力,是一個系統完備的文化發展體系。這個體系具有三個層面的基本含義:一是指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制度體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上的民眾精神和品格培育、繼承和發展;三是指可以產業化運營的文化產業。近年來對發展文化軟實力強調得很多,我國政府把增強文化軟實力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戰略布局來對待。北京更是將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先后提出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將北京打造成為世界城市、將北京功能定位于“全國政治中心、全國文化中心、國際交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等目標口號。
本書無意對這些口號的概念、內涵、外延等做過多的解讀、演變梳理和定性分析,而想要強調的是北京作為聞名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世界排名第二大經濟體的首都,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作為首善之區,理應具有與之地位相匹配的更為強大的文化力量。應該將城市的文化發展定位在具備強大凝聚力、吸引力、生命力、創造力和影響力、傳播力的目標上。
文化,最基本的含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本文所涉及的文化含義乃是狹義的范疇。
在北京城市文化發展道路上,如果一味地按照各種西方研究體系所提出的硬性數據指標來謀劃未來發展,或者照搬、照抄紐約、倫敦、東京、巴黎這些著名的世界城市的發展模式,本質上是延續了此前已經證明存在偏差的GDP式思維,未必能夠通過走中國特色道路,實現我們的文化發展目標,最終達到科學發展的目的。因為,中國有中國的文化特質,北京有北京的歷史優勢。不同的文化基因,有不同的生長脈絡和發展規律,我們不能輕易丟掉自己所長,東施效顰。豐富、深厚、高度包容的文化內涵,適宜高端人才聚集成長與發展的人文環境,文化與經濟的高度關聯,科技與文化的高度融合,這些既是一個城市文化能量的重要指標,又是建設文化城市的必由之路。北京在未來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如何發展繁榮文化,營造怎樣的人文環境,怎樣達到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成為必須解決的課題。在這個方面,元大都文化可以成為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歷史參照。
元大都,指的是元朝國家首都大都,其治所與今日北京行政轄區存在高度重合。所以“元大都文化”雖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北京元代文化,但其中存在的高度關聯和歷史發展脈絡卻清晰可見。
之所以選擇元大都,選擇元大都文化,是由其在北京歷史上無可替代的地位、在文化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所發揮的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決定的。元大都是北京成為現代意義統一國家首都的正式開始(遼、金未完成國家的完全統一),為明、清建都于此奠定了基礎,開啟了北京城市建設的全新紀元。從這個意義上說,元大都可算作當今北京世界城市建設的淵源和起點。
世界城市的概念提出雖然較晚,但具備世界城市那樣的文化軟實力特征和特質的城市早在元代就已經在中國出現,并且讓全世界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存在。這就是北京的前身——元大都——中國元朝時期的首都。元大都事實上就是古代影響巨大的世界城市,即使運用今天的理論定義和實質精神衡量也毫不遜色。大都是中國疆域最為遼闊時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孕育出了歷史上多元色彩最為突出濃重的文化,高雅與世俗并駕齊驅,傳統與創新相互輝映,文學、藝術、宗教、科技、教育等全面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商業、手工業、交通、運輸、印刷、出版也堪稱昌盛繁榮。當時的大都,以強大的文化引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吸引著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人才和文明成果。世界各地先進的科技、宗教、藝術、商貿人才等隨著貿易商隊、國家使團、宗教使團等源源不斷地匯聚到了大都,帶來了新理念、新文化、新科技。同時,又通過大都這個最便利快捷的門戶,將中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遠播四方。
元大都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傳播力,并不止步、局限于周邊的亞洲國家和地區,更遠及歐洲、非洲。以中日交往為例,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元朝派遣高僧一山一寧赴日,闡明朝廷結束兩國戰爭對峙、修復中日睦鄰友好的本意。一寧法師離開他住持的普陀寺,從九州博多登岸后,以高尚的德行和深厚的宗教學養,征服了日本百萬士庶乃至公卿大臣,所駐之處,門庭若市,信眾如潮。對日本精神界影響深遠。他留居日本近二十年,為日本佛教界造就了一大批頗有影響的人才。他的日本弟子高僧龍山德見深受他的影響,追慕中華文明,跟隨日本商船來華。此后日本高僧來華的數量與日俱增,使得由于戰爭而中斷多年的日人赴華留學重新興盛起來。他們成群結隊,有時每年竟然能夠達到數十批之多。僅在日本史冊上留下姓名的元代入華僧人就達到了220人,這些人都是在宗教發展歷史上很有影響、做出過極大貢獻的名僧。而一般的沒有留下記載的日本入華人數更是多到不計其數。當時來華的日本人,很多曾駐足大都,或者目的地就是大都。元代文學家柯九思在他著名的《宮詞》一十五首中曾說:“萬國貢珍羅玉階,九賓傳贊捧珠簾。”“萬里名王盡入朝,法宮置酒奏簫韶。”[1]可見當時中外往來頻繁,萬國來朝,已經成為元朝宮廷的基本常態。
元大都的文化輻射力,超乎想象地強大且悠遠長久。13世紀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跟隨家人為了貿易來到中國,受到元廷關照,他在中國滯留多年,據稱甚至一度擔任過元朝官員。回國后他口述自己傳奇的東行經歷以及在元帝國的所見所聞,以《馬可·波羅游記》之名流傳,在西方產生了巨大影響。時稱“汗八里”的大都城,在他的描述中,有著巍峨的宮殿,雄偉的城池,井然有序的街坊,還匯聚著來自世界各國各地各族的人們進行商品貿易、科技活動、宗教傳播、文化交流;繁榮的經濟,便利的交通,夜以繼日的歌舞宴飲以及令人嘆為觀止的科技、多不勝數的財富和奇珍異寶,使大都成為全世界罕見的東方神奇所在,引起了整個世界尤其是歐洲數百年的神思向往。從此之后,探險家、旅游者、宗教使團、商貿團隊,不僅從陸路上來,更試圖開辟海上航線,這直接引發了數百年之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須知,他們商隊的本意是要尋求馬可·波羅曾經到訪過的那個神秘的東方古國以及繁華無雙的大都城。
元代開始,作為帝都的北京文化更加多元,不僅吸納統一國家南北各個區域民族的文化精華,而且在內外文化交流上,也發揮出更加廣泛的作用。中華文明也通過交流得到廣泛傳播。據記載,忽必烈就曾命令中書省平章政事趙璧用蒙文翻譯了《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儒家典籍,命令色目大臣安藏翻譯了《尚書》《貞觀政要》《資治通鑒》《申鑒》等重要的史籍經典,為蒙古統治者學習和了解漢文化提供了幫助。到元朝中后期,天歷二年(1329),又設置了藝文監“專以國語(指蒙古語)敷譯儒書”。當時的高麗和安南等國,也多次遣使到大都學習儒學經典,使得中華文明得到了廣泛傳播。由于刊刻印刷技術的提高和流行,元代的圖書生產和流通已經非常發達。元大都作為國內外貿易中心,在文化傳播方面發揮出極大的作用和影響。《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它們都是宋人撰寫的。收錄在《東聽雨堂刊書·儒先訓要十四種》中的《童蒙須知》,是由南宋大儒學家朱熹撰寫的,在南宋后期開始流行,到了元代更成為富庶人家必備的兒童行為規范讀物。這四種讀本在元代被確定為兒童啟蒙必讀,廣為刊刻,大量售賣。史料記載當時在大都有很多專門從事文化用品采購貿易的外國商人,他們在大都和外貿口岸或者大都與本邦之間定期往返,筆墨紙硯之外,圖書,包括少兒圖書是采購的重要品種。這四種蒙童讀本,后來在日本、朝鮮等國廣為流傳,影響甚大。并陸續有了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等譯本。這樣廣泛的影響,當與元大都文化能量和輻射力相關。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產生過巨大影響的中國四大發明,其中的印刷、火藥、指南針三種,都是在元代輾轉傳入西方的。
大都作為統一帝國的首都,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它本身有著強大的文化內生力、創新力,元代是雅文學和俗文學的分水嶺,戲曲、小說等俗文學自元而盛。元代文學的時代巔峰散曲和雜劇都產生并輝煌于大都。
元代文化對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悲劇之首。至今在戲曲舞臺上常演不衰,并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搬上各國舞臺,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古代戲劇作品。同樣,紀天祥的《趙氏孤兒》也是如此,該劇流傳甚廣,早在18世紀初就已經流傳到了歐洲,曾在法國皇家劇院演出,有法、英、俄、德、意大利等文字的譯本流傳。而關漢卿、紀天祥都是生活并活躍在元大都文壇的雜劇作家,關漢卿所代表的作家群和珠簾秀所代表的雜劇藝術家表演群體,共同撐起了元大都全國雜劇中心的天地。沒有元大都文化,也就沒有元大都的影響力,也就沒有這個古代世界城市的輝煌。
選擇元大都作為歷史參照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元大都文化不僅活躍度高、體量大,而且各種文化要素比較全面,類似于現在文化產業的商業文化開始在戲劇和小說等領域萌芽發展。元代文化是中國文化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
當然,至關重要的一個更為直接的原因是,元大都與今日北京是城市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而文化之于它們的重要價值、意義、作用、影響卻一以貫之,自相始終。因此,除了政治制度、歷史發展階段以及經濟發展體量等時代不可克服的局限因素之外,元大都與今日北京在世界城市這個題目下,對文化的關注有著最多的交集點和相似之處。這就是選擇元大都作為當今北京文化建設參照的重要原因。
研究元大都文化的內涵、特色、價值,文化的理論、實踐與建構,總結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對于今日北京世界城市建設中文化發展的方式、方法、目標、路徑等,無疑可以提供指向確切的借鑒。同樣可以成為當今北京城市建設的寶貴財富,繼續發揮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二 研究對象的時間和空間范圍
這里首先需要厘清幾個基本的概念,并作出時間和空間范圍的規定。
元代,以“大元”(簡稱“元”)作為國號,是1271年確定的。在此以前,這個政權稱為“大蒙古國”。元代是歷史上統治中國時間較短的王朝,如果從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改國號為“大元”開始算起,到元惠宗(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軍攻下大都,蒙古皇室北遷,統一的元王朝宣告滅亡為止,時間僅為九十七年。如果從至元十三年(1276)元軍占領臨安(今杭州),南宋王室滅亡,元朝統一全國算起,則時間更短,只有九十二年。而在習慣上,人們從未將元代的起訖時間等同于元王朝的起訖時間,一般都是從蒙古王朝滅亡金朝(1234)統一北方算起,這樣元朝的國運稍長,共計一百三十四年。也有的將時間推得更早一些,明初官修《元史》,就把元朝從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1206)到元惠宗退出中原期間統稱元朝。明清人研究元代,基本上始于金亡,大蒙古國統一北方,訖于明王朝的建立,約定俗成。本書從史俗,自1206年始至1368年終。
北京元代文化的空間涵蓋范圍。北京是個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歷史上的稱謂非常多,燕、薊、幽、燕京、南京、燕山、中都這些名字都曾使用過。[2]而它們的建置沿革又極為復雜,所轄區域雖多有重合,但是大小范圍卻相差很大。其復雜多變甚至需要專門的著述論之。尹鈞科先生主編的《北京建置沿革史》總結其特點時說:首先是名稱更改頻繁,如廢金代中都之名,復用燕京之號,又改燕京為中都,再改中都為大都。其次是縣升州者多。再次是治所遷移明顯。最后是境域變化大。[3]鑒于以上這樣復雜多變的情況,我們只能對此進行簡單化處理。我們此處所指稱的“元大都”,大體遵循北京在元代行政轄區的劃分以及歷史上“燕京”所轄的沿革習慣。除了聞名世界的稱為“汗八里”的大都城之外,還有在今北京境內的大都路下轄的七州,即通州所領的潞縣和三河縣北部、漷州之武清縣北部、涿州之房山縣、薊州之平谷縣、龍慶州(今北京延慶)之東部、順州(今順義)及檀州(今密云)。實際上晚至1272年,元朝統治者才正式定都北京,才有了“大都”之稱謂。但為了歷史性的空間概念的前后一致,以上地域不僅統統納入元大都文化論及的空間范圍,且為論述方便,避免概念混亂,皆籠統地以“大都”或者“北京”名之,有時或以“燕京”稱之,且三者之間常常交替使用,但實質上這三個名稱之間嚴格意義上是有極大區別的。好在,因為本課題論述的重點在城市文化本身,故皆以今日北京的空間范圍和歷史文化地域相結合籠統論之,籠統視之,并不會“因名害義”,引起誤讀。其實元朝當時絕無“北京”之稱,且可能亦并不始終以“大都”名之,這是需要特別說明的。
有關元大都文化研究考察對象入選的范圍和標準。首先是文化現象和文化事件發生在北京。其次,具有時代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或者說有較大的文化影響力。當然,文化的主體是人。人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成長生活,地域文化造就了此地人文的共性;與此同時,人又是文化的生產者、享有者和文化環境的營造者。所以北京人作為文化主體成為研究的主要對象。所謂北京人,指出生在北京,此后仍長期在北京生活和雖然離開北京,但在文化方面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因為這部分人的文化貢獻,是個具有標志性的指標,他們的多寡,成就的高低,影響力的大小,既能反映出文化發展繁榮的程度,也能夠標示出該地文化生態環境的優劣。影響這個環境的因素非常多,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復雜交錯。它們包括了該地社會生活的安寧與動蕩,統治政權的清明與昏庸,物質生活的富足與匱乏,歷史文化遺存和影響的正負雙面影響,宗教、教育、文化積淀的薄厚、水平的高低、以及思想、文化活躍程度等。這些因素對文化人才的成長和成就有著巨大的影響。元曲尤其是雜劇發展繁榮,充分印證了這一點。本課題研究,將關注的焦點始終鎖定在這部分人身上。據王國維對《錄鬼簿》所錄元雜劇發展前期五十七名最優秀劇作家的分析,其中近半數生活并創作在大都。圍繞在大都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這些雜劇領軍人物周圍,出現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雜劇作家和最優秀的雜劇藝術表演家。他們是庾天錫、王仲文、楊顯之、紀君祥、費君祥、費唐臣、張國賓、石子章、李寬甫、梁進之、孫仲章、趙明道、李子中、李時中等,這些土著的雜劇作家無疑是重點論述的對象。在大都散曲的發展過程中,這批人同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他們的創作更具有自然瀟灑的韻致,本色、天然,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散曲在肇源地時的原生態風貌。詩文作家何失、張進中等也屬此類。另外還有些人,籍貫北京,或本身生于北京,在這里有著較長時間的生活經歷,后來因仕宦或其他種種原因,曾經離開。由于他們對故鄉有著特殊的感情,故鄉的生活曾給予他們不可磨滅的影響和記憶,這些人同樣是課題研究關注的對象。貫云石屬于此類,宋本、宋褧兄弟也屬于此類。耶律楚材最輝煌的文學成就產生于隨成吉思汗西征途中,這部分作品雖與大都無涉,但是其在文學史上元代文學奠基人的崇高地位由此確立,并且此后耶律楚材基本生活在北京,他對北京文壇的影響力應該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也選入并進行了重點論述。
如果說北京人更多體現的是北京地域文化的本土特色,那么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為元大都文化做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們,他們共同鑄就城市輝煌,則更多體現了北京文化的首都特色。與中國其他地域或地區文化不同的是,北京自遼、金確立為王朝都城,到元代更一舉成為統一國家首都,成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的文化在表現地域特色的同時,便具備了鮮明、濃重的首都特征。所謂首都特征,是指因為不同原因來到首都的人們,他們身份有別,民族、宗教、信仰、文化更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駐留的時間也長短不一,在此所產生的影響大小各異。由于他們各自攜帶不同文化因子而來,便為北京文化建設發展增添了更多樣的色彩。在研究中,他們的文化貢獻不容忽視,如元大都城市的設計者劉秉忠,大都水利系統的創建者郭守敬,來自異域的著名雕塑家劉元,課題的關注點不僅僅是這些人的文化成就,更要將大都對這些非本籍文化人的接納、吸引、推崇、褒獎、揚譽,作為一種城市文化來研究,以彰顯北京文化生態、文化環境對文化人才尤其是文化領軍人物文化偉業的成就之功。
三 同類課題研究現狀
目前有關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研究方向和階段性成果,大多著眼于人口、經濟、環境、交通等硬性指標和共性特點的總結,著眼于北京與東京、倫敦、紐約、巴黎等世界城市橫向的表象對比。而對北京自身的文化特點、優勢及其在世界城市建設中所應該具有的地位、作用、影響力研究較少,對文化必須保持鮮明個性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強調不夠。
硬性指標和共性特征盡管重要,橫向比較也很有價值。但是任何一個世界城市,其存在的理由都一定是獨特的。這個獨特性就是它自身的歷史,它自身的文化,它固有的文化基因。事實上,目前這些被全球所公認的世界城市,也都極為重視自身文化的保護、繼承和發揚,重視文化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只有充分重視軟性的文化品質個性,才能實現硬性的可衡量的共性目標。北京只有保持迥異于其他世界城市的文化個性,才能成為東京、倫敦、紐約、巴黎之外的另一個必要存在。如果在此問題上含混不清,我們的發展建設將會迷失方向,對自身文化造成不可修復的重創。
元大都文化在今日北京世界城市建設中,除了在文化個性和文化傳統方面可以給予我們一定的借鑒外,更在發展途徑、手段、方式、方法等具體可操作層面上提供許多的啟示。
中外相關元代文化的研究成果并不少,如陳高華的《元代文化史》、周良霄的《元史》、楊鐮的《元代文學編年史》、田建平的《元代出版史》、郭紹基主編的《元代文學史》、王崗的《北京政治史》、李寶臣的《北京風俗史》、王建偉的《北京文化史》、劉仲華的《北京教育史》、鄭永華的《北京宗教史》、趙雅麗的《北京著述史》、朱耀廷主編的《北京文化史》叢書,傅海波(德)、崔瑞德(英)合著的《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等,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元大都文化,但是這些著述多是對元大都文化成就進行分門別類的專業化描述,而較少關注那些突破傳統分類、涉及多個文化領域的,有關社會文化發展戰略的話題。例如,整個大都的文化環境和文化生態、文化傳統與文化創新之間的關系、文化人才成長聚集活躍的條件、文化領軍人物的成長與影響、各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文化與科技進步的關系、文化創新力與城市文化消費的關系、人們對文化職業選擇的動能、文化從業者的素養氣質與城市文化的關系、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來源、文化影響力輻射力與城市的關系等,而這些恰是本課題關注和研究的焦點。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課題雖然不打算用世界城市的所謂指標體系來衡量北京的過去,但是卻愿意借用這個名詞作為對元大都進行研究的切入點和視角。因為,如果僅僅著眼于“元大都文化”這個視角的話,至少比世界城市的視角缺少兩個維度。世界城市的研究視角強調的是:第一,立足現代研究視角,俯瞰剖析古代文化。我們所強調的是以現代城市發展的理念回首打量那個曾經讓世界震驚的創造了無數輝煌的古代城市,審視、分析、研究它的各種文化要素。而不是對它曾經的輝煌和成就進行照相式的展覽和表述。盡管整個研究依然必須以此為基礎和前提。第二,拂去歷史塵埃,發掘文化要素之間的內在鏈接和生命肌理。以世界城市的文化視角,我們所強調的城市文化就非全景式的、浮泛的表征,而是深入其中,抓住城市文化遺產的影響、城市時代精神內涵、城市文化特征、文化生態、發展環境、城市民眾素養等,找出各種文化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使得元大都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傳播力等得以彰顯。
所以,本課題的重點在于闡述元大都的文化內涵、文化特色、文化價值、文化環境、文化人才、文化政策、文化影響等所有可能對當今北京世界城市建設產生啟發和借鑒作用的重要方面。這就要求論者既要了解古代城市文化的成就、脈絡、走向,又要對現實城市文化建設有清晰、全面的掌握。
其一,落筆古代,卻時刻以現實問題為參照。研究必須實事求是,嚴格以歷史事實為依據,才能得出科學的、嚴謹的、有現實參考價值的結論。而元代研究的史料蕪雜缺失是學界公認的事實,所以梳理整飭功夫要下足。
其二,除了具備掌握和運用古代史料的能力之外,還必須具備現代城市學、文化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廣博的相關知識,才能以全新的視角,在繁雜甚至是陳舊的史料中發現、總結、提煉出有價值的、有實踐性的理論和觀點。
其三,要有較高的理論和學術水平,才不至于就事論事,龐雜無序,才能夠達到提煉、總結、概括并產生自己觀點的學術要求。
四 本課題的主要內容
本課題最終成果以專著的形式呈現。它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前言。解釋課題,對一些基本概念進行解釋和規定,對課題的提出、意義、價值,同類課題研究現狀,研究重點、難點、思路、方法、路徑,以及研究創新之處等進行簡單扼要的說明。第二,正文。是研究的最終成果展示。由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組成。第三,參考文獻。第四,后記。對課題進行過程中的相關情況進行必要的說明和補充。
專著的正文由5章組成。分別是:概述元大都文化成就;元大都文化特征;元大都文化環境;元大都文化人才;元大都文化影響。每一章又由3節或4節也就是3個或4個分專題組成。下面以章為單位分別介紹。
第一章,概述元大都文化成就。這個題目其實比較難寫,因為在梳理元大都文化成就的時候,從城市面貌,如規劃、布局、建筑、功能設置等,到元大都的文化制度,如政治、宗教、科技、教育等,從大都民眾生活,包括民俗、體育、文化娛樂,到文學、藝術、學術等,簡直包羅萬象,涉及內容異常繁多,邏輯的層次構架也極為復雜。如果面面俱到地描述,恐怕單此一章就可以成為厚厚一部專著了,所以只能概而要之,強調它的全國文化中心地位、強調這個中心自身文化發展和推廣文化的優勢、強調元大都文學對全國文化中心地位取得的價值和貢獻。分為元大都全國文化中心地位的確立、元大都文化融合創新的成就、散曲與國家文化中心地位之關系、元大都文學在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和價值。
第二章,元大都文化特征。本章第一節中,以元朝開國元勛、元朝文學奠基人耶律楚材為例,論述元大都牢固的儒學思想根基及多元文化的廣泛影響。元大都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元代多元文化特色。同時,以傳統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漢文化基因得以完整繼承和保存。這與蒙元統治政權建立過程中對多民族的征服有關,與統治者的政治、民族、宗教、文化政策有關,與大都的城市地位、城市功能、發展歷史、人口構成等諸多因素有關。之所以選擇耶律楚材為剖析的文化樣本,是因為他身為遼國皇族后代,是少數民族對漢文化吸納、接受、傳承、傳播的典范;他作為曾經的金朝貴族和官員,出仕蒙元,通過“楚才晉用”的方式,承擔起促進蒙元統治對漢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歷史責任;同時他又是元代文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代表著一代文化的創新;他是儒家文化的堅定捍衛者和踐行者,同時他的身世、民族、行跡、宗教信仰、審美偏好以及在元朝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又都決定了他本人是深受多元文化影響的集大成者。本章第二節,論述陶淵明在元代的文化價值和廣泛影響。以陶淵明的元代影響為題,闡述元大都文壇主流文化思潮。陶淵明除了文學上的巨大貢獻之外,他給予中國人在生活情趣、審美追求、人生境界等方面的引導和影響都是曠世無雙的。不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人,對整個中國文化都影響至深。至少在元代,陶淵明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表現在時間跨度長、人群覆蓋廣和文學藝術門類更為寬泛等方面,還表現為人們已經由對陶淵明文學成就的贊賞,提升到了對陶淵明生活道路選擇的認同;進而又將其推演到人生價值、道德標準的層面。贊美、體悟、領會后,更能以不同方式、程度不同地轉變成為社會行為準則和規范,這種學習陶淵明精神方面的知行合一,在其他任何朝代雖然不乏其人,但是形成普遍的社會思想文化潮流,卻是獨一無二的。從這點上看,陶淵明在元代已經不再簡單地是一個標準的詩人或者文化標識,而被賦予了某種宗教精神領袖的特質。剖析陶淵明現象,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元人的精神世界,他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從而更透徹地理解元人的文化藝術品質。盡管這不可能是一種精神的全民覆蓋,更不是元人精神世界的全部。但是縱觀歷史,哪一種思潮又不是如此呢?聚焦論點,不及其余,也是文章的一種通常做法。故此,本章第三節,是論述元大都文化對作家氣質形成的影響。認為雜劇作家在人生追求、藝術稟賦和文化素養等方面,都表現出與傳統詩文作家迥然相異的特征。而這是由元大都文化明顯區別于中國傳統城市文化所決定的。本章第四節,闡述元大都城市文化對元大都作家價值取向和職業抉擇的影響。這是元大都文化不同于歷史過往、不同于其他地域的關鍵所在,是元大都城市生活和文化環境最為獨特之處。元大都的這些文化特點以及對于生活在其中人們的影響實際上具有客觀規律性,至今依然可以作為北京文化發展的參照。
第三章,元大都文化環境。本章皆以元雜劇為例,論證政治、經濟、城市發展、市民素養等對雜劇發展繁榮的影響和不同作用。本章第一節,闡釋蒙元統治者的文化政策。因為政治是任何國度、任何時代文化繁盛與衰敗最重要甚至是起決定作用的環境條件。同樣也是元代以雜劇為代表的文化繁榮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最高統治者對包括雜劇在內的文學創作的寬容態度,對戲曲樣式的愛好,對音樂和演藝人才管理的重視以及科舉制度的荒廢等,這些政治因素都對雜劇等文化形式的興旺和創作人才的成長產生了深刻影響。本章第二節,論述了元大都成為全國雜劇中心的前提和客觀條件。包括物質條件、人才條件等,意在揭示經濟、文化等環境對于文學創作和文學家成長的作用。本章第三節,元大都創新能力探源。在論述了元代以及元大都文化創新的成就,并表述了其中所表現出來的共性特征之后,在此節中探討文化創新需要怎樣的條件,這些創新的人才來自哪里,創新的動能又是怎樣產生的。認為城市經貿的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多元文化的刺激,文化需求的旺盛,審美訴求的多樣,是元大都城市文化發展的客觀環境,也是戲劇發展的必備條件,更是元大都成為元曲中心的重要原因。元大都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淀,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全方位影響,城市開放式的發展格局和發展理念,造就了元大都特殊的市民群體。他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審美傾向,決定了雜劇題材、內容、形式的形成和基本面貌,并對其發展、繁榮產生了極其深刻而全面的影響。一個城市的文化有沒有生命力,體現為它的文化創新能力。元雜劇的興盛、題畫詩的繁榮、文人畫的興起、青花瓷繪畫題材的豐富、全相本圖書的流行等,都體現了創新。而這種創新,是人們打破習慣禁錮,消除藝術壁壘,各個文化藝術門類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相互學習而產生的。每一種新的文學藝術體式的誕生或者傳統體式的變革,都體現了對傳統的繼承和其他門類藝術的借鑒、吸納和融合。總的趨勢是文學藝術從崇高、莊重的代言,走向世俗化情感和通俗化方式的表達;從壁壘森嚴、區分明晰的各專其本,向手法多樣、通感共享的各美其美發展。而這種轉變是由時代文化思潮影響所產生的,同樣與城市文化環境密不可分。
第四章,元大都文化人才。文化人才的興盛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前提和必備條件。一個時代的文化發展狀況如何,首先需要看有沒有足以代表時代成就的文化領軍人物的出現。如唐詩之有李白、杜甫、白居易,他們作為時代文化的代表,登上唐代詩歌發展的巔峰;他們的創作有獨特風格,對后世影響巨大;他們的斐然成就為當時所廣泛認可,成為一面面旗幟,具有強大的號召力,且不乏繼承者。其次,要看有沒有出現一批創作生命力極其旺盛的文化人才,他們各美其美,風格多樣,不斷出新,但又美美與共,共同努力,形成了潮流,創造出足以令時代驕傲的輝煌奇跡。在文化人才這樣一個題目下,文化人才產生、成長、聚集、相互影響等便成為焦點。本章第一節,指出人才茂盛是元大都文化繁榮的必備條件。元大都作為全國雜劇中心,雜劇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以關漢卿為領軍人物的大批劇作家的成長、聚集,離不開以珠簾秀為代表的大批表演家們對藝術的積累、傳承、創新。元大都為這些文學藝術人才的發展、提高、相互交流學習、密切合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氛圍,他們相互砥礪,切磋技藝,啟發思想,彼此促進,共同開創了元大都雜劇藝術的鼎盛時代,也使得北京一舉成為多民族統一國家名副其實的文化中心。本章第二節,介紹這一時代雜劇文學代表的文化領軍人物關漢卿。歷來大師級文化人才的出現,是衡量一個時代文化繁榮的重要尺度。關漢卿是元代雜劇的旗幟。他的出現,是元代雜劇鼎盛的標志,也是元大都劇壇輝煌的原因。他以卓越的創作成就,奠定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無可撼動的崇高地位;他以超凡的才華和作品獨特的魅力,沖破階層壁壘,獲得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士子,下至普通大眾的廣泛認可和歡迎,創造了覆蓋廣泛堪稱時代文化代表的雜劇神話;他以杰出的組織才能,以對雜劇作家、表演藝術家、雜劇組織管理者們最廣泛的團結與合作,確立了中國戲曲行業全新的規程;他的號召力、影響力和示范作用,帶動了使雜劇勃興繁榮的一批藝術家,創造了一個時代文化的璀璨星空;他不僅書寫了一個時代大眾文藝的傳奇,也為通俗文學和流行文化的結合開辟了廣闊的未來。本章第三節,論述政治經濟因素對文化人才及創作的影響。探討社會政治、經濟對文化人才產生和發展的影響作用。元雜劇發展繁榮,與文學和商業的密切結合息息相關。雜劇演出市場的興盛,是雜劇創作繁榮的顯性后果,也是促進其大力發展的強勁動因。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文學、政治、經濟三者的關系,改變了文學家與統治集團之間的關系。當雜劇創作成為藝術演出市場鏈條中最重要環節時,雜劇作家有了在社會生活中安身立命的空間,他們在贏得經濟自由的同時,自身也獲得了心靈解放與人格獨立,這些在他們的作品中得以凸顯。雜劇作家和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全新面貌,對作家地位和文學功能都具有革命性變革意義,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未來文學發展的歷史走向。本章第四節,介紹元朝的文化政策及大都對文化人才的吸納。
第五章,元大都文化影響。從三個方面進行梳理,一個是變革出新,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強調的是歷史貢獻;一個是對全國文化的輻射,強調的是文化影響力;一個是對世界文化發展的貢獻,強調的是中國文化獨特性的地位。本章第一節,闡述元大都文化的號召力。元代雜劇發展的鼎盛之時,元大都成為全國雜劇中心。與此同時,山東的東平、河北的真定、山西的平陽,也呈現出雜劇繁榮興旺之勢,形成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地域性雜劇中心。他們與元大都交相輝映,形成了歷史上罕見的“三星拱月”文化奇觀。研究戲曲興盛的原因,如果只以元大都為樣本,不免受到首都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等復雜因素的影響。而將三個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雜劇地域中心納入考察范圍,進行相互之間的橫向比較,則更容易發現其文化共性。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元大都雜劇發展過程中,哪些是起到決定作用的根本因素。有利于我們更深入地揭示戲曲興盛發展的內在規律。本章第二節,揭示散曲對元大都文化發展的巨大貢獻。“元曲”作為元代文學的代表,這是極為精到恰切的。但是以往人們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射到了元雜劇,而對于散曲只是將其視為一種新興的文學樣式來看待。事實上,元散曲的時代貢獻不容小覷。第一,沒有散曲就沒有元雜劇。雜劇是戲曲,以歌唱為主,以歌唱塑造人物,以歌唱推演故事,以歌唱抒發情感,散曲是雜劇的血肉脈絡,散曲連綴產生雜劇,沒有散曲就沒有雜劇,散曲是雜劇最基礎的構成。第二,雜劇又通過故事情節的精彩設計、人物藝術形象的精心塑造、表演藝術家在舞臺的完美演繹,使得雜劇的基本構成——散曲在更為廣泛的范圍內傳播。第三,散曲在元大都把進行詩文等嚴肅文學創作的士人與進行雜劇等通俗文學創作的群體聯系起來,相互借鑒藝術、相互影響風格、相互擴大影響。第四,散曲肇源于燕京,既為元大都世界城市文化中心地位的確立做出了貢獻,又借助首都地位廣泛傳播。本章第三節,介紹元大都文化的傳播及影響。主要分析元大都文化的凝聚力、號召力、引領力。以雜劇為例,說明首都文化對全國文化發展方向的引領作用。強調的是首善之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五 本課題的難點和創新之處
本課題的著眼點是通過元大都文化為當今北京世界城市建設提供啟示借鑒,所以如何鉤沉古今之間的共同點、差異性,在兩者之間建立可參照可借鑒的層面或連接,建立歷史的、理論的和實踐的內在關系成為難點。簡而言之:
其一,尋找歷史和現實的契合點。研究必須從現實出發,以歷史事實為參照。這就要求論者既要了解古代,又要對現實問題有清晰、全面的掌握。而元代史料蕪雜缺失,現實問題復雜交織,使問題的討論不僅要精細科學,下足基礎資料搜求集合之功,更要開闊視野,準確把握全局。
其二,北京現實與元大都歷史的差異性。元代距今800多年,時代變遷,差異巨大。為了在巨大的時代差異中尋找文化的共同點、問題的交集點,并在更高的,超越特定歷史、社會制度、政治背景的層面上對其進行有針對性、指向性明確的討論,必須具備哲學的智慧和歷史的敏銳。
其三,必須具備現代城市學、文化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廣博的相關知識,才能以全新的視角,在繁雜、陳舊的史料和紛紜復雜的現實中發現、總結、提煉出有價值的、有實踐指導性的理論和觀點。
其四,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學術能力,才能避免龐雜無序就事論事,才能夠達到學術研究所要求的客觀描述,高度概括、科學總結。
當然,這樣的高度,雖為愿景,實難實現。既有個人能力水平的原因,又有時間精力的局限。僅就研究所得,啟發思路,拋磚引玉,雖有敝帚之嫌,實奉殷殷之心。
在研究實施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
第一,研究視角全新轉變后,可參考、對照、借鑒的研究成果極度匱乏。
第二,對歷史資料重新梳理、鉤沉,發現前人所未見或者以往研究者們所忽略的問題。這是極其漫長且投入精力甚大的系統工程。閱讀量千萬字之多,讀書筆記達數百萬字,除了本專著呈現的成果之外,已經總結、系統、條理化了的文字竟然也有數十萬之多。
第三,各個學科都有各自的話語體系,本課題屬于跨學科研究,要想將這些不同的專業表述融匯在城市文化的統一表達之中,不僅要掌握一定的語言技巧,更要具備打通學科壁壘取得通識的能力。
以上的諸多難點,注定本研究瑕疵紕漏在所難免。當然,妄自菲薄也不是科研應有的態度,本課題的收獲和創新隨處可見,瑕不掩瑜。試舉一二:
第一,采取新視角,對元大都諸多文化現象有了新發現。
新發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元代,全國雜劇中心大都(今北京)集中了大批最為優秀的雜劇作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本籍人士,這是北京地域文學史上極為罕見的特例。”
第二,提出了新的觀點,并進行了充分論證。
例如,在探討元雜劇繁榮的原因時,對以往傳統的雜劇繁榮原因提出質疑,認為:“關于元代雜劇的勃興,以往學者,多從民族壓迫、科舉廢弛、士人地位低下等方面尋找原因,似乎不得‘樞要’而居,才是雜劇作家不得已從事創作的動因。但通過對以關漢卿為首的作家群體的分析,卻發現這完全是基于小農經濟的官本位思想主導下的歷史性誤讀。為官是‘不得’還是‘不屑’,創作是被迫還是自覺,在輝煌的一代文學元雜劇面前,便不只是充滿差異的純個體性的表達,而是上升到文藝理論高度的藝術規律了,這就使得對大都文化的剖析,具有典型價值和普遍意義。”
第三,用新的理念對各種文化現象進行新的解釋。
運用政治經濟學原理,針對舊的文化史觀分析社會文化現象得出的結論,進行重新的分析評價。“所謂‘畸形繁榮’說的立論根基,依然是以中國傳統經濟模式重農輕商的保守思想為基礎的。這種思想基礎之上所制定的發展國策,必然導致中國長久以來的農業立國,廣袤的農村從事著落后的農業生產,占國家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被孤立地、分散地、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缺乏必要的流動性,城市數量和城市規模發展停滯不前,缺乏生機活力。如果以農村與城市的數量以及二者之間人口規模相比較,農業立國的中國傳統經濟模式才是失衡的、不成比例的、‘畸形’的,同時也制約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世界經濟和城市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必須有生產的專業化分工,產業的規模化聚集,科技、商貿、交通、運輸的全面配合,市場的有效開發,經濟才能獲得發展活力,城市才能健康成長。”
第四,借鑒了多學科的研究理論。
例如,從傳播接受學的角度,對元代雜劇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進行了新的解釋:“雜劇這種更高形式的具有復合形式特征的文化產品,是迎合了觀眾們日益提高的文化藝術品位而產生的。說明人們對文化的消費檔次提高了,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戲劇的形式,又是元大都觀眾身份復雜、文化程度參差、欣賞口味差別化等矛盾之間相互妥協的結果。雜劇是集音樂、歌唱、舞蹈、詩歌、美術、朗誦于一身的綜合藝術,以敘事為手段,以啟發思想、撥動情感、傳播審美為目的。雜劇這種手段、形式的多樣化,使之較之以往詩、詞、歌、賦體式的單純或者是音樂、舞蹈、歌唱形式的單一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語言不通,可以欣賞華麗的裝扮、優雅的舞蹈和身段;韻白不懂,可以品味優美的唱腔,享受悠揚的音樂;即使僅僅明了故事,也能夠隨著劇情牽掛著主人公的命運和結局,為他歡笑,為他哭泣。也就是說,無論你的審美重點在哪里,你在雜劇中總能找到屬于你的那個位置和契合點。這種新的雜劇樣式要比宋雜劇、金院本容量大得多,正如夏庭芝在《青樓集志》中所言:‘唐時有傳奇,皆文人所編,猶野史也,但資諧笑耳。宋之戲文,乃有唱念、有諢。金則院本、雜劇合而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雜劇而為二。’其豐富的內涵,能夠滿足觀眾不同的審美需求,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劇場。”
第五,在方法論上的創新。
把元大都文化看作一個與歷史、與外部世界密切聯系、時刻變化的整體,強調相互的影響和作用。把元大都文化發展視為一個有機體,關注元大都內部的文化環境,各個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借鑒,各種文化元素和各種文化門類之間的相互作用。既強調各門類藝術的共性,又強調其個性,善于發現其發展規律。“雜劇與散曲是盛開在大都文壇的一對并蒂蓮,雜劇在唱腔上與散曲曲調為同一系統曲牌,在語言習慣、音韻腔調、表達方式上本于一源。大都是散曲肇源地,又是元代散曲鼎盛之都。散曲較之雜劇創作參與者更多、文化層次更高,雜劇較之散曲有更廣闊的觀眾市場和民眾基礎,二者之間相互影響,彼此促進。散曲上口便利,不擇場地條件,學習較易,傳播亦廣,這就為欣賞雜劇藝術作了‘預演’‘順耳’的準備,使得雜劇具有了更廣泛的民眾基礎。雜劇具有文學特性,但從傳播角度考察,更主要的是依賴于其表演特性。”
盡管有不少理念和方法的創新,但是在研究專著的書寫方式上,本課題并不想套用諸如世界城市文化指標的框架來組織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不打算借用過多的西方理論概念和名詞,而愿意以中國傳統的學術研究語言,以較為平實的結構,展示研究成果。
通過對參照物元代大都文化建構進行多側面、多角度的觀察、描述和探討,充分挖掘北京可供開發利用的歷史資源和能量,使之發揮現實的啟示作用。北京深厚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僅是元大都成為古代世界城市的基礎,也是當今北京世界城市建設中文化個性定位的歷史原點所在,是明確可靠的借鑒。回顧歷史不僅是為增強我們建設世界城市的信心,更是要找尋文化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利用已有資源、發揮個性優長,在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中走出具有高品質獨特性的成功之路。
[1] (元)柯九思:《宮詞》一十五首,見(元)柯九思等《遼金元宮詞》,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頁。
[2] 王崗、尹鈞科主編:《北京建置沿革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153頁。
[3] 王崗、尹鈞科主編:《北京建置沿革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