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聲代變:紹興戲劇史
- 聶付生
- 2689字
- 2025-04-24 19:40:53
《紹興歷史文化精品叢書》序言
紹興歷史文化是擁有2500多年完整城市史的紹興的驕傲,更是整個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20年前,著名學者鐘敬文曾深情寫道,紹興,是幅員廣闊的祖國的一個行政區域,“它牽系著許多知識分子的心”(《紹興百俗圖贊》序,1997)。季羨林更包舉而言,“紹興大名垂宇宙,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建國首先必須重視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在這方面,紹興古今人物都有一切的貢獻。此外,更必須有熾熱的愛國主義熱情,紹興這方面也創造了中華民族的驕傲”(《紹興百鎮圖贊》序,1997)。在更早出版的《浙江十大文化名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合撰該著的我省著名學者蔣祖怡、沈善洪、王鳳賢還將出自傳統紹興地區的王充、陸游、王陽明、黃宗羲、蔡元培、魯迅六人列入浙江十大文化名人之中,紹興文化名人竟占了浙江全省的一半以上。2000年竣工的北京中華世紀壇,根據長期以來的社會共識,用青銅鑄造了40尊中華文化名人像,其中王羲之、蔡元培、魯迅、馬寅初4尊都來自紹興地區。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講話談到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史上的25位“思想大家”中有4位(王充、王守仁、黃宗羲、魯迅)、百年來開創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9位“名家大師”中有2位(范文瀾、馬寅初)來自傳統紹興地區。這些都足以說明,紹興歷史文化是浙江文化的根脈所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對紹興歷史文化的研究,已經走過兩千多年歷程,積累下豐厚的學術資源。
畢生研究紹興歷史文化、本身也是當代越地杰出文化名人的陳橋驛先生,曾梳理紹興歷史文化的研究史并指出,對紹興歷史文化比較自覺的研究始于東漢初,“唯一一種由先秦越地越人寫作的是《越絕書》,此書經過東漢初人的整理補充而流傳下來,價值甚高。此外,東漢初人研究越文化的著作還有《吳越春秋》和《論衡》,也都有重要價值。東漢以后,由于種種原因,越文化的研究者和成果很少。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若干學者以新的思維和方法研究越文化,其中顧頡剛的研究成果具有創見。最近20年來,越文化研究出現高潮,許多研究成果相繼問世”(《越文化研究的回顧和展望》,2004)。這主要是基于本土學者的比較簡略的考察。將視野放開一點可以看到,西漢早期,偉大的史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從史學角度建構漢代大一統國家意識文化時,就對紹興歷史文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其《史記·太史公自序》《越王勾踐世家》《貨殖列傳》及《夏本紀》,就對紹興人民的精神圖騰大禹及紹興歷史文化的燦爛開篇——越國時期的重大軍政、經濟和文化建樹進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述。他旗幟鮮明地贊美:“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諸夏艾安。及苗裔勾踐,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司馬遷十分精準地挖掘出紹興歷史文化傳統中的兩大要件——事功精神和愛國傳統,至今仍有啟迪價值。兩漢以后,六朝時期越國故地的士族文化精英出于在南下北方士人面前張揚本土文化的需要,通過撰寫大量地志著作,成為紹興歷史文化研究新的主力。唐、宋、元、明、清各代,紹興歷史文化其實也都有相當一批熱心的研究者。正是基于這些豐厚的積累,進入20世紀,人們才看到一系列“亮眼”的動作,如1910年12月20日,魯迅致信好友許壽裳,以“開拓越學,俾其曼衍,至于無疆”共勉;并身體力行,花費相當大的心血整理《會稽郡故書》等紹興歷史文化文獻。1912年1月3日,他在《越鐸日報發刊詞》中提出,“于越故稱無敵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異,后先絡繹,展其殊才;其民復存大禹卓苦勤勞之風,同勾踐堅確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綽然足以自理”,該發刊詞援引紹興歷史文化精神以為創造中華民族新紀元的精神支撐之一,不啻20世紀第一篇紹興歷史文化研究的檄文。1936年8月30日,由蔡元培主持的吳越史地研究會成立大會在上海舉行,紹興歷史文化研究隨之進入一個更自覺的群體性時代。改革開放以來紹興歷史文化研究飛速發展,碩果累累,應是吳越史地研究會所推動形成的趨勢在經歷種種歷史波折之后恢復、壯大的成果之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組織展開紹興歷史文化的新的系統研究,是歷史的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一再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顯然,文化自信建設已然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在這一大背景中,浙江省和紹興市也加快了文化建設的步伐。不久前發布的《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文化浙江”奮斗目標,并將其置于“六個浙江”建設的中樞位置,要求“挖掘傳承地方特色文化”,“進一步延續浙江文脈”;《紹興市第八次黨代會報告》同樣把強化文化的傳承創新列為戰略重點,提出“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彰顯特色文化魅力上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文化高地”。在中央和我省一系列里程碑式文件、決策醞釀出臺的同時,我市社科界就如何把舉世罕匹的深厚歷史文化資源轉變為現實的文化軟實力和紹興大城市建設的恒久推動力,進行了多方面的思考,采取了一系列比較重大的舉措。其中之一就是紹興市社科聯與紹興文理學院越文化研究院(浙江省越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通力合作,面向國內外學術界組織編撰一套既能集中反映紹興歷史文化遺產,代表這一領域最新學術進展,又較好適應當前時代需要的《紹興歷史文化精品叢書》。
這項工作在中共紹興市委宣傳部的關心、指導下,在紹興市社科聯多位領導的精心謀劃、組織下展開,得到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長陳野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朱麗霞教授、安徽大學吳從祥教授、聊城大學羅衍軍教授、浙江師范大學吳民祥教授、浙江工商大學聶付生教授、紹興市鑒湖研究會會長邱志榮研究員等多位專家學者的響應和大力支持。各位專家學者基于既往兩千年學術史特別是近八十多年現代學科意義上的研究史,基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建設的需要,從不同方面對紹興歷史文化進行了比較系統深入的清理,及時完成了這套叢書。
這套叢書不僅是對深厚的紹興歷史文化的一次全新解讀和總結,對傳承、發展好這份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精神財富也有一定價值。
唐人元稹曾作詩贊美:“會稽天下本無儔,任取蘇杭作輩流。”我們還期待,對紹興歷史文化的新的解讀和總結,對傳承、發展我國其他地域文化也有借鑒意義。在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要方面,地方文化是最近便、適切的精神食糧。
潘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