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文學批評的自覺、有效與節制

——評陳福民《批評與閱讀的力量》

文學批評是一種議論別人的工作。同時,文學批評不斷遭遇別人的議論也在情理之中。特別是當代文學批評,一直處于波峰浪谷之中,毀譽參半幾乎就是它揮之難去的宿命。但是,無論當代文學批評的命運如何,它一直存在并發展著,大概也從某個方面說明了它并非可有可無。現在,文學批評家陳福民出版了他的批評文集《批評與閱讀的力量》,也從一個方面證實了我的上述說法并非“妄議”。

陳福民是當代重要的文學批評家。二十余年來,他一直在文學生產現場,重要的文學會議或重要的文學評獎,都有他的身影出現,他有大量的文學批評文章發表于專業媒體上。因此,他對當代文學特別是小說創作的整體狀況幾乎了然于心。但是,讀過這部文集之后,我更想討論的,是陳福民對文學批評的自覺、有效和節制的自我要求。這一點并不復雜,但要實踐起來卻很艱難:這是一個不寫作就死亡的時代,是學界爭先恐后地抓項目、找經費、建中心、搞基地、發文章、出專著,為的是能通過評估,保住一級學科、保住博士點或中心基地的時代。說學界已經徹底淪陷并非危言聳聽。在這樣無比浮躁、虛幻的大環境中,文學批評還會有多少真知灼見或誠懇的體會已很不樂觀。而陳福民的文學批評,不是以文章規模和數量見長,他是那種惜墨如金的批評家,是那種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批評家。就像他在研討會上的發言,不是喋喋不休,而是以真知灼見見長。他形成文章的文字,更是刪繁就簡、標新立異,這就是文如其人。

說陳福民的文學批評有自我要求,首先與他的見識有關。他在“自序”中說,文學批評“是一個現場行為,具有即時性與隨意性,往往不是完全可靠的。這種考量在判斷力與審美感受等方面提出了知識的優先性原則問題。譬如我們可以強調文學批評的歷史感或歷史深度,卻旗幟鮮明地反對‘文學史研究批評化’的傾向。這個意思是說,文學批評的現場感由于無法獲得必要的間距,由于其具體的經驗描述與感知通常會轉瞬即逝,難以在知識構成上取得有效的成績。這在客觀上形成了對于文學批評比較不利的認知,以為文學批評就是閱讀某部文學作品之后簡單的讀后感。更由于隨著社會轉型、文學商業活動的廣泛壓力,文學批評經常會在正當的批評活動與商業宣傳之間游弋,并因此損失部分榮譽。但沒有人能否認,在文學史所賴以存在的各種要素中,文學批評繁巨的工作與發現是不可或缺的觀點與材料來源”。這種對當代文學批評性質和現狀的理性認知,不是所有的批評家都能做到的。對許多文學批評家來說,這種認知并不是自明的,隨波逐流的所謂批評家隨處可見。因此,陳福民對當代文學批評的自覺,就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陳福民不是那種“魯迅研究”“文學思潮研究”“文學史研究”等 “術業有專攻”的專家型批評家,他的研究對象就是“當代文學”。在這個無比寬泛的領域里,如何選擇他的言說對象,關注怎樣的話題就尤為重要。這本文集的文章我此前基本都讀過,但一旦集中起來閱讀,感覺突然變得鮮明起來。這就是:陳福民一直關注當下最前沿的話題,從最新發表的作品到新媒體文化,從舊影新知到新文明的興起。但是,陳福民絕不是那種追新逐潮的批評家,他的批評與時尚沒有關系,這與他作為文學批評家的整體修養有關。在文學學科對當代文學還懷有偏見甚至歧視的今天,他指出,當代文學批評是最難的,因為當代文學批評家必須對它的上游知識都要有所了解,對西方相關的學科有所了解。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當代文學批評是難以進行的。因此,為了當代文學批評的有效性,他對本土古代文學、近代文學,對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文學,都有相當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這一點,我們在他的“當代小說史識”專輯、“批評品格與致知”專輯中一覽無余。在其他具體的作家作品批評中,古今中外與論題有關的材料,他幾乎能信手拈來。這使他的批評文章視野寬闊、言之有物而不流于空疏,這就是批評的有效性或歷史感。與當下有價值的話題構成對話關系,是一個批評家構建中國當代文學地圖的發力點,他的話題就是他的關懷所在。陳福民的優點是他積極參與,但他從不盲從或趨從,他的作為批評家的主體性是不能換取的。

這是一個學術上不講節制的時代。學術除了權力關系之外,人文學科學術成果的量化標準,使大多數學者對數量的崇拜趨之若鶩。學術成果像賣白菜、土豆一樣,數量越多、規模越大就越有分量。這個可笑的標準在學科評估中大行其道、暢行無阻。雖有學者著文抵制,但如死水微瀾,體制力量之強大是難以想象的。陳福民在社科院工作,在當下的體制中,社科院幾乎是一塊所剩無幾的學術飛地。它可以容忍學者短期內不寫或者少寫文章,而更看重一個學者的綜合影響,文章發表在哪里并不多么重要。“英雄不問出處”只有在這個單位可以實現。良好的學術環境和個人的自我要求,使陳福民的文學批評顯得不那么急切,不那么功利。他對批評的從容顯得非常曼妙,這種曼妙可能很少有人能夠體會。我想那肯定是一種很享受、很有意思的體驗。因此,他的文章大多短小精悍,類似《理想小說、理想作者與文學史》《長篇小說:歷史與人生的風雨卷舒》等下筆萬言的文章并不多見。事實上,陳福民不是沒有寫過大部頭的作品,他研究張承志的博士畢業論文煌煌幾十萬言,只因他覺得還未達到自己的期許而放棄了出版。文章是否有價值,它的長度并不是唯一的尺度,見識才是文章的命脈。他的那些作品一經發表,總會有人公開或私下議論,或者說,他節制的言論在文壇總是有反響,在這個時代有這一點已經實屬不易。

從事文學批評,也是人生的一種方式,批評文字就是一種人生態度。我感佩的是,陳福民一邊可以積極有效地介入文學現場,緊拉慢唱地表達他對當下文學的看法;另一邊,他也可以下圍棋、聊大天、圍觀喝酒、開車走遍北中國。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是一個儒生,他也是一個俠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策勒县| 青海省| 织金县| 灵宝市| 中卫市| 黄山市| 桂平市| 巴楚县| 苗栗县| 呼和浩特市| 红桥区| 宜兴市| 伊通| 吉木萨尔县| 华安县| 江西省| 大名县| 龙井市| 黎城县| 望谟县| 麻栗坡县| 平塘县| 东兰县| 文昌市| 汪清县| 新兴县| 蒙山县| 林周县| 时尚| 漾濞| 宁武县| 博湖县| 洛川县| 六枝特区| 文山县| 定结县| 谢通门县| 博客| 陆河县| 海门市| 福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