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重自審與復象詩學:易卜生晚期戲劇新論
- 汪余禮
- 819字
- 2025-04-24 19:48:17
緒論
在易卜生晚期最后一部劇作《當我們死人醒來時》的第二幕,雕塑藝術家魯貝克對愛呂尼說過這樣一段話:
讓我告訴你,我把自己怎么安置在群像里。在前方,在一股泉水旁邊——就像在這里一樣——坐著一個人,身子被罪孽壓住,不能完全離開地皮。我把那人叫作為了生活被斷送而懺悔的人。他坐在水聲潺潺的溪邊,手指頭浸在水里——打算把它們洗凈——想起了他的事業永無成功之日,心里煎熬得好生難受。即使到了地老天荒的年代,他也休想獲得自由和新生活。他只能永久幽禁在自己的地獄里。[1]
出現于雕像《復活日》中的這個懺悔者、沉思者的形象,在易卜生晚期每部劇作的深處都隱約可見;他是易卜生藝術靈魂的某種外化與投射,也幾乎是所有真正藝術家的象征。魯貝克創作的這尊塑像,尤其是其中的藝術家形象,可以說是易卜生留給世人去理解其晚期戲劇乃至全部作品的一把秘鑰。由此可以啟開一個極為深沉、奇異而神秘的世界,一個滲透著地獄之黑和神性之光的世界。當這個世界里星光閃爍的時候,便正是藝術家現身的時候;當藝術家的目光既不是注視著地獄,也不是眺望著天堂,而是轉向反省自我的內在靈魂時,一道道更為奇異的風景便出現了。
易卜生晚期戲劇[2]的世界致廣大而盡精微,不同的人看到的風景會很不一樣,由此引發的審美體驗、生命感悟與問題意識也會很不一樣。就筆者而言,在閱讀過程中,那種自幼時便已產生的對宇宙隱秘秩序的朦朧憧憬被再次激活,從大學本科開始產生的對作家靈魂奧秘和藝術創作關竅的好奇之心被再次點燃;一種隱隱約約、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存在,強烈地激動著我的心,驅使著我日思夜想,努力接近那個也許從來不曾澄明過的地帶。在此過程中,筆者細讀了中外大量的易卜生研究論著,有些論述引起筆者很強的共鳴,有些則落在筆者的期待之外。考慮到已有不少學者探討過易翁戲劇的“神秘模式”或神秘存在,本書不擬贅述;而對于易翁戲劇之“怎是”[3],則深望入乎其內,做出自己的探索,并由此揭示易翁的創作思維與藝術智慧。于是便有了本書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