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華夷關系和族群沖突問題研究現狀

在華夷關系與思想的研究方面,早期傅斯年先生的論著《夷夏東西說》可以說是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對于歷史上的夷夏研究有開啟性的作用。傅先生指出,三代的爭奪主要是圍繞東西方來展開的,并認為夷與殷屬于東系,夏與周則屬于西系,三代的變遷就是東西之間的競爭。[13]之后,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又提出三集團說。炎黃集團以炎帝、黃帝為代表,處于西方陜西、甘肅黃土高原地區,后來順著黃河東進,進入華北平原一帶,即后來華夏族的主體;風偃集團,即太皞(風姓)、少皞(嬴姓,嬴同偃)之后裔,散布于淮、泗、河、洛之東方平原,即后來東夷諸族;苗蠻集團,即南方民族,主要在江西、湖南一帶。[14]這種分析方法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思路,指出華夏集團在早期也只是諸多族群當中的一個,比起傅斯年先生的分析向前推進了一步。在早期歷史研究當中,蒙文通在《古史甄微》中也主張三集團說。[15]如果從現在考古學的文化分類方法來講,這樣的分析仍然顯得粗糙。在文化區系的分類方面,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六個區系的理論,除了中原地區的文化之外,在遼河、海河、黃河與長江流域均有其他文化存在。[16]

對于早期的族群研究,前輩學者做了許多工作。典型的有田繼周先生的《先秦民族史》,在該書中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對三代的民族關系進行了研究,并按照東西南北族群的關系進行了斷代史式的研究,為該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礎。但是,由于當時條件所限,并未就華夏族群與周邊族群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17]早期的民族史研究中涉及先秦部分的也較多,王桐齡[18]、林惠祥[19]、呂思勉[20]、宋文炳[21]、呂振羽[22]、王鐘翰[23]都做過中國民族史的研究,有過卓越的貢獻,也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思路。不過本書的著眼點并非先秦時期的民族史研究,而是要分析華夏族群與周邊族群的關系問題,這里面既有沖突和對抗,也有融合與統一。還有就是在先秦這一歷史時段,華夏族群,或者以早期國家的形式與周邊族群發生的歷史真實狀態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華夷區分的思想,前后有哪些變化。在分析古人華夷思想的基礎上,本書指出了其產生的背景和原因,進而分析了中國地理氣候因素對族群關系的影響,以及這些綜合效應對歷史進程和知識思想的影響。本書認為這當中包括三種運動歷程,即族群關系的演進歷程、華夷思想的演變歷程和氣候地理諸多因素造成獨特的華夷進程,三種進程在華夷問題研究中相互交織、密不可分。

對于族群關系和認同的理論研究,海內外學者均做了許多工作。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研究民族的英文文獻中出現最多的是 ethnic group。 ethnic的基本含義是指在語言、文化、歷史、血統、族源上有共性的全體或者次群體的,或與這樣的群體有關的。西方的民族概念近年被廣泛應用,但是往往會有民族國家的含義,中國古代史上符合斯大林的四個共同特征也可以被稱為民族,因此漢代以后我國主體民族被稱為漢民族,其他共同體被稱為少數民族。族群是英文 ethnic group 一詞的漢語譯法。最初的意思是“非基督教的”“非猶太教的”或“異教的”,到20世紀30年代,這一詞語才被認定為研究人類文化差別所使用的概念。20世紀70年代以前,“族群”一詞是主流人群指稱“他者”的婉轉用語,被當作一個存在于較大社會中具有不同起源、歷史記憶和文化特征的亞群體,或“少數民族”。在國外的定義中,以馬克斯·韋伯為代表,他把族群定義為:“某種群體由于體質類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遷移中的共同記憶,面對他們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種主觀的信念,這種信念對于非親屬社區關系的延續相當重要,這個群體就被稱為族群?!?span id="gbvrgnx" class="super" id="ref25">[24]挪威人類學家弗雷德里克·巴斯(Fredrik Barth)在著名的《族群與邊界》一書中注意到,族群不但有客觀性特征,而且還有歸屬性和排他性。他認為造成族群最主要的是邊界,而不是語言、文化、血緣的內涵,族群的邊界不一定是地理的邊界,主要是社會邊界。[25]所以,國外對于族群概念的界定經歷了三個層次,即由強調族群內部的共同特征到強調排他性與歸屬性再考慮二者特征的結合。我國學者在這個定義上是強調族群成員在內部特征一致性基礎上的歸屬性與排他性,而且更重視內部特征的相同性。盡管在表述上存在差異,但是大家基本都認同:擁有共同的起源、文化、語言、種族而被其他人或自己人認為是構成獨特的群體的一群人。本書基本接受王明珂的觀點,認為族群可以指稱一個族群體系中所有層次的族群單位。如果我們把中華民族共同體稱為民族,即大融合后的共同體中華民族,那么對于歷史上一個階段的華夏就應該稱為族群,對于歷史上其他的部族群落也可以稱為族群。這樣既能展示我們在研究中的平等意識,又充分考慮到族群的兩個基本方面,一為共同的淵源,包括世系、血統、歷史記憶、祖先神話等;一為文化,語言、宗教、習俗、生產方式等。

臺灣學者由于與海外聯系密切,他們在吸收海外的成果方面往往比大陸學者先行一步。安德森的名著《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26]提出虛擬構建共同祖先的思維方式,對王明珂先生的研究應該啟發很大。王先生在一些研究當中指出,族群有“冒蔭”現象,即虛擬自己的祖先以達到凝聚族群心理的作用。在《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一書中,王先生多次談到某些族群會虛構自己的祖先并和偉大英雄拉上關系,達到凝聚自己族群的目的,同時也將自己與他者區分開來,在周邊族群華夏化的進程中會不斷地形成這種文化現象。[27]這種研究方式可以解釋困擾多年的周人族源問題,部分戎狄的困擾問題也可以得以解釋。

北京大學馬戎教授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當代民族社會學的研究,其繼承了費孝通的若干思想,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的發展沿著民族主義和文化主義兩條線索前進,形成獨特的民族文化精神。[28]筆者認為這里的文化就是濫觴于先秦的禮儀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台县| 安庆市| 侯马市| 合肥市| 璧山县| 托里县| 讷河市| 宝丰县| 海口市| 大邑县| 平塘县| 漳平市| 封开县| 梅州市| 天门市| 南川市| 黄陵县| 任丘市| 盐城市| 建平县| 霸州市| 堆龙德庆县| 阿鲁科尔沁旗| 大田县| 乐亭县| 收藏| 龙陵县| 蓬莱市| 沁水县| 蒲城县| 吉安县| 邢台县| 景德镇市| 扶余县| 绵竹市| 江华| 东阿县| 兴隆县| 佛冈县| 观塘区| 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