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先秦華夷關系問題的研究現狀

一 華夏族群形成時間問題的研究現狀

先秦時期是華夏族初步醞釀形成的重要時期,時間上指從華夏族群形成雛形到秦朝統一全國這一歷史時期。漢民族的形成曾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史學問題,為當時著名的“五朵金花”之一。華夏族作為漢民族的前身,其形成也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討論華夏族群形成的問題上,往往會有一些用詞不是很準確的情況,早期的學者都講漢族,也講華夏族,到了最后也講中華民族和其他某一種民族,在上面不同的語境中所表達的概念都是不一樣的,在這里我們只是從一般意義上介紹,在本章后面對此進行辨析。徐杰舜認為漢民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從部落到民族的發展過程,然后又經歷了蠻、夷、戎、狄融合成華夏民族的階段,最后在漢代才形成漢族。[1]徐先生的觀點應該說具有一定代表性,即認為華夏族形成經歷了較長時間。陳連開提出的漢民族形成三階段論與徐杰舜的觀點接近。陳先生認為,漢族的前身,以華夏為族稱,在先秦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起源階段、民族雛形的形成階段與華夏民族的形成階段。華夏的起源,以黃河中下游兩大集群的融合為核心,同時在吸收四方優秀成分的基礎上形成夏人、商人、周人三支,經過夏、商、周三代融合為一體,在西周形成華夏民族的雛形,經春秋戰國的民族大遷徙與大融合,在戰國實現了華夏的大認同,華夏已經形成穩定的民族共同體。華夏民族是大融合的結果,對四夷而言,又都有一部分分化出來融合于華夏之中。[2]而覃東平先生則著文認為,漢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從炎黃部落進入中原,到融合東夷、九黎的一部分后逐漸壯大。夏商時期,在融合了周邊諸多民族的基礎上,周朝自稱中國,或稱華夏。[3]以上觀點都是當時一些代表性的觀點,持有類似觀點的學者還有朱紹侯、史繼忠等人,其都認為漢族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并且在這當中融合了其他族群。

對于華夏族形成的時間,學者們存在較大分歧,大致說來,可以分為三種,即華夏族形成于周代說、華夏族形成于夏代說和華夏族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說。第一種說法的代表人物為楊荊楚和史繼忠。楊荊楚認為,黃帝部落的后裔建立了夏王朝,強大的夏部落形成夏族,前后經歷夏、商、周三代十六個世紀的漫長歷史進程,進入中原地區的戎、狄、蠻、夷部落逐漸與華夏部落融合,史稱華夏。[4]史繼忠也主張周代華夏說,認為華夏族的標志是周禮與華服。[5]第二種說法的代表人物田繼周依據摩爾根和恩格斯的說法,認為民族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部落“合并”和“融合”而成,正是由于“五帝”時期頻繁的戰爭和兼并,貧富開始分化,階級關系出現。同時,田繼周還將夏族與夏朝相結合進行考慮,認為二者不僅有地緣的前提和同樣的歷史時期,以及夏朝的建立是夏族名稱的來源,而且夏朝統治的領域和四百多年存在的事實,對夏族各種特點的發展和穩固具有制度意義。田繼周用了較大篇幅論證夏朝、商朝和周朝的淵源關系,認為在文化上三代是一體的,雖然國名或朝代有差異,但是三者之間互相均為前代的諸侯國。周人之所以不稱周族,就是在前代已經有了固定的稱謂。[6]除了田繼周之外,周偉洲也同意華夏族作為一個“民族”形成于夏代的說法,他認為使用同樣的語言和文字,過著同樣的經濟生活,并由此產生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狀態,最后形成狹義的民族。如果對照中國歷史,事實上黃河中下游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發展到國家階段時,即夏朝誕生后,華夏族也就隨之產生了。[7]翁獨健主編的《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序言》中,也認為華夏族是形成于夏代的。[8]徐杰舜先生主張華夏族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他在《漢民族形成三部曲》中說,春秋時期,由于民族的融合,形成了一個既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蠻非夷非戎非狄的次生民族——華夏族。同時,他又列舉了華夏族群與周邊族群在語言、風俗、族群觀念等方面的差別來支持自己的觀點。[9]第三種說法代表人物當屬沈長云先生,沈先生在《華夏民族的起源與形成過程》認為,早期的夏商國家是建立在氏族組織而非地緣組織的基礎之上,在西周的分封制之后,華夏族才由部落狀態向民族共同體轉化,這一過程最終完成在春秋戰國之際。在該文中沈先生指出“華夏”名稱在夏之后整整六百年間并未出現,因而將夏朝的建立視為華夏族的最后形成是有問題的。[10]沈先生引用馬克思關于民族形成的理論,民族的形成與文明社會及國家的產生在時間上一致的,對于中國的情況而言,擺脫血緣關系按地區進行國民劃分的這個階段是在春秋戰國之際完成的。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各家對于華夏族的形成時間是有分歧的。民族應當是什么?對于民族的概念,學術界現在一般都接受斯大林的概念,即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質的人們的共同體。固然這樣一種描述性的概念可以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一個思路,其實這個概念是一個政治的產物,其目的就是要把猶太人劃到這個概念之外,使其不能成為一個民族。這個概念的前提是“民族不是普通的歷史范疇,而是一定的時代即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歷史范疇”[11]。顯然,中國上古時期的情況并沒有資本主義和近代化的背景,用這個概念來描述三代的關系明顯是有問題的。所以筆者在行文之中,只在中華民族的意義上使用“民族”的字眼,具體的概念辨析將在本章后面涉及。華夏是一個族群,按照目前研究的現狀來看,族群主要強調族群內部的共同特征以及排他性與歸屬性的特征,國內學者在這個問題上更強調族群成員在內部特征一致性基礎上的排他性與歸屬性,而且更重視內部特征的相同性。這樣看來,中國早期的族群出現應該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其中共同性就是早期的禮制萌芽、宗教性建筑的建造、文字的出現、青銅工具的運用和基本的歸屬與認同。就地理界線上而言,就是中原地區出現了族群匯聚的情況,形成一種合力。在考古文化上就是二里頭文化時期,文明因素的出現,也伴隨著華夏族群的醞釀期,核心的問題是這種文明因素的積累一直沒有中斷,上古三代一直在累積。這個可以被稱為早期文明的凝結因子,正是這種萌芽,經過不斷成長,到戰國時期稱為典型的華夏族群。任何一個族群的形成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華夏族群的邏輯起點就應該從夏朝開始,因為這個時期具備了夏的內部認同的基礎,同時也形成自己的特征,也有了其他部族對于核心族群的認可。也就是說,在政治地理的意義上形成一個核心部族和核心地區,地理意義上中原和四周,文化意義上的“中心—邊緣”開始出現。按照有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只有核心部族的領土達到一定規模,并且跨越不同的經濟區,才能形成核心國家,夏朝基本上具備了這個條件。[12]在文化上表現為認同禮儀文化的部族和不認同禮儀文化的部族相互對立。具備了這些條件,就具備了族群凝聚的可能性和現實性。華夏族群與周邊非華夏族群的差別也就出現了,“華夷之辨”也因此出現,因此這里也就成為我們研究的起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汾县| 新化县| 祥云县| 慈溪市| 和龙市| 刚察县| 镇平县| 辰溪县| 麦盖提县| 钟山县| 潜山县| 河源市| 台南市| 新巴尔虎右旗| 沧源| 孝义市| 邮箱| 宕昌县| 瑞丽市| 湖口县| 彰化县| 丰宁| 乌拉特前旗| 曲阳县| 平度市| 杭州市| 涡阳县| 鲁甸县| 涞水县| 富民县| 大竹县| 山东省| 湘乡市| 宁陕县| 灵台县| 花垣县| 郴州市| 大邑县| 乐昌市| 五台县| 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