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問題探究
- 孫祚民
- 3012字
- 2025-04-22 16:24:14
前言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正確闡述祖國的歷史、特別是民族關系的歷史,不但對正確處理古代民族關系,激發反抗侵略斗爭的革命精神,汲取歷史上民族歧視、壓迫政策的沉痛教訓,而且對當前加強民族團結、發揚愛國主義和推動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此,建國以來,一直受到廣泛重視,進行了深入研究,開展了熱烈討論,取得了明顯的成績,被譽為史壇一朵絢麗的“金花”。
但是,無可諱言,因為這個問題本身的復雜性和極左思潮特別是十年浩劫的干擾和破壞,我們的研究工作,也受到了影響,經歷了曲折,存在著問題,遠遠沒有達到應該達到的水平,甚至還出現了一些模糊、錯誤認識和值得引起重視的傾向。因此,為了在已經取得成績的基礎上,把研究工作不斷推向前進,還必須進一步加強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掌握科學理論武器,發掘更加豐富的史料,繼續深入鉆研,積極開展討論,實事求是,尊重史實,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為正確闡明民族關系史和加強民族團結、推動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做出貢獻。我就是抱著這個目的,把這本小冊子呈獻給研究民族關系史的同道和廣大讀者的。
收進這個集子的文章共十六篇。從寫作時間上說,起自五十年代中期,直至1990年。從文章的內容來說,可分為兩類:第一類,共八篇,屬于理論探討性的,其中,主要是我參加建國以來民族關系史幾次大討論的文章,作為上編;第二類,共八篇,屬于解剖史實的,是結合具體事例進行論證的,作為下編。以上文章,全部在報刊、雜志上發表過。
由于我深知民族關系史本身的復雜性和正確闡明問題的難度,所以,在撰寫文章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努力堅持做到以下三點: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例如,在關于中國民族關系主流問題上,我不贊成“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把不平等的民族關系從歷史上刪去,或者從那些不平等的民族關系中挑選一些類似平等而實際上不平等的史實,來證實這個原則在古代中國已經實現”,甚至說“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相互關系,是中國民族關系的主流”。而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現存的所有制關系,是造成一些民族剝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只有“人對人的剝削一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滅”,只有“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對立關系就會隨之消失”的教導,闡明在我國階級社會里,既然人對人、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和對立沒有消失,所以,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現“平等的相互關系”,更談不到成為民族關系的主流了。而真正的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只有在從根本上消滅了產生民族歧視和壓迫根源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夠實現。二,堅持歷史主義的觀點。如在評價隋文帝、唐太宗民族政策的時候,一方面,實事求是地肯定他們的民族政策,相對而言比較開明;另一方面,卻不同意一種無限美化、拔高的做法,例如,把隋文帝的民族政策的“指導原則”,美化為“主張平等、互利”,“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下與諸民族進行有禮有節的友好往來”,把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指導思想”,美化為“對各民族愛之如一”。而是堅持根據不同時代、社會、歷史條件,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的歷史主義觀點,闡明即使像隋文帝、唐太宗那樣比較開明的帝王,也無法超越社會、歷史的制約,不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制定和實現民族平等的政策。這樣,既克服了美化拔高的做法,避免了把古代帝王現代化和無產階級化,把本質不同的階級社會的民族政策與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政策嚴格區分開來,同時,也把他們與那些實行民族高壓政策的封建帝王加以區分,給予了客觀的、符合歷史實際的、科學的評價。三,堅持革命性與科學性統一的原則。革命性,就是史學研究必須為現實服務,這一點,大家的認識都是一致的??茖W性,就是尊重歷史,從歷史事實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這一點,應該說大家的意見基本上也是一致的,但在具體運用時,卻還存在著分歧。如,有些同志不是把兩者統一起來,而是有意無意地把兩者對立起來,甚至認為為了堅持革命性,可以拋棄科學性。我則遵循經典作家: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所以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嚴格的和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結合起來”和“不僅探究的結果,應當是合乎真理的,而且引向結果的途徑,也應該是合乎真理的”的教導,力求把兩者統一起來,既尊重歷史事實,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做出能夠真正為現實服務的科學的論斷。當然,以上都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標,是否能夠做到或做到了怎樣的程度,還有待不斷努力和繼續接受客觀實踐的檢驗。
收進書中的論文,特別是上編的八篇論文,都是經過了反復思考,最后選定下來的?!吨袊糯分杏嘘P祖國疆域和少數民族的問題》和《再論》兩篇文章,是我試寫這方面有關理論文章的開端,而且,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在《文匯報》上展開了一次熱烈的討論;《處理歷史上民族關系的幾個重要準則》,是我參加《歷史研究》發起的關于民族關系史討論的一篇論文,翌年,于北京香山別墅召開的全國中國民族關系史學術座談會上,由大會印發給與會代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正確處理歷史上民族關系的幾個問題》和《民族關系史與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分別參加在《北方論叢》和《光明日報》上開展的兩次討論的文章,在前此的基礎上,對問題的認識都有所加深;《主體民族 統治民族 大民族主義》和《以民族平等原則處理歷史上不平等的民族關系》兩文,是我針對近年來,有同志提出的帶有新意、引起大家濃厚興趣但尚未展開充分討論的兩種觀點,分別撰寫成的。值得一提的是《建國以來中國民族關系史若干理論問題研究評議》一文,是我根據掌握的有關三十多年來中國民族關系史這門新學科研究、討論的大量的資料,經過分門別類概括出來的。它包括“關于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問題”、“關于我國歷史上的‘外族’和‘外國’的問題”、“關于我國歷史上各民族國家間戰爭性質的問題”、“關于民族英雄和民族敗類的問題”、“關于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主流的問題”、“關于中國主體民族的問題”、“關于民族關系史研究為現實服務的問題”七個最重要的理論問題,并根據一得之見,重點作了比較全面地評議。對是否收輯這篇文章,曾作過反復斟酌,感到缺點是和上面的幾篇論文多少不無重復之處,好處是綱舉目張,問題突出,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這門新學科產生、成長、坎坷、曲折和發展、繁榮的歷史軌跡,直至當前研究、討論進展的現狀,有助于民族關系史研究者和愛好者的了解和把握。權衡利弊,覺得得大于失,最后,還是決定選輯進來。其他還有許多文章,則一概刪汰從嚴、忍痛割愛了。
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精神,本書選輯的文章,大多屬于提出問題、質疑討論、探索研究的,故名之曰《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問題探究》。其中對一些不同意見、觀點的文章,指名提出了商榷,目的是以示鄭重和對對方負責。限于水平,有些認識和提法,難免欠妥以至錯誤,不過,我是抱著相互切磋、探求真理、繁榮學術,為促進民族關系史研究竭盡綿薄的愿望而進行討論的。拋磚意在引玉。不當之處,誠懇地希望得到批評指正。這塊小小的“投石”,倘能在民族關系史研究的洪波上,激起哪怕是一層微弱的漣漪,多少起到一些推動作用,將是我由衷的心愿。
本書的出版,受到了一些師友的關懷和教益;得到山東社會科學院領導的熱情鼓勵和資助;河南大學出版社總編輯朱紹侯教授,給予了大力支持;書中汲取了一些同志的研究成果,未及一一注明,在此,謹向他們表示感謝!
孫祚民
1991年4月于泉城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