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問題探究
- 孫祚民
- 700字
- 2025-04-22 16:24:15
四
現在,簡要地概括一下我的膚淺的看法。我認為,在處理中國古代史中祖國疆域和少數民族的問題時,應當采取歷史的態度和辯證的方法:一方面,從今天的角度說,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土范圍為標準。凡處在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范圍以內所有的各民族,都是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它們的歷史,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過去的歷史階段,則應當以當時各該王朝的疆域為歷代國土的范圍。因而,凡在當時還處在各該王朝疆域之外的獨立民族國家,就不應該包括在當時中國的范圍以內。在當時,它們對于中原漢族王朝來講,就是外族和外國。只有等到這些獨立民族國家由于某種原因而逐漸與漢族融合,或者統一于漢族王朝以后,它們才開始成為中國的民族成員之一。它們的歷史,也就成為祖國歷史的一部分。我們今天偉大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正是這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起來的。
整個人類歷史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對于每一個具體的民族和國家來說,也并不例外。試圖用一個固定不變的“框子”,來括套中國歷史上歷代不斷發展變化的祖國疆域和民族的方法,當然是不可能得出正確結論的。
(原刊1961年11月4日《文匯報》)
[1] 何茲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刊1959年7月5日《光明日報》第3版。并參閱《歷史研究》1961年第3期,“國內史學動態”:《四川省中國歷史學術討論會概況》及呂振羽《史論集》:《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歷史特點》和《關于歷史上的民族融合問題》二文。
[2] 參閱中央高等教育部審定綜合大學歷史學系專業四五年制用《中國史教學大綱》第43章。
[3] 劉裕,小字寄奴。原為晉將。公元420年代晉稱帝,國號宋,建都建康(今南京)。當時的人民認為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后裔,所以才那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