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批評綜述

對于少數族裔來說,“文學是戰勝文化危機和贏得民族身份、顛覆西方加在他者身上的意識形態的有力武器;保持本民族文學特色,兼容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會使本民族的文化更有生命力和持久力”[14]。多元文化策略使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作品極富政治性和藝術魅力,成為后殖民文學中的最強音。在非裔美國黑人文學傳統中,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找到了創作的源頭,她們認同這一傳統,并把自己的創作納入這一傳統之中。這一傳統幫助她們建立起文化歸屬感和集體歸屬感,凸顯了非裔美國黑人女性集體被淹沒的聲音。正如艾麗斯·沃克所說:“我首先關注的是我的民族的精神生存,它的完整生存。但在此之外,我又致力于探索黑人婦女所遭受的壓迫,她們的瘋狂、忠貞和勝利。”[15]199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也說:“我真的認為,作為一名黑人和女性,我可以進入的情感和感知領域比既不是黑人也不是女人的那些人要寬廣得多……我的世界沒有因為我是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而縮小,相反,它變得更加遼闊。”[16]對于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來說,創作是一種思考方式,更是一種生存方式。莫里森曾經指出:“……沒有寫作我就無法生活。我想,如果所有出版人都消失了,我仍舊會寫作,因為它是我無法克制的沖動。我以寫作這樣的方式思考。”[17]基于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特殊的性別和精神體驗,其作品有著非裔黑人男性作家不可企及的高度和深度,在美國文壇獨樹一幟。20世紀70年代前后登上文壇的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成長于民權運動時期,大多獲得了進入高等學校接受教育的機會,并且大多直接投身于這場運動,“社會氛圍的變化和自我修養的增強帶給這些黑人女作家的,是對寫作身份的自覺認識和高度重視,從而推動她們在創作中不斷反思自己獲得發言權利的渠道、方式,以及為誰發言的道德立場問題”[18]。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獨特的生存方式使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呈現出一種與美國文學既相像又不同的“混雜性”特征與“雙重聲音”,有著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尋求和建構黑人群體的文化身份是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重要命題和歷史使命。非裔美國黑人文學史是黑人尋求接納、認可,贏得尊重的歷史,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中對文化身份的尋求、定義與建構打破了傳統的、僵化的、白人主流的、父權制文化框定的族群文化身份,代之以流動的、差異的、主體的黑人女性生存體驗,給主流文學帶來了創新式變革。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重塑、豐富了黑人女性形象,大量挖掘、使用黑人民俗材料及神話材料,極大地拓展了女性文學的寫作技巧和方法。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關注黑人女性在種族歧視、男權主義以及日常生活困境等多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她們的作品向讀者展現了種族、階級、政治及文化壓迫下黑人女性追求自由、尋求自我的心路歷程。她們將黑人文學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和后現代主義文學手法結合,將現實與神話、夢幻相結合,運用象征、荒誕、意識流等手法,采用時空交錯、交叉獨白的結構等寫作策略,極大地豐富了文學創作手法。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從獨特的視角梳理了黑人民族的歷史,描繪了黑人民族的生存現狀,對黑人民族的解放道路做出了深刻思考。因此,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對黑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所蘊含的深邃、豐富的思想和古老、久遠、神秘的文化意蘊需要總體把握,也需要從不同的批評角度進行深入探討。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作品深深根植于非洲傳統文化,只有將她們的作品與非洲傳統文化相聯系,才可以理解蘊含在作品字里行間的深刻含義以及作品中呈現的精神呼喚。正如格爾林·格里沃爾評價莫里森的那樣: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的“小說是多聲音的、多層次的,是寫作藝術,也是演說藝術,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19]。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品中深刻的主題、深厚的文化積淀、深遠的歷史蘊含及獨特的敘事手法都為后代作家提供了寫作模式,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創作將世界女性文學創作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如何運用非裔民俗傳統的語言、意象及修辭方式來獲得美的建構以及讀者的認同,從而構建與主流經典并行的他者形象,是非裔美國文學傳統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內容。非裔文化傳統中的民間藝術,包括音樂、宗教、舞蹈與民俗文化等都應當還原到藝術的本初形態,研究其在非裔文學中的移植所產生的藝術創新。作為非裔文學藝術的研究者應該把握黑人民俗文化在非裔文學傳承中的表現和價值。基于非裔美國黑人文學的復雜性、多元性和雜糅性,其批評內部存在很多異質的、多元的聲音,但是,“美國非裔文學不應被宏觀的族裔身份歸屬和性別話語的政治訴求所掩蔽,而是應在美的形式研究上深化對非裔文學的特殊性理解,從而更好地闡釋族裔文學對人文精神的體現和發揚,而這也正是文學的終極價值”[20]。

20世紀的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書寫“主要是建立在對白人主流文學的解構以及對黑人女性文學傳統建構的基礎上”[21],它并非獨立于真空而存在,也不是單純的政治產物,而是歷代作家在寫作的過程中傳承、修正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傳統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仡櫤褪崂矸且崦绹谌伺晕膶W傳統對于了解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作品及整個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概括來講,對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批評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文學研究的范疇。很多批評家從歷史主義、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心理研究、后殖民主義、后現代主義、哲學、美學及跨學科等方面進行文學研究。還有很多跨學科研究從音樂、意識形態、敘事、政治、社會、歷史、視覺媒體、性別等不同角度挖掘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多重意義,為讀者展現出更為廣闊的研究視野,呈現出當代文學批評的流變和發展趨勢。有關歷史批評、文化唯物主義、文化研究、非裔美國文學批評、倫理批評及科學與文學理論的關系等內容向讀者展示了文學本身、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在對少數族裔的身份認同、當代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等重大問題上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和巨大潛能??傮w來說,國內外對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研究已取得較多成果,涉及的內容比較全面,宏觀研究角度有:文化學(對黑人文學傳統的繼承和對黑人婦女文化身份的界定)、社會學(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深度思考)、女性主義(成長小說、女性身份構建)、后殖民主義(奴隸制后遺癥)、敘事學(寫作技巧)、神話原型批評(希臘羅馬神話、《圣經》神話、黑人民間傳說等)、心理學(民族記憶與集體創傷)、倫理學(探討文本中的各種倫理關系和倫理問題,將黑人民族的思考擴展到對整個人類的思考)等。微觀研究角度為:祖先崇拜、死亡、家庭生活、民間故事、鬼魂故事、口頭傳統、音樂、舞蹈、友情、愛情、親情等。需要指出的是,在非裔美國文學的研究過程中,出現了以小亨利·蓋茨和貝克為代表的非裔文學理論。無論是從美學的角度還是哲學的角度,非裔理論家大多倚重文學文本,揭示黑人文學的文化魅力,探討黑人獨特的民族經歷和體驗,突破傳統的寫作手法和批評范圍,是詩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跨學科融合。非裔文學理論雖反映了非裔批評家對少數話語的關懷,突出非裔文化的差異性,力圖實現對白人主流文化的改寫、修正、倒轉或顛覆,努力建構有別于白人文化的差異性文化話語體系,在非裔文學理論構建過程中,發展成熟且已成體系的西方文論為非裔文學理論提供了理論參照和文學資源,兩者相互借鑒、相互挪用、相互改寫或在顛覆著的同時相得益彰,極大地促進了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研究,突破了依據白人主流文學批評方法進行研究的局限。

21世紀以來,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創作和批評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態勢。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通過書寫,讓讀者意識到了黑人的存在、女性的存在,文本中對于普通人如何保持尊嚴、獲得獨立和自由的探尋永遠不會過時。但是,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無法規避的種族話題和政治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界的研究視角,西方學者大多注重對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作品中文化意識形態的分析,側重于文本外的社會歷史環境,局限于政治文化批評的研究方法,相對忽視對作品的藝術形式和審美特征研究,應該有更多研究者超越文本中所反映的種族問題,而更加關注其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雖然已有較多成果,但真正有價值、有深度的研究成果還較少,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近年來,我國國內對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研究數量不斷上升,研究視野不斷拓展,研究的對象和文本更為豐富,各種外國文學理論的介入使非裔美國文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質的飛躍。隨著大量西方批評方法被引入中國,我國外國文學領域內呈現出中西融合、多元共存的局面,大大推動了我國國內有關外國文學研究的發展,如強調意識形態的政治批評,以社會和歷史為出發點的審美批評,在心理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精神分析批評,在人類學基礎上產生的原型—神話批評,在語言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式主義批評,在文體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敘事學批評,還有接受反應批評、后現代殖民批評、女性主義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文化批評等。我國學術界自1978年發表第一篇有關非裔美國文學研究的學術論文以來,從研究范圍到理論探討經歷了逐步深入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也出現逐漸細化的特征。隨著研究數量的增加,研究角度、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也出現多元化趨勢,非裔美國文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質的飛躍。但是,當下的非裔美國文學研究在國內呈現出政治話語裹挾審美價值的傾向,政治話語批評的主導使非裔文學研究出現單一化的淺表研究模式,文學文本的美學特質遭到掩蔽。因此,“中國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應該立足于本土文化立場,研討非裔文學的美學表征,從而推動美國非裔文學研究的深化發展”[22]。

本研究的選題源自以下幾個原因:“(1)20世紀美國黑人女性作家小說創作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屢次獲得美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學大獎,代表著黑人文學發展的新成就,其實績獲得了批評界和創作界的高度贊揚。(2)黑人女性作為種族、階級、性別多重奴役的受害者,在美國黑人這個弱勢群體中處于更弱勢的地位,與反映種族解放的宏大敘事相比,她們的生存體驗以及再現更能呈現出存在境遇的差異,這一更具個體存在體驗的材料,為我們認識美國黑人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更加翔實和鮮活的材料,為我們反思當下的西方現代性敘事提供了更具糾正性的視角。”[23](3)迄今為止,雖然國內外對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作品有了較多研究,但大多研究成果都是從具體作家、具體作品入手,很少有人將20世紀非裔美國黑人女性作家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從歷史背景中凸顯出來,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梳理和勾勒非裔美國黑人女性的寫作傳統,為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因此,本書將以20世紀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為主要研究對象,以20世紀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作家群中涌現的五位大師級作家為主要例證,探尋隱藏在簡單文字背后的深層創作機制和審美機制。為了確保研究的有效性,主要選取了左拉·尼爾·赫斯頓、瑪雅·安吉洛、艾麗斯·沃克、托尼·莫里森和格洛麗亞·內勒五位影響比較大的作家。


[1] 朱小琳:《美國非裔文學研究的政治在線與審美困境》,《山東外語教學》2013年第2期,第14頁。

[2] 王家湘:《20世紀美國黑人小說史》,譯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

[3] 李嶸劍、孟慶娟:《文化批評視域下20世紀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前沿》2013年第22期,第159頁。

[4] 王健、張麗瑩:《美國黑人女性主義寫作與女性主義批評》,《外國文學》2009年第12期,第83頁。

[5] Frances Smith Foster,Early African American Women's Literature,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frican American Women's Literature,Mitchell,Angelyn & Denille K.Taylor ed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p.15-16.

[6] 龐好農:《非裔美國文學史》,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頁。

[7] 王家湘:《20世紀美國黑人小說史》,譯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頁。

[8] 參見龐好農《非裔美國文學史》,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頁。

[9] 唐紅梅:《自我賦權之路——20世紀美國黑人女作家小說創作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

[10] 朱振武等:《美國小說本土化的多元因素》,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頁。

[11] 龐好農:《非裔美國文學史》,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版,第136頁。

[12] 唐紅梅:《種族、性別與身份認同》,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

[13] 程錫麟、王曉路:《當代美國小說理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頁。

[14] 曾梅:《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77頁。

[15] John O'Brien,ed.,Interviews with Black Writers,New York:Liveright,1973,p.192.

[16] Toni Morrison,Black Literature Criticism,Vol.3,edited by James P.Draper,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92,p.1422.

[17] Danill Taylor-Guthrie,Coversation with Toni Morrison,Jackson: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1994,pp.23-24.

[18] 唐紅梅:《自我賦權之路——20世紀美國黑人女作家小說創作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頁。

[19] Grewal G.,Circles of Sorrow,Lines of Struggle: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8,p.1.

[20] 朱小琳:《美國非裔文學研究的政治在線與審美困境》,《山東外語教學》2013年第2期,第17頁。

[21] 孟慶娟、王軍:《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書寫與身份批評研究》,《前沿》2014年第1期,第186頁。

[22] 朱小琳:《美國非裔文學研究的政治在線與審美困境》,《山東外語教學》2013年第2期,第14頁。

[23] 唐紅梅:《自我賦權之路——20世紀美國黑人女作家小說創作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濉溪县| 徐汇区| 永嘉县| 屏东县| 徐汇区| 贵南县| 陕西省| 无为县| 饶阳县| 两当县| 高淳县| 屯留县| 墨脱县| 资兴市| 河津市| 都兰县| 随州市| 通化县| 伊宁县| 武义县| 修文县| 阿拉善左旗| 和顺县| 济阳县| 久治县| 江北区| 乐安县| 庆阳市| 如皋市| 建阳市| 布拖县| 桦川县| 莱西市| 固镇县| 邛崃市| 沽源县| 绥化市| 彭水| 民和| 维西| 枣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