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曹操《魏武帝集》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死后被追贈為帝,謚號為“武”,故后世又稱其為魏武帝,東漢沛國譙(今屬安徽亳州市)人。東漢后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因文學成就,后世將其與曹丕、曹植合稱為“三曹”;或結合政治地位將其與曹丕、曹叡合稱為“三祖”。生平事跡,主要見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又河北師范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編《三曹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收集有關資料較全;張可禮《三曹年譜》(齊魯書社1983年版)考據詳備,述之細致。
據《三國志》本傳載:曹操祖父曹騰為宦官,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官至太尉。因為出身問題,曹操被那些看不起宦官的“清流”所鄙視。但他性格堅強,敢于反潮流,將這種鄙視化為建功立業的動力(參周勛初《文史探微·魏氏三世立賤的分析》)。
曹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自此踏上仕途,開始了征戰和政治生涯。光帝、和帝之時,黃巾起義,曹操時任騎都尉,帥部鎮壓潁川起義隊伍。之后,改任濟南相。在任期間嚴格法令,打擊豪強,以至于轄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董卓禍亂,曹操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散家財,合義兵”,于中平六年起兵準備討伐董卓。初平元年(190),曹操隊伍匯入關東各郡守義軍。此后義軍相互混戰,軍閥紛立,曹操在征戰中逐漸強大,政治抱負增大。建安元年他不顧諸將反對,迎獻帝于洛陽,同年奉帝遷都許昌。至此,因天子西遷帶來的秩序混亂得到糾正,“宗廟社稷制度始立”。曹操因功官拜大將軍,封武平侯,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不久,進司空,為車騎將軍。為軍隊糧食缺少,“始興屯田”。建安五年,力排眾議,先攻劉備,復擊袁紹,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北方地區由此逐步安定統一,結束了持續二十年之久的戰亂。建安十三年,以丞相身份南征劉表。得勝后又與劉備交戰,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于赤壁。建安十七年,敗蜀軍,三國鼎立局面初步形成。建安十八年,策命為魏公。二十一年,晉爵為魏王。二十五年,崩于洛陽,年六十六,謚號武王。曹操一生未稱帝。次子曹丕繼位,同年代漢稱帝,追謚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此段引文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曹操生前縱橫馳騁,政治上、軍事上都顯示出非凡的才干,終成為魏國的奠基人。軍事上,不僅取得諸多戰場上的勝利,并因此統一中國北方。他還研究軍事理論,精于兵法,著述甚多。政治上,立法甚嚴,抑制豪強,加強集權;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實行屯田制,獎勵農耕;使中原地區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三國志》本傳評論說:“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從其雄才大略、知人善用、氣度寬宏等方面給予了很高評價。
曹操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也十分突出,是杰出的詩人和散文家,文風獨樹一幟。
《魏武帝集》(《曹操集》)概況:
曹操善詩能文,尤其是詩歌創作非常豐富,《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書》云其“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但其著述流傳不多,《三國志》著錄更極為有限,只在本傳中提及個別文章。
清代文獻學家姚振宗《三國藝文志》考證,曹操著作有19種之多。《隋書·經籍志》云:《魏武帝集》26卷(原注:梁有30卷)。單是兵法類書目,《隋志》就錄有:《續孫子兵法》二卷、《兵書接要》十卷(原注:梁有《兵書接要》別本五卷,又有《兵書要論》七卷,亡)、《兵法接要》三卷、《兵書略要》九卷(原注:梁有《兵要》二卷)、《魏武帝兵法》一卷等。姚振宗謂其《兵書》有十余種,但絕大多數都已亡佚,現存唯有《孫子注》一種。曹操其他文獻也是如此。在《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中還著錄《魏武帝集》30卷,但現僅存詩24首,文152篇。明代張溥輯詩、文等共145篇為《魏武帝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現存有明刻本。清代嚴可均《全三國文》錄有賦三篇、各類文145篇,多為殘卷。清末丁福保《漢魏六朝名家集》中《魏武帝集》,詩、文兼收,所收作品略多于張溥輯本。1959年,中華書局以丁福保輯本為基礎,增入《孫子注》又附錄《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和《曹操年表》等,出版標點本《曹操集》,1974年重刊。有關曹操詩歌作品的注釋,主要有黃節《魏文帝魏武帝詩注》(北京大學出版組1925年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校正重排,改稱《魏武帝魏文帝詩注》),安徽亳縣《曹操集》譯注小組的《曹操集譯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1984年重印),夏傳才《曹操集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此外,1996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亂世四大文豪合集注譯》,其中《曹操集注譯》(徐煉注譯)以中華書局1974年《曹操集》本為底本,剔除了偽作,將曹操作品分詩、文兩類,再以時間為序重新編排,注譯皆較細致。
文學成就:曹操是建安文壇的領袖,他不僅憑借政治地位號召文人歸附,他自己的詩文也以氣魄雄大,風格明朗剛健帶出一代文風。曹操詩歌“古直”“悲涼”(語出鐘嶸《詩品》),反映社會動亂,抒寫理想壯志,內容符合儒家正統思想,且“借樂府舊題寫時事”(沈德潛:《古詩源》),富于創新精神。文章方面,直言酣暢,說盡心事,反映出作者的性格特點,曹操也因此成為“改造文章的祖師爺”(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曹操還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從劉勰《文心雕龍》中輯出五條,從中可見曹操的基本主張為反對浮華之作、崇尚實用有益之文。
《曹操集》中作品可分為詩歌和散文兩大類。詩歌現存二十余首,形式上有四言、五言和雜言三種,以后者為多(有十余首)。其四言詩受漢代文人創作的影響,沿用《詩經》體式。漢代文人以四言詩為正宗、五言詩為俗體。曹操五言詩與四言詩在數量上相當(各有七首)。曹詩在體制上富于革新精神。例如現存詩歌都是樂府詩,但僅僅保留了樂府詩題,題材卻有關時事,并變敘事為抒情。在他之前雖然也有人以樂府舊題寫時事(見羅根澤《樂府文學史》),但只是偶爾為之,所以清代文學家沈德潛稱“借古樂府寫時事,始于曹公”(沈德潛:《古詩源》)。如《蒿里行》在漢代本用于寫挽歌式內容,而曹操用它表現漢末軍閥相爭、百姓死亡的現實。《秋胡行》本是寫秋胡戲妻的故事,借以夸贊秋胡妻堅貞的情操,但曹操卻用來寫游仙內容,借以表達人生道路的艱難。在樂府體制上,曹操詩歌也不盡同于漢樂府。樂府詩在西漢多雜言,東漢多五言,曹操卻以雜言居多。但是,曹詩反映時事卻又在精神上與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一致。曹操詩歌在內容上有兩點為后人特別注意,一是反映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以及民眾遭受的災難,像《蒿里行》描述漢末動亂導致百姓大批死亡的悲慘情景,被稱為漢末實錄。二是抒寫他自己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如《短歌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體現出作者渴望賢才的急切心理和使“天下歸心”的宏偉理想。曹操詩歌的這些內容特征,符合儒家正統思想,并使詩歌具有了慷慨悲涼的風格,體現出“建安風骨”的特征。他的詩還具有語言質樸、氣魄宏大、感情充沛而沉穩的特點。如《蒿里行》“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四句,清人方東樹謂之“極言亂傷之慘而詩則真樸雄闊遠大”(方東樹:《昭昧詹言》)。
曹操的文章現存一百五十余篇,體式較多,但屬于應用文類,計有令、書、表、疏、奏、策、上書、祭文、序等,而以令為多。其文章特點,一般認為是清峻(簡約嚴明的意思)、通脫(自由不拘的意思)。曹操文章的這些特征來源于其個人行為做事的一貫風格。曹操“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嚴的。因此之故,影響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風格”(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曹文之所以尚通脫,是由于當時黨人自命清流,但“‘清’講得太過,便成固執”。不少人執拗到可笑的境地。“個人這樣鬧鬧脾氣還不要緊,若治國平天下也這樣鬧起執拗的脾氣來,那還成甚么話?所以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來反對這種習氣,力倡通脫。通脫即隨便之意。此種提倡影響到文壇,便產生大量想說甚么便說甚么的文章。”(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曹操自謂:“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對姬妾們則如是說:“顧我百年之后,汝曹皆當出嫁。”而且清楚地說明其原因,是:“欲令傳道我周公《金滕》自明之心。”(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又稱《述志令》)又如他發布的募集人才的告示:“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曹操:《求逸才令》)這些話清楚明確,自然見心,直抒常人心中或有卻不敢明示之情,毫不扭捏。其臨終前的最后一篇文字《遺令》,將身后事做了具體明細的交代,諸如死后百官將士如何服喪,喪畢如何履職,自己穿什么樣的衣服入殮,葬在什么地方,陪葬品的限制,“婢妾與伎人”住在哪里、如何對待,財產如何分配,等等,甚至連自己余下的衣服也做了安排:“吾余衣裘,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身后掛牽借助于事無巨細的安排叮囑表現出來;想法與寫法的自由無拘,與至親間的尺牘風格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