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觀背影
- 一個人的風:《健民短語》增訂版
- 楊健民
- 1012字
- 2025-04-17 14:22:15
2015.03.26
在一張照片上看到兩個背影:一個生于1972年(43歲),一個生于1968年(47歲),分別是西班牙王妃和法國前第一夫人。她們以優雅而出塵的風度,點染了人間最美麗的一道風景,這豈止是所謂“背影殺手”的簡單品斷能夠帶來的自信?有人對此評論道:“一切的美好,都是從管理自己的形象開始的。”由此,我想起了林宥嘉《背影》歌詞里的頭三句:“三公分陽光三公分空氣,堵在眼前像一面玻璃,擋住了你表情,剩下只有腳印。”有陽光就有背影,就像一棵樹安靜的氣質,它是刪除不掉的。背影,其實還意味著遠去或謝幕。人的一生,是注定要被濃縮在最后的背影里,從而被定格在世人的心目中。在圣赫勒拿島的狂風暴雨中,至今依然回蕩著那個矮小的巨人背影發出的吶喊:“我的法蘭西!”在敘拉古斯城里羅馬人的刺刀下,阿基米德用最后倒在血泊里的背影,留下了他對科學、對真理的最終的呼喊:“你們奪走了我的生命,可我將帶走我的心。”
古往今來,多少創造歷史的偉大人物,他們或堅強定格或匆匆離去的背影,都意味著其所代表的時代的遠去。從任何一種宏大敘事角度看,無論文學描述,還是歷史記錄,背影的波長,都取決于對一個時代或一段歷史的充分把握。余秋雨可以從康熙看到“一個王朝的背影”,南帆可以從“戊戌年的鍘刀”看到一個時代的背影,這就是背影所賦予我們的歷史意義。而從一個人生片斷來說,背影則表達了對于情感和生命的一種望斷,一種靈魂的行走。揚州安樂巷朱自清故居的臥室里,掛著作家柯藍夫婦贈送的條幅:“匆匆遠去,背影長留。”耐人尋味的聯句和故居都沉浸在一片靜樸氛圍中。多年前,我沉迷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卻似乎更醉心他的《背影》。馮雪峰說過:“魯迅先生死后,一直到現在,動不動就浮上我的腦子來的,除出他平日談話時的笑容和笑聲外,還有他走路時的姿勢和背影。”所以說,背影是人的精神寫照,是靈魂的最安靜的居所,它體現了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執著和夢想。一位失戀的男孩會說:“看著模糊的鏡片,依舊有你的身影,但是已經不屬于我。”一位失戀的女孩會說:“我喜歡的那個背影,在人群中忽明忽暗。”
從人類情感意義上說,背影不是一個離你很遙遠的天涯,而是一顆帶著溫度、會跳動甚至有活力去掙扎的心。至此,我們確乎可以再回到林宥嘉的《背影》歌詞里:“感謝我不可以住進你的眼睛,所以才能擁抱你的背影,有再多的遺憾,用來牢牢記住不完美的所有美麗;感謝我不可以擁抱你的背影,所以才能變成你的背影,躲在安靜角落,不用你回頭看,不用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