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民國古籍叢書研究的學術史回顧

民國時期是指1912—1949年間38年的歷史時期。當時的中國雖然戰亂頻仍,內憂外患不斷,但思想很活躍,中國出現了春秋戰國之后的又一次百家爭鳴的盛況。學術相對繁榮,加上印刷技術的進步和逐漸推廣,現代圖書館運動的擴大和深入人心及各級各類圖書館紛紛建立等,為大型古籍叢書的編纂和出版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基礎、堅實的技術保障及廣闊的市場需求,相繼出現了《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叢書集成初編》等大型綜合性叢書。這些叢書不僅從收書容量上進一步增加,分類及印刷方式上也更加多樣和靈活,既有傳統的雕版印刷,又有石印、影印、鉛字排印等近現代印刷方式的運用;既有傳統的四部分類法,也采用十進制等現代分類法。這些都標志著傳統古籍叢書的編纂和印刷隨著現代印刷技術的出現和成熟而進入一個新階段,也使古籍叢書保存和傳播古典文獻的功能得到進一步加強。據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中國近現代叢書目錄》及陽海清編《中國叢書廣錄》、施廷鏞編《中國叢書綜錄續編》等叢書目錄統計,民國年間出版的古籍叢書超過1000種,對這份豐厚的學術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理論價值,也具有很好的實際應用價值。

傳統古典文獻學中的“叢書”概念,主要是指古籍叢書。所以,古籍叢書的研究在中國已有很長的歷史。但就民國時期的古籍叢書而言,到目前為止,國內專門的研究著述并不是很多,國外相關著述更是罕見。就國內而言,涉及民國時期古籍叢書的著述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民國時期。民國時期雖然是古籍叢書編纂出版的小高峰,但很少有人從研究的角度對此加以審視,純粹意義的研究著述很少見。這一時期對于古籍叢書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叢書書目的編撰及整理上,可視為民國古籍叢書研究的先聲。嘉慶四年(1799)顧修刊《匯刻書目》,這是迄今最早行世的專門叢書目錄,后來結一廬主人朱學勤(1823—1875)又對其進行了增訂。在此基礎上,1911年金步贏撰《叢書子目索引》,可視為民國以來叢書編目暨研究之發軔之作。1914年,羅振玉因感于朱學勤修撰《匯刻書目》失載頗多,遂刻其《續匯刻書目》10卷,朱編未載者盡其能一一補入。同年楊守敬編《叢書舉要》多至60卷,收書704種,且附刊誤記。1918年李之鼎增訂為80卷,以四部分類排列,更按時代、地方分類。1928年醫學書局印行《叢書書目匯編》附補遺,以筆畫為次,附子目。同時,開明書店也刊印《叢書子目索引》。1929年,劉聲木補續《匯刻書目》,次年又刊印再續補本,收書780種,1935年編三續本,共收書700種。1930年,浙江圖書館印《叢書子目索引》,1931年,杜蘇韶編印《叢書書目續編初集》。1934年,楊樹達編《群書檢目》,同年孫殿起編印《叢書目錄拾遺》。1935年,金陵大學圖書館編印《叢書子目備檢·著者之部》。1936年,清華大學圖書館編印《叢書子目書名索引》、楊家駱辭典館編《叢書大辭典》等,盡管這些叢書書目及工具書的編纂主要針對清以前的古籍叢書,但傳統目錄學所具有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能,使得這些書目編纂活動本身體現了編者對傳統古籍叢書的梳理和審視。

二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至今,世人對于民國時期古籍叢書的研究呈現出由疏到密、由寬泛到專門等特征。從時間上看,學界有意識地以古籍叢書為研究對象,主要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后。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專著、論文兩大部分。

就研究專著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黄平县| 临高县| 南康市| 德化县| 康乐县| 吉林市| 正阳县| 上虞市| 阳原县| 海伦市| 德保县| 庐江县| 泰宁县| 子洲县| 东乌珠穆沁旗| 鹤山市| 金湖县| 深水埗区| 噶尔县| 兰西县| 龙门县| 宁都县| 保德县| 交城县| 沙河市| 炉霍县| 武义县| 怀集县| 卢龙县| 宣恩县| 兰西县| 泾阳县| 石屏县| 临邑县| 晋宁县| 井研县| 慈溪市| 祁门县| 湘乡市| 龙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