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本書要旨

一 研究意義

古代中國是農業國家,立國之本在立農。《鹽鐵論·力耕》記載:“衣食者民之本,稼穡者民之務也。”《管子·揆度》記載:“一農不耕,民有饑者;一女不織,民有寒者。”古人重農重食,為政者勸民安農,富而教之。《漢書·食貨志·上》記載,晁錯曾說:“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農業生產對古代社會具有顯著影響,這種影響在先秦時期尤其明顯。《齊民要術·序》謂:“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皆以古圣王之功在耕種。因為大量文獻材料的存在,秦漢之后的農業狀況是較為明朗的,但先秦時期的農業狀況因為材料匱乏的緣故而較難探明,以致我們連最基本的先秦農業食譜都不甚清晰。在這種情況下,晚商的相關材料就極其寶貴了。首先,相對西周金文,晚商有著較為詳細的甲骨文材料,保留著大量農業卜辭,這使得我們可以依靠“當時”文字材料重建晚商農業狀況;其次,就目前的考古材料而言,經過幾代考古學家對以殷墟遺址為核心的商文化圈的發掘,晚商農業遺存已經積累出較為詳細的實物材料,這為我們從考古上重建晚商農業現狀提供了可能。材料的優勢,使得晚商成為先秦時期農業狀況最可能明晰的一個階段,這又反過來為了解整個先秦時期農業發展狀況提供“方向性標志”。可見,晚商的農業發展狀況對我們認識早期農業有著重要價值。

而且,晚商農業也對我們豐富生產力學說提供了新的案例。從馬克思主義史學觀來看,生產工具的革新對生產關系有著重大影響,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中的論述[1]

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保證自己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機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

但是,我們也看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討論了作為生產資料的生產工具與作為生產者的工人的生產效率,以及社會的分工、協作等生產管理方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影響,他進一步明確指出[2]

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系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做協作……在這里,結合勞動的效果要么是個人勞動根本不可能達到的,要么只能在長得多的時間內,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規模上達到。這里的問題不僅是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且不說由于許多力量融合為一個總的力量而產生的新力量。

在這里,馬克思集中討論了生產力的提高不僅僅依靠生產工具,也可以依靠非物質資料的進步。那么晚商的農業生產技術較之前時期究竟有沒有本質提高?晚商的生產方式有沒有產生馬克思所提到的“協作”生產模式?也就是說,晚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究竟是由生產工具的改進而產生的,還是由先進的勞作形式積累的,抑或二者兼有?這將是我們理解商文明的重要依托之一,也是本書需要探討的。

有關晚商農業史,近百年來的研究成果極多。概言之,一是對甲骨文中農業名詞全面而深入的考釋,這以胡厚宣、于省吾、張政烺、裘錫圭、楊升南、宋鎮豪諸先生的成果為代表;二是基于農業技術而對商代生產組織和管理形態的討論,尤其是與農業社會性質有關討論成果最多,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史論戰中唐蘭、于省吾等先生對商代是否使用青銅農具及商代是否是奴隸制社會的討論,20世紀70年代張政烺先生對“裒田”及其相關諸問題的討論。上述成果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商代的農業發展水平和農業社會內涵。自21世紀初宋鎮豪先生發表《五谷、六谷與九谷——談談甲骨文中的谷類作物》一文之后,晚商農業相關研究呈現后勁不足的態勢,在考古學研究已經全面深入到商代史研究各個領域的今天,我們仍舊缺乏從考古材料上全面、系統梳理晚商農業史的研究文章,這是十分遺憾的。這種局面固然與材料不足有很大關系,但也與農業史熱點課題逐漸冷淡有關,如何尋找新熱點、推動農業史研究進度,依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綜上,研究晚商農業及其生產組織的意義,至少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有助于明確晚商高度發達青銅文明產生的根本動因是生產工具的革新,還是生產組織的改進;

第二,有助于說明先秦時期農業發展水平;

第三,可以重新構建晚商農業史體系,推動晚商農業研究的深入,探索晚商農業史研究的新熱點。

二 概念說明

(一)晚商

本書中“晚商”既是一個時間概念,也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

首先,它在時間上專指晚商時期。鄒衡先生提出殷墟文化“四期七組”說[3],他將四期中的第一期視為商代前期的晚段[4],對應著盤庚、小辛、小乙三王;而殷墟二期至四期則分別對應武丁及其以后諸王。所以鄒衡的“晚商”指殷墟文化第二到第四期。鄭振香先生隨后把殷墟三家莊材料及20世紀30年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發掘之部分小屯早期墓葬劃為殷墟文化一期早段,對應著鄒衡先生的殷墟文化第一期;而將原來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提出的大司空一到四期依次排為殷墟文化一期晚段到殷墟文化四期,對應著鄒衡先生的殷墟文化第二至第四期。[5]所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隊(簡稱安陽隊,隸屬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提出的“晚商”指的是殷墟文化一至四期。[6]隨著1997年洹北商城的發掘[7],唐際根先生提出中商文化的概念[8],從而將包括洹北商城、三家莊遺址在內的殷墟早期遺存視為中商體系下的組成部分。唐際根先生的“晚商”類同于鄒衡先生的“晚商”,而不同于安陽隊原有分期體系。最近安陽隊重新構建殷墟文化分期體系,發展唐際根先生中商理念,新體系把原殷墟文化一期早段獨立成中商文化洹北期,而稱原殷墟文化一期晚段為殷墟文化一期,二、三、四期保持不動,重新回歸大司空四期體系。[9]不同于考古學家,王震中師認為,歷史學的“晚商”始自盤庚遷殷,可見盤庚、小辛、小乙三王都應該歸于晚商。[10]王震中師因此把洹北商城也放入“晚商”時期。

洹北商城晚期與武丁時期的大司空一期遺存前后相接無缺環,且洹北商城一號和二號宮殿建筑基址的主要使用年代和廢棄年代都是洹北商城晚期,所以將洹北商城視為盤庚、小辛、小乙三王的都城較為符合現在的考古發現。[11]故此,本書贊同王震中師的觀點,認為洹北商城與洹南小屯是前后相繼的關系,是殷墟動態發展的兩個階段。[12]又因為目前洹北商城公布的考古材料較少,所以本書主要考察殷墟小屯期的考古發現。從這點來說,本書的“晚商”主要指殷墟小屯期。

其次,“晚商”在地緣上,指晚商時期商人的控制地域。“商”可能并沒有現代民族國家的國界概念,它的勢力范圍隨著中央政府的強弱而時有變動,但它確實有著自己的領土意識,如甲骨卜辭中有與“四土”“四方”相對稱的“商”(見《合集》36975、《屯南》1126)、西周文獻中有“大邦殷”(《尚書·召誥》)。這里的“商”,應該相當于后世文獻中的“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詩經·商頌·玄鳥》)的“邦畿”之地,也是漢代學者稱的“王畿”。這一“邦畿”或“王畿”的范圍,據《戰國策·魏策》說,是“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釜,前帶河,后被山”;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學術界一般認為這段話暗示晚商“王畿”核心區域在今河南的中部偏北、河北南部之間區域。[13]從考古學角度來說,一般認為晚商時期商文化分布范圍大致就是商人的控制范圍。[14]但商文化分布區明顯超過了豫北冀南[15],針對這一問題,王震中師認為:商代的國家結構分“內服”和“外服”,內服即“王畿”,是商文化的核心區域;“外服”有諸侯和屬邦,臣服于中央,“犬牙交錯”地分布于商文化范圍,“內服”和“外服”共同構筑了晚商時期的復合制國家結構。[16]基于此,本書討論的“晚商”范圍大致就是晚商時期商文化范圍。

(二)農業

“農業”,這一概念有古今中外之別。在國外,越來越多學者把“農業”理解為一種動態的栽培與馴化系統,強調人與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17]目前晚商考古發現與相關文獻尚不足以完成這一宏闊體系的構建,所以我們還是要立足中國的學術傳統,討論本書所要研究的農業范疇。從傳統的農書(如漢代《氾勝之書》《四民月令》、北魏《齊民要術》、元代《農桑輯要》《農書》、明代《農政全書》等)出發,農書中的“農業”活動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農事本體,專門針對農作物而作的,如農作物之選種、播種、栽培和儲藏,農具之種類、制作、管理,田地之加護與灌溉等;另一類則是副業之生產,如桑事、畜事、林事等。就現今的學科分類而言,“農業”應該專指農事本體,即以谷物種植、田間管理、農具制作等活動為核心的農事體系。這一體系包羅萬象,所以本書必須加以取舍。在本書的研究中,筆者堅持相互關聯的專題研究,選取農作物、農事活動與生產工具、農業卜辭、農業生產組織四大專題,逐步解釋商人賴以生存的農業基礎。

(三)生產組織

“生產組織”,是指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組織狀況,包括生產者與管理者的身份,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生產者以何種組織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等內容。因為農業生產組織要以整個社會的組織狀況為基礎,邏輯上必須先明白整個社會的組織狀況,才能認識農業的生產組織。所以本書要先從晚商的血緣與地緣組織狀況談起,再一步步深化對農業生產組織的研究。

三 研究材料

本書所用材料,主要由殷墟甲骨文、晚商考古材料和傳世文獻材料三部分構成,本書以前二種材料為主,以第三種材料為輔。

(一)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遺址。自甲骨文被辨識出來后,致力于收集和著錄甲骨文材料的學者不下數十家,相關材料過于龐雜且尋找不便,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決定重新整理已經出版或保存于各大博物館內的甲骨文材料,編為《甲骨文合集》13冊。[18]本書所使用之殷墟甲骨文材料,多數出自《甲骨文合集》中。除《甲骨文合集》外,新的甲骨著錄還有《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英國所藏甲骨集》《懷特氏收藏甲骨文集》《天理大學附屬參考館甲骨文字》《史語所購藏甲骨集》《殷墟甲骨拾遺》《殷墟甲骨輯佚》《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俄羅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藏殷墟甲骨》《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殷虛文字甲編》《殷虛文字乙編》《殷虛文字丙編》《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等。

在使用這些材料時,本書參考相關綴合信息,如《甲骨綴合集》(及《續集》)《醉古集》《契合集》《甲骨綴合》(及《續集》)《甲骨拼合集》(及《二編》《三編》《四編》)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網站等,盡量將卜辭材料收集齊全。

在甲骨文類組方面,本書主要參考黃天樹先生[19]、李學勤先生[20]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與中國古籍研究中心“漢達文庫”數據庫的分組信息。本書既然使用了甲骨文的“類組”概念,勢必就要提前交代不同類組的年代,這里主要使用黃天樹先生《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一書中的《殷墟王卜辭的分類及各類所占年代總表》作為斷代依據。

(二)考古材料

本書所用之考古材料豐富多樣,從都城遺址到區域性中心聚落遺址再到小型聚落遺址,從聚落到遺跡再到各類遺物,幾乎無所不括。這其中,與農業考古有關的各類遺存最為筆者關心,會在下文相關章節具體羅列,這里只簡單介紹它們的考古背景。

本書所用之考古材料多來自商文化圈,此一文化圈,東到泰沂山脈,北達拒馬河流域,西臨西安,南至桐柏山附近,其重要者如河南安陽殷墟、鄭州人民公園遺址、信陽羅山天湖遺址,山東蘇阜屯遺址、前掌大遺址、大辛莊遺址,陜西西安老牛坡遺址等。鑒于商文化圈內發掘材料的不均衡性,本書所用之材料主要來源于殷墟遺址。

殷墟遺址以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為核心,地跨洹河兩岸,面積達30余平方公里。殷墟的考古發掘始自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派董作賓先生到安陽調查殷墟甲骨出土情形[21],并隨后試掘小屯附近區域,至今已近90年。史語所自1928年到1937年曾以小屯和西北崗為中心進行了15次發掘工作,主要收獲有小屯宮殿宗廟區的大型夯土建筑及相關的墓葬、西北崗王陵區的商王大墓;其他地點,如大司空村、后崗、四盤磨、王裕口北地、侯家莊南地等都有重要發現。[22]這15次發掘的詳細材料,多已經公布在史語所主編的《中國考古學報告集之二·小屯》《中國考古學報告集之三·侯家莊》《中國考古報告集之四·大司空村第二次發掘報告》三類大型報告集中,其他重要材料還有《中國考古報告集·新編古器物研究專刊》《安陽發掘報告》(一到四期)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安陽工作站(簡稱安陽站,下有安陽隊),恢復因為戰亂而中斷的殷墟發掘工作。自此之后,殷墟的發掘主要由安陽站以及河南地方考古機構進行,在60余年的時間中,發掘并公布了大量的考古材料。[23]除散見于各類期刊、文集中的材料,本書經常使用的考古報告集主要有:《殷墟發掘報告》《殷墟婦好墓》《安陽殷墟郭家莊商代墓葬》《安陽殷墟徐家橋郭家莊商代墓葬》《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商代墓葬》《安陽殷墟小屯建筑遺存》《安陽小屯》《安陽大司空——2004年發掘報告》《安陽殷墟戚家莊東商代墓地發掘報告》。另外,《殷墟的發現與研究》《殷墟青銅器》《安陽殷墟青銅器》《殷墟新出土青銅器》等材料也是本書重點參考的對象。

最近20年,隨著聚落考古理念在殷墟考古實踐中的應用,安陽隊的先生們越來越重視對殷墟居住型遺址的發掘,并開始探索殷墟的布局與都邑結構。[24]這種努力體現在最近出版的《安陽大司空——2004年發掘報告》中,此報告提供了大量與居址有關的考古材料,為我們研究晚商殷都的農業生產技術與生產組織狀況提供了較多的實物材料。

(三)傳世文獻

本書所利用之傳世文獻,以先秦文獻和歷代農書為主,部分地方可能還會利用到出土的簡牘。在利用這些傳世文獻時,需要注意幾個原則:

第一,文獻的“時間性的等次性”問題,即越早的文獻反映的早期信史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晚的文獻,經后代學者想象的空間就越大。從這點來看,同樣是傳世文獻,《尚書》“商書”和“周書”以及《詩經》自然比戰國秦漢文獻可靠。

第二,文獻的校勘和注疏問題。因為傳世文獻經過傳抄和修訂,我們目前所見之定本已經產生了大量訛變、錯漏等現象,這就需要借助歷代學者的校勘和注疏。對于這一方面,我們盡量使用權威版本,如中華書局整理的阮元校刻的《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中華書局整理的“清人注疏十三經系列”、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修訂本等。

第三,目前戰國秦漢時期的簡帛文字大量出土,其中往往有傳世文獻的古本,甚至有大量佚失古書,如清華簡中的書類文獻和《系年》等。這些簡帛文獻所記史實的可靠性未必一定高于傳世文獻,但因為是出土文獻,必須加以注意。

第四,后世的農書雖然記載了大量古代農業技術材料,但畢竟去古已遠,使用時必須加以抉擇和對比,而不能不加考證就進行比附。

四 研究方法

本書在研究的過程中,努力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堅持歷史主義原則,在此基礎上,本書處理研究材料的原則是:

第一,堅持把甲骨文材料與考古材料結合起來,并參考文獻材料、民俗學材料,通過多重對比,所得結論必然更加完備。

第二,對于甲骨文材料,要全面系統地梳理相關卜辭,不作斷面式研究;另外,還要區別不同類組王卜辭及非王卜辭中的農業狀況。

第三,對于考古材料,在條件滿足情況下,要盡量使用第一手材料,如筆者獲取的安陽殷墟及河北邢臺柏鄉遺址的浮選材料;而對于已經發表的考古報告、簡報,要全面分析相關材料的考古學背景,不做簡單比附。

第四,對于甲骨文材料與考古材料的矛盾之處,要考慮到現實歷史與文本歷史的差異、商王視角與百姓視角的不同等情況,不能輕易用甲否定乙,或用乙否定甲,一定要綜合分析各類可能性,審慎判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丹寨县| 三都| 筠连县| 吴川市| 台江县| 潼南县| 五河县| 柳林县| 股票| 贞丰县| 珲春市| 锦屏县| 特克斯县| 册亨县| 长寿区| 丁青县| 林西县| 宜都市| 建平县| 泉州市| 新昌县| 儋州市| 南宁市| 濉溪县| 平凉市| 纳雍县| 虎林市| 辽宁省| 新宁县| 商水县| 陆河县| 清水河县| 阿鲁科尔沁旗| 体育| 黑河市| 墨玉县| 东安县| 涿鹿县| 上栗县|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