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序

茹文明

濁漳河是長治的母親河,是長治境內一條主要河流。“上黨諸水,以漳為宗。況今合衛北流,直達天津。國家漕儲四百萬,賴以接濟灌輸。其功匪細。”[1]流經長子縣、長治郊區、屯留縣、和順縣、榆社縣、襄垣縣、武鄉縣、黎城縣、潞城市、平順縣、涉縣十一縣(市、區),自古以來就是運輸、灌溉的重要依靠,成為民眾生產生活、思想文化、精神寄托的重要依靠,為這一區域民眾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是民眾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史籍稱“濁漳自鹿谷發源,東流,經縣治南,又東入長治界。折而北,經屯留潞城界,入襄垣。至縣治東北隅,又折而東,入黎城界。掠潞城之北,東入平順界。出太行,達河南彰德府界”[2],清漳“出上黨沾縣大黽谷”,至河北涉縣合漳村與濁漳合流,入海河,匯入渤海。

濁漳河有三個源頭。南源之房頭村,位于發鳩山腳下。據史籍記載:“發鳩山,在縣西五十里。《山海經·神囷之山》:‘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化為精衛,常銜西山木石以堙東海。’ 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3]濁漳西源之漳源村,位于沁縣“西北三十五里,……有泉匯為巨浸,東南流至鎮與花山水合,故是鎮一名交口,南行會北河固益諸溪澗水其流益大,至州城北郭外,小河水入焉。又一里經州城西郭澄清,赤龍二池水來注,又南流二十里合后泉水,又三十里至萬安山之北,會銅鞮水,是為本州諸水總匯之處,東南入潞安府襄垣縣界。”[4]濁漳北源發源于和順縣八賦山西麓,“名小漳水,流經榆社縣,合黃花嶺水,至武鄉縣西五里合涅水,至襄垣縣東北合濁漳。”[5]

濁漳河區域至今發現的考古遺存,最早顯示為新石器時代中期,武鄉縣石門鄉牛鼻子灣發現的石磨盤和石磨棒被認為是磁山文化的遺物。自此之后,考古文化不斷增多,“據粗略統計,該地區發現并見諸報道的仰韶文化遺存地點有38處,廟底溝二期文化地點52處,龍山文化地點56處。”[6]夏、商以來的遺址、遺物更是屢見不鮮,成為這一區域最早人類生活的見證。

在先民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在人們與大自然交流、合作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優美的神話、傳說、故事。神農稼穡自古流傳,各地至今仍保存有炎帝廟宇、碑刻。其女名曰精衛,自小于東海游而不歸,后發誓填海,故事情節凄厲動人,表達了人們向自然作斗爭的決心和勇氣。后羿射日的故事也流傳于屯留、長子等地。在平順縣濁漳河畔流傳著大禹治水的故事,后人為了紀念大禹的功勞,修建了廟宇,至今仍得到人們的祭奉。牛郎織女的故事亦在沁縣一帶長久流傳。“太古前里池頭村有柴氏兄弟同爨業耕,一日弟往田,牛忽作人言,言其兄嫂飲食事,弟讬取農具往瞰之,三往三驗。已而兄弟將析居,牛謂弟曰:‘爾若得我,必濟于爾。’ 其弟果得牛,牛曰:‘七月七日有仙女解衣來浴池中,爾于第七女衣試藏之,即爾妻也。’ 竟如其言,產男女各一。后女求衣,問牛,弗許。懇之再四,得衣而去。其夫乘牛往逐之,女取釵畫地成河,遂不得度。女曰:‘吾上方織女星也,今與爾緣斷矣。欲再會,必來年七夕。’ 至今河池尚有遺跡。”[7]襄垣、武鄉、黎城、長治等地流傳的昭澤王的故事,則更是本地域的特色民間信仰,具有較強的生命力與吸引力。這些故事在歷史的傳承中逐漸沉淀下來,成為人們心靈上的承載,成為人們至今思索生活、探索人生的思想來源。豐富的歷史資料,為人們解決問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思想資源。

這些故事涵蓋著民眾的愿望,他們將自己的認識融于故事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其中既有他們的畏懼,亦有他們的期望。還有大量的儀式與民俗,至今仍影響著民眾的生活。并且成為他們豐富的精神財富,成為他們勞作之余的放松。在這些儀式中,民眾通過不斷的交流與溝通,彼此之間情感更加融合,對故事的理解亦逐漸深入,甚至于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吵吵鬧鬧、爭爭奪奪,即透視著他們的期許與向往。

人們生于此、長于斯,用自己獨有的表述方式記錄下這些內容。方言,成為人們解讀故事的基本工具,每一個音節的表達、每一個詞語的流露,都體現出民眾的心情。不僅如此,他們還將這些記憶通過碑刻的方式世代保存,流傳到今天,成為他們思想和意識最好的記載。使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有了生機,成為靈動的符號,隨著滔滔漳河水日夜抒發。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把它聽懂,把它記載下來,不斷傳承,留給后人。

為了生活,民眾在此聚居,修建了房屋、溝渠、廟宇,形成了鱗次櫛比、錯落相間的村落,分布于山間溪畔。啾啾鳥鳴、淙淙水聲、花開燕舞,構成了濁漳河流域獨特的民眾生活畫卷。一件件柱頭斗拱,一塊塊木雕石舫,一副副牌匾楹聯,一方方石刻壁畫,無不展示了民眾的思想和智慧。目前,長治市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6 處,在全國同級別行政區域中遙遙領先。吸引了眾多的學者、游客,他們每每游歷于此,不免感慨萬千,贊不絕口。這些既像淋漓酣暢的世外桃源,又是實實在在的生活過程。

20世紀30年代,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將中國人民帶入了水深火熱之中。中國軍民同仇敵愾,與敵人進行了浴血奮戰。就在濁漳河畔,義門、寨上、北村、磚壁、王家峪等成為八路軍總部的駐扎地,指揮著華北和全國的抗戰。在這塊土地上,不僅有硝煙彌漫、戰火連天的戰爭景象,更有軍民魚水、互幫互助的動人情誼,故居、戰場、紀念碑成為歷史最好的明證。

新中國成立之后,濁漳河畔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典型。一代勞模申紀蘭、李順達成為時代的符號,他們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仍然砥礪前行。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鄉村也發生了巨大改變,一批新的田園鄉村、小康鄉村紛紛展現在世人面前。悠閑舒適的田園生活,熱情浪漫的時代村民招徠了遠方觀光的游人。

這些動人的故事、歷史記憶、文化事象都需要我們不斷傳承。時代將重任落在我們肩上,我們就有責任和意識挑起重當,為傳承漳河文明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長治學院位于長治市區,距著名的漳澤水庫不及10 公里,林木蔭茂,綠草叢生,長廊蜿蜒,小路幽深,萬名學子,薈萃于此。多年來,我校一直堅持“以教學為本,以科研立校”的理念,于2002年成立了上黨文化研究所,主要致力于區域社會的研究。2004 年升本之后,加大了對科研方面的投入,并予以政策支持。先后成立了趙樹理研究所、方言研究所、太行山生態與環境研究所、彩塑壁畫研究所、比較政治與地方治理研究所等多個科研機構。2010年12月,在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太行山生態與旅游研究中心”,這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機會,亦是我校學科整合的重要手段,表明了我們在科研上不斷追求的信心和決心。

隨著我省對高校建設的重視,開始實施“1331”工程。我校在此政策的推動下,響應上級號召,逐步出臺了校級“1331”工程建設規劃。2016年,正式啟動“濁漳流馨”叢書計劃。這一套叢書的撰寫,是我校多年來學科整合的結果,是多年來科學研究方向的凝練,是眾多教師發揮大學功能、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結晶。同時,亦向社會表明,我校教師不僅重視學術研究,更關注服務社會,在這一畝三分地上,我們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要向社會負責。

“濁漳流馨”叢書撰寫工作,是一個系列工程,我們計劃每輯五本,不斷推出新的成果。我相信,長治學院及長治學院人,有能力將此項工作不斷傳承下去,為區域社會研究盡綿薄之力。


[1].順治《潞安府志》卷一《天文志·地理二·山川》。

[2].順治《潞安府志》卷一《天文志·地理二·山川》。

[3].嘉慶《長子縣志》卷二《山川》。

[4].乾隆《沁州志》卷一《山川》。

[5].民國《和順縣志》卷一《山川》。

[6].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長治市文物旅游局編著:《濁漳河上游早期文化考古調查報告》,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頁。

[7].乾隆《沁州志》卷九《災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川县| 饶阳县| 宜春市| 新兴县| 青河县| 西吉县| 木里| 历史| 阜城县| 隆化县| 芮城县| 家居| 闻喜县| 遵化市| 海城市| 上杭县| 金寨县| 阜宁县| 汝州市| 东海县| 逊克县| 湟源县| 大连市| 平顺县| 宾阳县| 东安县| 石台县| 临洮县| 上栗县| 陕西省| 高唐县| 仁布县| 炎陵县| 枣强县| 黑河市| 永靖县| 专栏| 莱州市| 江孜县| 延安市| 宕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