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嬗變與重建:民國甘肅地方精英與地方社會作者名: 謝羽本章字數: 1009字更新時間: 2025-04-24 19:16:02
二 地方精英
本書所采用的“地方精英”概念,主要是由于晚清科舉制度的廢止,傳統的士紳階層出現了分化,由科名來界定士紳與實際不符。但是近代“地方精英”的來源與“士紳”“鄉紳”是分不開的。關于“士紳”“鄉紳”這一階層,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有日本學者進行研究。張仲禮在《中國紳士——關于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6]一書中,以學銜和功名來劃分紳士。最近幾十年來美國學者在大量的個案研究中發現,許多所謂的“紳士”并不一定有功名,而是主要依靠土地占有、宗族特權以及對地方事務的管理而躋身于“名流”之列。余英時則強調紳士階層的知識分子內涵,認為他們雖不一定等同于知識分子,但卻是中國知識分子階層的主要社會來源。[7]
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以后,原有的士紳階層出現了分化,而且不同的省份、地域差別很大。在江南地區,科舉制度廢除以后的江南地方士紳雖然不一定擁有功名,但社會要求他們要有比較高的文化修養,才是獲得體面的重要標志。[8]在湖南省,研究者由真實可靠的統計數據出發,揭示了洋務派紳士和維新派紳士的崛起,推動了湖南社會的近代化。[9]近代湖南省的衡陽,研究者以“國家與社會”理論作為研究框架,探討1850年至1949年衡陽地方精英的政治參與及其與城市政治發展之間的關系。由于近代衡陽地方自治缺乏必要的成長因子和體制上的支撐,官治取代自治成為精英參與城市政治的主要形式。隨著國家權威在地方擴張,地方自治的空間日益狹小,地方精英被紛紛納入國家政治體制內。[10]晚清溫州地區的士紳階層開始了自我分化,上層士紳是清末新政的利益獲得者,而下層士紳卻被急劇邊緣化。興辦學堂成為上層士紳、下層士紳與地方官府三方積累文化資本、爭奪權力象征資源、擴張社會交往網絡的焦點。[11]對于中國知識階層從傳統鄉土性“士紳”到現代都市型“知識分子”的轉型,研究者從教育制度與群體變遷的維度加以考察,在自我認同上,知識階層力圖與傳統士紳告別。[12]
民國時期的甘肅雖然仍以“紳”“士紳”來描述這一階層,時人劉爾炘描述這一時期“官”“紳”關系有“甘肅自共和以來,其在各屬,紳與紳爭權而互相水火者有之,官與紳爭利而彼此攻訐者有之,紳與官串通而魚肉鄉里者有之”等語。[13]但此“紳”非彼“紳”,其來源和精神內核與傳統的士紳相比已發生了很多變化。因此本書用“地方精英”來界定這一階層,其精英身份的獲取,依賴于其構建地方社會共同利益的貢獻,對維持社會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傳統士紳在各類公共事務上的作為也得到了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