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圍繞“省議會”的斗爭

甘肅之設有“民意”機關,始于清末宣統元年,初設省咨議局。甘肅省議會成立于民國元年,它基本是在咨議局名存實亡之后重新籌組,省議會的成員大部分為地方精英,他們希望通過議會參與政治,但臨時省議會議長李鏡清被刺,事后也不了了之,無一不反映出地方軍事實力派的高壓態勢,而與之相比地方精英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省議會與省行政當局之間更多的則是合作與妥協。

1.臨時省議會時期

辛亥革命后,1912年3月15日甘肅承認共和,同月19日省當局宣布共和后,甘肅省各州縣旅蘭人士倡議組織臨時省議會,經過一再協商,于3月下旬在文廟召開成立大會。票選李鏡清為議長,劉爾炘、張林焱為副議長。[53]議員共四十余人,有周務學、劉光祖、馬福祥、鄧隆、王之佐、水梓、孫炳元、鄧宗、盧應麟、練克勛、柴桂芬、趙閏琴、史廷琥、劉希曾、聶守仁、李象賢、王毗、原志炯、石林焱、呂鐘、王振鵬、何念忠、趙廷楨、藍鴻藻、董國璜、李步瀛、劉開基、朱謨、薛溉、李坤培、譚文炳、公睪望、慕壽祺、石璠、馬繼祖、王宅中、姜繼、文華國、周化南、任瑞琳等人。[54]議員在年齡分布上以中青年為主,[55]臨時省議會的諸位議員,受過近代新式教育的13人,約占31%;有任職經歷的25 人,約占59.5%(其中官吏21人,占50%;從事教育工作的4 人,占9.5%)。雖然接受過新式教育的議員不足三分之一,但在議會中亦是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56]

臨時省議會成立后,首先咨請都督趙惟熙迅速調回攻陜各路甘軍,在議長李鏡清堅持下和平解決了黃鉞在天水獨立問題,調處了省城炮兵嘩變問題。在3月至6月這4個月時間內,議會向督署提出的比較重要的建議案有:(1)為消弭戰禍,聯絡回漢感情起見,建議維護回族宗教,取消前清對甘肅回民一切禁令,回漢處于平等地位,并保留回族風俗習慣。(2)在法政學堂設立憲政研究會,延聘深通政法人員,講解各國憲政情況及民國政體,官紳皆可入會聽講,每日講三四小時,一月畢業,并給證書。(3)選派漢回大紳中之有重望者,給資出洋考察,俾多了解世界潮流,庶知人群一體,永弭仇殺之禍??疾斓貐^,先以美國、日本為宜。(4)要求北京政府,轉商各省,繼續協解本省百萬或百五十萬,作為臨時補助,一俟大局平定,即將常年政費提出預算交議會討論確定,再為要求長年補助。(5)建議繼續辦理務州縣城防團練,保衛地方治安。(6)建議籌辦日報,啟迪文化。

李鏡清在主持臨時省議會不久,由于不講方式方法,在許多問題上與都督趙惟熙形成對立局面,遇事輒有摩擦,引起妒忌,于是趙從各方面挑撥回漢感情,造成回軍首領馬安良對李鏡清的仇恨,演成回軍干涉議會開會等事件的發生。最后李鏡清被迫離蘭,返回原籍狄道(臨洮),在同年7月17日夜,被回軍派人刺殺于家中。此案發生后,全省聞訊震驚。議員們人人自危,紛紛離省躲避,議會陷于停頓狀態。一時社會議論紛紛,對馬安良頗多責言。而馬安良對各方輿論亦有所聞,為了緩和情勢,于是在8月某日,特邀請旅省各縣正紳(多為省議員)談話。馬安良乃大談共和國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權之重要性,對臨時省議會之久不活動,故表關懷;對李議長之死,認為“未能得各界之同情”。最后馬安良提議召集在省各議員重行開會,商討一切問題。與會者多贊同其意見,于是臨時省議會又重行組織;推張林焱為議長,慕壽祺為副議長,議員有:王廷翰、馬維麟、王振鵬、文華國、馬繼祖、何念忠、練克勛、盧應麟、朱謀、呂鐘、效維國、張濟川、彭懷智等,此即一般所謂第二次臨時省議會時期。

第二次臨時省議會組成后,歷時僅有半載,在會議期間的各議案,以請愿案和督署交議案較多,比較重要的,在請愿案方面,如提督馬安良先后上請愿書于省議會:一請收毛皮場稅,以阻止洋行壟斷甘肅皮毛案,此案實行后,每年給地方增加皮毛稅一百萬元有零。二請愿停發甘青各寺院喇嘛口糧、衣單,以減輕地方負擔案(當時蘭州府屬有喇嘛僧人五百一十名,歲支口糧入官九十一石多;涼州府、西寧府、安西州永寧橋灣廟共有喇嘛六千三百二十名,歲支口糧一萬零五十三石,衣單銀六百五十二兩,香火銀六百五十兩;青海各王臺吉共喇嘛三十名,歲支俸銀九千二百兩)。在督署交議案方面,如一“調和回族宗教,實行回漢通婚案”。理由是認為實現回漢通婚,“為從根本上解決甘肅回漢猜嫌,解決回漢仇殺之妙策”。議會討論后,贊同通過,咨復試行。二“商借比國外債,以解決地方財政困難問題案”。理由是根據比利時礦物化驗師賀爾慈函,以甘肅財政困乏,實業停辦,情愿代借比款,自二十萬至數百萬,并承包修鐵路、伙辦淘金、煉銅各廠之意見。

趙維熙在咨文中認為:“甘肅在前清時代,本為受協省分,歲入協款百余萬。然自舉辦新政以來,已屬竭蹶不堪;顧此失彼。去秋室興產稅收頓減,協餉全停,加以兵隊增多,需餉倍蓰,庫儲如洗,挹注無從,近中央雖允撥五十萬兩,但以之解救目前猶虞不濟,況尚須歸還去歲承借之巨款耶(指解決炮兵嘩變問題時所借軍餉三十萬兩)。倘不另籌他法,不惟機關僻滯,百務廢弛,饑軍環飼,嘩潰堪虞。為今之計非借款無以救燃眉,非振興實業無以圖善后。查借款修路,集資開礦均為萬國通行之公例,似不必因噎廢食也。本都督為統籌甘肅全局起見,因時制宜,自當通融辦理??滔妈F路礦務尚可稍作緩圖,惟舉債一端,則有萬不能不先行提議者。今特將該化驗師原函咨送查閱,希即提出議案,共同核酌,以維現狀,而濟時艱。”臨時省議會對此案采慎重態度,經過三讀,詳細審查,最后作出決議:“貪用外債,即放棄主權。中國歷來押借外債,往往失敗,前鑒不遠,何忍蹈茲覆轍,堅決不予承認,咨復查照?!?span id="f9wm44y" class="super" id="ref98">[57]

1913年2月,趙惟熙利用春節過年,議員多半回籍,臨時議會準備結束之際,又與比利時化驗師賀爾慈重提前事,私立借具草約合同。其合同主要內容是:“比國政府借給甘肅政府一百萬元,甘肅政府以黃河沿岸麩金抵攤,地段是由西寧碾伯縣起點至寧夏石咀山,長一千六百余華里?!瘪v京甘肅省參議院議員田駿豐聞訊后,即致函慕壽祺副議長詢問,并請交涉阻止。慕壽祺即據函向趙惟熙提出質詢,趙置之未理。慕壽祺又根據前清工商部舊章(當時新章尚未頒行)中“凡洋商包辦礦產或合資開采必須繪圖貼說單,審慎周詳,事呈由外務部核準方許試辦,外省不得私立合同”之規定,二次向趙惟熙提出質問,趙仍置若罔聞。在慕壽祺副議長以“墾殖協會將在甘肅籌辦開礦”為理由的第三次質問提出后,趙惟熙始復函云,“此事既發起于各主管衙門,刻下公事既未出現,弟即無從簽字,將來決議之權在貴會,執行之責在鄙人,且事關交涉,尚須質之于中央政府,非一二人之私見所能獨斷獨行也”。至此,借外債案始被否決。

此外,臨時省議會在最后階段,通過的議員提案比較重要的有:一是咨請督署限期驅逐蔡大愚出甘肅境,勒令回四川原籍,理由是以其“在一次歡迎會中,宣講列寧學說,倡言共產公妻”。這個提案,當時都督以顏面所礙,未便執行而作罷。一是彈劾何奏篪案。趙惟熙以鄉誼關系任命何奏篪代理甘肅布政使。何任職后,賣官鬻缺,報效趙督。辦法是“令甘肅候補人員先行報效而后掛牌”。彈劾結果,未生任何效果。反而加深政府與議會間的裂痕。另一案是建議在1921年年底停辦全省各州縣驛站案。此案得到執行,所有公文一律交郵局寄發,全年節省開支計銀一十四萬三千四百余兩。

2.各屆省議會時期

1913年3月,甘肅省第一屆省議會成立,這是根據當時北京政府內務部頒布的法令組織的。甘肅省議員規定為五十六名,由全省十二個選舉區的選民選出初選當選人然后進行復選產生的。在第一次大會上,投票選舉閻士璘(隴西)為議長,楊思(會寧)、趙守愚(徽縣)為副議長。以議員籍貫而言,天水最多,共計九人,皋蘭、張掖次之,各為五人,靖遠、隴西、武威各為四人,其他各縣,有兩名者,亦有一名者,許多縣一名都未有。正式省議會成立后,由于當時政亂兵驕,議會作用,發揮甚微。第一期常年會自3月開始,7月閉會,到同年10月,因袁世凱準備帝制自為,為欲解散國會及各省議會,先令省都督轉巡警廳追繳省議會議員中國國民黨黨員證書。甘肅省議員五十六人中,屬于共和黨者僅有八人,其余四十八人均為國民黨員。將證書送繳督署后,議員資格形同取消,省議員開會不足法定人數,會遂停止。到1914年2月,省議員隸屬進步黨者(此時共和黨改名進步黨),亦漸自解散。同年3月,袁世凱又以各省省議會成立以來,或因地方事變牽涉嫌疑,或因黨派紛爭,鮮有成效。通令各省省議會一律解散,所有一切行政事務由各該省行政長負完全責任,統候厘定地方制度時再行折中定制,俾利推行。張廣建奉令后。即宣布解散省議會。到袁世凱死后,國內情況有了新的變化。1916年10月,第一屆省議會恢復,召集第二期常年會,12月閉會。1917年5月,召集第一次臨時會,6月閉會。11月又召開第三期常年會,到次年元月閉會。

1918年10月,第二屆省議會改選成立,即開第二期常年會,在首次會上選王世相(皋蘭)為議長,王友曾(秦安)、王之佐(張掖)為副議長。議員仍為五十六人,仍以天水籍者為最多,共計七人,其次是狄道、皋蘭、武威、伏羌(今甘谷)均為三人,靜寧、西寧、鎮番(今民勤)等五縣為二人,華亭等二十五縣為一人,其余三十多縣均無一人。本屆議員任期為三年:先后召集了三期常年會,第一期在同年12月閉會,二三兩期,均在以后兩年(1919—1920)的9月至11月召集。在本屆議會里,突出的議案不多。有些有關加重人民負擔的重要問題;政府亦不送議會審議,即命令進行。如1919年9月,省財政廳發行七厘短期公債券蘭平銀八十萬兩,事前未送省議會審議,即按縣分配。各縣認為是一種派款,未向大商富戶勸募,全向普遍人民攤派。在攤派過程中,各縣又任意增加,雷厲風行,且多假劣紳之手,弊端百出,不數月全省竟收解二百萬兩,浮收之數,更難估計。像這樣重大事件,省議會尚不能過問,其他更可以想見。

1921年10月,第三屆省議會改選成立。在第一期常年會集會時,選楊思(會寧)為議長,慕壽祺(鎮原)、周之翰(武威)為副議長。本屆議員的分布情況,仍不普遍,除皋蘭、狄道、秦安三縣連同補選者各有四人外,隴西、鎮原、天水、山丹、伏羌等五縣各有三人,靖遠、榆中、導河(今臨夏)、武都、武威、酒泉、西寧、張掖、寧縣九縣各有二人,慶陽等十六縣各一人,仍有四十多縣無議員。在第一期常年會中,曾咨請省長公署公布縣、市自治法案,在省城設立自治籌備處,由籌款局月撥經費一千元,籌辦各縣自治,先令各道、縣設自治講習所與地方自治協進會。

1922年4月,省議會參照陜西省參事會組織條例,開始籌組甘肅省參事會,以省長為主席,設參事十二人,半數由省議會票選,半數由省長就廳、道各員中委任三人,由地方士紳中聘任三人。參事會于同年5月正式成立,其主要職權為:籌劃關于省地方應行興革及一切行政事宜;籌劃整理省有之不動產營造物、公共設備及其財產事項;審議省長提交省議會之預算、決算案及其他交議案;審議省議會建議案之可否執行;審議省長答復省議會之質問案;受省長之委托出席省議會,說明提案之旨趣或陳述意見;處理各級自治之紛爭及疑難事項;審議省議會之決議案及執行方法;對于國家行政的建議及答復省長之咨詢;其他依法令未規定歸中央管理之省地方各事項。同年5月,省議會開臨時會,因反對督軍陸洪濤開禁種煙等案,演成議會與政府之大分裂。不久,潘齡皋以甘肅禁煙大員而繼任甘肅省長。在省議會開會期間,因非法逮捕議員問題發生,全體議員向潘提出質問案,請潘氏蒞會答復,而潘既不到會,又不答復,乃激起議員公憤,遂釀成由議長楊思率領議員集體闖進省署質問。由于衛兵拒擋,引起沖突,楊思不畏威脅,堅持不退,以致議員數人被毆受傷,惹起很大風潮。事息后,潘氏已不能安于其位,托辭離甘。議長楊思不久亦辭職。之后,議長又經過兩度補選,先補選張維為議長,田玉豐為副議長,后又補選狄世襄為議長。

甘肅省議會的工作情況,可以從《甘肅省議會議決民國十年度地方歲入歲出預算書》中管窺一二。民國十年度甘肅地方預算由省公署送交甘肅省議會,“顧念民國之建設也已十年,省議會之成立也已三屆,而所謂地方預算者或未交議、或交而未議、或議而未成立,至今欲僅求一形式完備之預算而不可得”[58]。“茲謹將審查修正之案附以說明,提請議決非必曰會計之是當也,而要之甘肅地方預算之成立自民國十年度始。”具體預算見附錄一。

省議會最終確認“綜計本年度地方預算收入,凡八十四萬五千三百三十八元。內租稅二十七萬八千九百七十七元,官業收入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三元,雜捐四十九萬六千九百二十元,雜收入二萬四千五百一十八元。原冊列入者三十三萬二千八百六十八元,原列國家收入令改列者四十七萬三千元,原漏列令補行列入者三萬九千四百七十元”。

“綜計本年度地方預算支出,凡八十二萬一千六百四十二元。經常支出六十七萬二千一百五十二元,內務部費一十六萬五千九百五十三元,財政費二萬七千九百五十六元,教育費四十二萬八千四百九十八元,農商費四萬九千七百三十五元。臨時支出一十四萬九千五百元,內財政費一十四萬八千五百元,教育費一千元。又設教育第二預備金二萬三千六百九十六元,共編入支出者八十四萬五千二百三十八元。”[59]“原案經常支出及追加之款合六十七萬二千四百六十九元,令定支出六十七萬二千一百四十二元。表面似無甚出入也,而令支數內有財政費二萬七千九百五十六元,有警察廳未列補助費一萬四千九百二十元,有各校預備金二萬零八百九十二元,皆原案之所無也。出入相較,則視原案減五萬余元。原案臨時支出一十六萬二千一百七十三元,令定支出一十四萬九千五百元。表面亦似無甚出入也,而令支數內有公債本息一十四萬八千五百元,此應由財廳負籌還之責者也。出入相較,則視原案減一十六萬余元。”[60]詳細見附錄二。

1924年4月,省議會派副議長慕壽祺列席北京參議院會議,常駐京,曾為爭取給甘肅分配英國庚子賠款事,奔走活動。同年10月省參事會裁撤,11月以省議會尚未改選,仍繼續開常年會,到1925年冬國民軍入甘后,省議會仍有活動,如咨請省政府選派甘肅中學畢業生出洋學習航空技術,并建議購買新式飛機,規劃航線等案,均被劉郁芬認為是“不急之務”而擱置。1927年3月,省議會被宣布解散,案卷交公安局保管,會址由國民黨甘肅省黨部占據。前后活動十余年之所謂甘肅民意機關——省議會,至此遂告結束。[61]

李鏡清去世,家鄉臨洮于1946年為其建專祠,水梓有詩[62]

公本隴上奇男子,治農巴蜀首屈指。

辛壬之交鼎革興,倡議自治回隴坻。

西北共和初告成,群龍無首皇皇爾。

公以單騎入蘭山,萬民聞之皆歡喜。

民意機關建臨時,公主議壇率多士。

恤民除弊揚仁風,排難解紛持公理。

十萬大軍東止戈,秦隴一家方和敉,

撫綏變兵固金城,取消獨立保天水。

都府用人失公平,公益會中紛議起,

大會彈章甫告發,鬼蜮陰謀勾結始;

武人干政停議壇,仗馬寒蟬眾口止。

殺機已動公之言,無何公亦歸鄉里。

興隆山下我逍遙,東岳臺上夢魂里:

公言彼何能害余?驚醒五更嘆不已,

有人窗前報訊來,下樓覓人人杳矣。

月夜潛逃走長安,我雖得生公竟死!

三十七年歲月深,如公壯烈誰堪比?

公之賢名有口碑,公之勛業垂青史。

我聞洮陰新祠成,整筆直書淚滿紙。

隴上從古多聞人,惟公合稱奇男子。

此詩可謂李鏡清一生之寫照,亦反映了地方精英在民初甘肅民主制度建設中的貢獻及驚心動魄的遭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桑日县| 特克斯县| 晋宁县| 松桃| 衡山县| 响水县| 无为县| 灵寿县| 墨脱县| 米脂县| 商洛市| 丰县| 自贡市| 太仓市| 扎兰屯市| 久治县| 玛曲县| 库车县| 大冶市| 靖西县| 冕宁县| 巴塘县| 玛纳斯县| 博罗县| 全南县| 遂川县| 凤山县| 永济市| 桓台县| 启东市| 泽库县| 双流县| 云林县| 临城县| 砀山县| 石屏县| 丰原市| 兴义市| 台山市| 通城县| 天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