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文學史書寫的發生、層累及對話(1920—1949)
- 張軍
- 2字
- 2025-04-22 17:17:50
導論
第一節 研究現狀
文學史書寫研究隨著現代意義的文學史著出版就已有之,那時多是批評解讀的性質。較早出現的專門的文學史理論研究應該以朱星元的《中國文學史外論》[1]為代表,其在1935年就以專著的形式討論了文學史的定義、目的、范圍、方法論、寫法、分類、起源與進展等問題。中國新文學史編撰研究也隨著文學史著批評開始起步,如王哲甫的《中國新文學運動史》[2]在1933年出版之后,就引發了眾多批評文章,此后關于新文學史編撰研究多以這類批評文章為主。就新文學史編撰史而言,新時期初邢鐵華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述評》[3]具有開創之功。1995年黃修己的《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4]得以出版,引起學界轟動,由此開啟了研究中國新文學史編撰的學術方向。
其中成果最多的應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編撰史研究。很多知名學者出版了學術專著來梳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編撰史,并探討其未來路徑。如黃修己的《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任天石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學發展史》[5]、董乃斌等的《中國文學史學史》[6]。還有朱德發的《現代文學史書寫的理論探索》[7]、朱德發與賈振勇的《評判與建構:現代中國文學史學》[8]、溫儒敏的《文學史的視野》[9]、錢理群的《返觀與重構——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10]與《中國現代文學史論》[11]、陳平原的《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12]《作為學科的文學史》[13]《假如沒有“文學史”……》[14]、陳國恩的《學科觀點與文學史建構》[15]、王澤龍的《反思與重構——中國現代文學史觀綜論》[16]、朱曉進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的視閾》[17]、黃萬華的《中國和海外20世紀漢語文學史論》[18]、陳國球的《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19]、張傳敏的《民國時期的大學新文學課程研究》[20]等,這些專著對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現代文學史家、文學史著、文學史觀以及教育體制等之間糾纏交錯的關系進行了綜合探索。曾慶瑞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學科論》[21]、徐瑞岳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綱》[22]、許懷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史論》[23]、馮光廉和譚桂林合著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概論》[24]、黃修己和劉衛國合編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25]等在整體觀照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學科史之時,都關注過中國現代文學史編撰。胡希東的博士論文《1950—1980新文學史著作文學史觀念研究——以現代派為參照》主要是對1950—1980年新文學史著作中所體現出的文學史觀念進行研究;羅云峰的博士論文《現代中國文學史書寫的歷史建構——從清末至抗戰前的一個歷史考察》對現代文學早期的文學史書寫進行了考察;王瑜的博士論文《重審與重構:現代文學史觀與中國現代文學史編寫問題研究》[26]也是關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編撰。張偉棟的博士論文《李澤厚與現代文學史的“重寫”》[27]研究了李澤厚與現代文學史編撰的關系。
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史研究近來也日受重視。賀桂梅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28]中將當代文學史編撰置放在當代文學學科發展的框架中考察。王春榮、吳玉杰的《文學史話語權威的確立與發展》[29]討論了中國文學史學科、研究方法、當代文學史觀、文學史家及其經典文學史著等議題,較全面整理了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目錄。楊義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1949—2009)》[30]研究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史,討論了當代文學史書寫的得與失。還有古遠清、席揚等人的論文宏觀勾勒了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的發展與變遷情形。筆者的博士論文《中國當代文學史敘述研究》[31]對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中的史家立場、敘述聲部和述史情節進行了理論探討,對中國當代文學史著進行了較全面的目錄整理。魏崇新、王同坤的《觀念的演進: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32]也曾論述中國當代文學史觀。洪子誠的《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33]詳細論述了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的立場和方法之間的復雜關聯。李楊的《文學史寫作中的現代性問題》[34]、曠新年的《寫在當代文學邊上》[35]和《文學史視閾的轉換》[36]等反省了文學史書寫的權力話語、范式轉換等問題。於可訓的《當代文學:建構與闡釋》[37]、吳秀明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與生態場》[38]、程光煒的《文學講稿:“八十年代”作為方法》[39]和《當代文學的“歷史化”》[40]、楊匡漢的《中國當代文學》[41]等論及了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編寫模式、文學史概念、時空結構、內容與體例、潛在制約以及發展態勢等。筆者的《現代中國文學整體化歷史編撰研究》[42]則研究了以“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新文學史”之名將現代中國文學整體化歷史編撰的文學史著。
中國臺港及海外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編撰研究近來也取得不少成績。魏崇新、王同坤的《觀念的演進: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43]涉及林曼叔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著。古遠清的《臺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44]將較多中國臺灣學人編撰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著置于文學理論批評史的范圍內進行了討論。陳國球的《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45]探究了不同時代不同類別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框架,考察了葉輝的中國香港文學史書寫。王宏志的《歷史的偶然:從香港看中國現代文學史》[46]關注了中國香港學人所編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著。陳岸峰的《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47]討論了中國內地不同時期代表性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著。筆者的《臺港及海外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編撰研究》[48]則對中國臺港及海外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編撰進行了整體觀照和系統考察。
隨著中外文學交流日漸增多,一方面,在中國的很多外國留學生開始注意到他們本國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編撰情形。來自越南的留學生裴氏翠芳的博士論文《中國現當代文學在越南》介紹了越南學者編撰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情形。來自韓國的留學生鄭英姬的碩士論文《試論韓國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梳理了韓國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編撰歷史。另一方面,中國學者也開始關注中國現代文學在國外的研究狀況。張檸、董外平編的《思想的時差——海外學者論中國當代文學》[49],錢林森編的《法國漢學家論中國文學:現當代文學》[50]等都是重在收集海外學者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單篇論文。彭松的博士論文《歐美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向度和張力》、余夏云的博士論文《作為“方法”的海外漢學——以英語世界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為例》、劉江凱的博士論文《認同與“延異”——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接受》[51]、劉偉的博士論文《“日本視角”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以竹內好、伊藤虎丸、木山英雄為中心》等,他們或以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為整體研究對象,重視具體學人、學派的學術思想,或重在中國現代文學在海外的傳播和接受,其中也涉獵部分中國現代文學史編撰研究。
這里只是點錄了研究中國新文學史編撰的學術著作,就已琳瑯滿目,還沒有列舉陶東風、董乃斌、葛紅兵等研究文學史理論的著作,也不包含劉增杰、謝泳等研究新文學史料學的著作,遑論那些數量龐大的期刊論文。這說明文學史研究已經或正在成熟,有關專家所呼吁的文學史學科在不久有望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