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文化交流與港澳史探賾
- 葉農
- 2768字
- 2025-04-22 16:26:23
結論
進入20世紀后,受到中國基督教自立運動的影響,廣州出現了一批華人自立浸信教會。這種局面的出現,是由于華人基督教友意識到教會必須改變19世紀以來由以外國傳教士掌握的差會為主進行傳教的局面和浸信宗派的本身特色。廣州華人教會的自立運動開始甚早,1873年就出現了第一所華人自立教會——華人宣道堂。在這場自立運動中,有10個自立教會成立了。通過現存的其中一些教會的檔案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它們是如何建立和發展的,以及教友的構成。
鳴謝:撰寫過程中,曾獲得暨南大學湯開建教授的指導及香港浸聯會游偉業博士、香港浸信會劉少康牧師的協助!
原載《暨南學報》2006年第1期
[1] 基督教浸信宗傳入廣州始于1844年。美國浸信會傳教士羅孝全(I.J.Roberts)于5月15日來到廣州傳教,開始了浸信會在廣州活動的歷史(參見吳義雄《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頁)。而美國浸信會的另一名傳教士弗吉尼亞州里士滿(Richmond,Verginia)第一浸信會的叔未士夫婦(Rev.Jehu Lewis Shuck,1812—1863;叔何顯理,Henrietta Hall Shuck,1817—1844)亦于1845年4月初從香港來廣州傳教(參見Margaret M.Coughlin,Strangers in the House:J.Lewis Shuck and Issachar Roberts:First 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ies to China,University of Virginia,Ph.D.,June,1972,p.90;吳義雄《在宗教與世俗之間》,第161頁)。從此開始了浸信會在廣州的發展,但到19世紀末,浸信會在廣州的傳教工作是由美國傳教士主導的。如歐陽佐翔指出:“當時中國基督教會,尚處萌芽時期,教堂的興建、傳道人的薪金、堂務的經費等,大多仰給外國的差會,致使教會甚至一般會友被人視為洋奴。”參見歐陽佐翔《前賢景行錄》,浸信會出版社1984年版,第81頁。
[2] 參見李金強《自立與關懷:香港浸信教會百年史,1901—2001》,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39頁。
[3] 參見李金強《自立與關懷:香港浸信教會百年史,1901—2001》,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39頁。
[4] 參見李金強《自立與關懷:香港浸信教會百年史,1901—2001》,第39頁。
[5] 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編《中華歸主:中國基督教事業統計(一九〇一—一九二〇)》第1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導言”,第10頁。
[6] 參見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編《中華歸主:中國基督教事業統計(一九〇一—一九二〇)》第2冊,第817頁。
[7] 參見李金強《自立與關懷:香港浸信教會百年史,1901—2001》,第14頁。
[8] 參見廣東省檔案館藏第92卷宗第1目錄第281號檔案《兩廣浸信會聯會會刊》1951年第6卷第1期(1951年1月15日),第2—3頁。
[9] 參見廣東省檔案館藏第92卷宗第1目錄第267、268號檔案《廣州興華浸信自立會會友名冊》。
[10] 據《廣州興華浸信自立會會友名冊》編制。
[11] 參見吳立樂編《浸信會在華布道百年略史:1836—1936》,浸信會出版社1970年版,第33—34頁。
[12] 參見劉粵聲編《廣州基督教概況,兩廣浸信會史略》,香港浸信教會1997年版,第36—37、234頁。
[13] 參見廣東省檔案館藏第92卷宗第1目錄第263號檔案《廣州慈愛浸信教會會友名冊》。
[14] 據《廣州慈愛浸信教會會友名冊》編制。
[15] 據《廣州慈愛浸信教會會友名冊》編制。
[16] 據《廣州慈愛浸信教會會友名冊》編制。
[17] 參見吳立樂編《浸信會在華布道百年略史:1836—1936》,第15頁。
[18] 參見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編《中華歸主:中國基督教事業統計(一九〇一—一九二〇)》第2冊,第818頁。
[19] 參見廣東省檔案館藏第92卷宗第1目錄第267—268號檔案《廣州興華浸信自立會會友名冊》。
[20] 據《廣州興華浸信自立會會友名冊》編制。
[21] 據《廣州興華浸信自立會會友名冊》編制。
[22] 據《廣州興華浸信自立會會友名冊》編制。
[23] 參見吳立樂編《浸信會在華布道百年略史:1836—1936》,第24頁;劉粵聲《廣州基督教概況,兩廣浸信會史略》,第47頁。
[24] 參見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宗教志》第五章“堂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0頁;劉粵聲編《廣州基督教概況,兩廣浸信會史略》,第31—32、219—220頁。
[25] 參見廣東省檔案館藏第92卷宗第1目錄第270—272號檔案《廣州東山浸信教會會友名冊》。
[26] 據《廣州東山浸信教會會友名冊》編制。
[27] 據《廣州東山浸信教會會友名冊》編制。
[28] 據《廣州東山浸信教會會友名冊》編制。
[29] 參見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宗教志》第五章“堂點”,第381頁;劉粵聲編《廣州基督教概況》,第42、235—236頁。
[30] 參見廣東省檔案館藏第92卷宗第1目錄第264號檔案《廣州沙河浸信教會會友名冊》。
[31] 據《廣州沙河浸信教會會友名冊》編制。
[32] 據《廣州沙河浸信教會會友名冊》編制。
[33] 據《廣州沙河浸信教會會友名冊》編制。
[34] 參見廣東省檔案館藏《東石浸信教會三十周年紀念特刊》,第16—17頁。
[35] 參見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宗教志》第五章“堂點”,第383頁;劉粵聲編《廣州基督教概況,兩廣浸信會史略》,第39、236—238頁;《東石浸信教會三十周年紀念特刊》。
[36] 參見廣東省檔案館藏第92卷宗第1目錄第266號檔案《東石浸信會人名冊》。
[37] 據《東石浸信會人名冊》編制。
[38] 據《東石浸信會人名冊》編制。
[39] 據《東石浸信會人名冊》編制。
[40] 參見劉粵聲編《廣州基督教概況,兩廣浸信會史略》,第9頁。
[41] 參見劉粵聲編《廣州基督教概況,兩廣浸信會史略》,第33、217—219頁。
[42] 參見廣東省檔案館藏第92卷宗第1目錄第262號檔案《八約浸信教會教友人名冊》。
[43] 據《八約浸信教會教友人名冊》編制。
[44] 據《八約浸信教會教友人名冊》編制。
[45] 據《八約浸信教會教友人名冊》編制。
[46] 參見劉粵聲編《廣州基督教概況,兩廣浸信會史略》,第48、247—248頁;吳立樂編《浸會在華布道百年略史:1836—1936》,第23頁。
[47] 參見廣東省檔案館藏第92卷宗第1目錄第269號檔案《廣州東山賴神浸信教會會友名冊》。
[48] 據《廣州東山賴神浸信教會會友名冊》編制。
[49] 據《廣州東山賴神浸信教會會友名冊》編制。
[50] 據《廣州東山賴神浸信教會會友名冊》編制。
[51] 參見劉粵聲編《廣州基督教概況,兩廣浸信會史略》,第45、245—246頁。
[52] 這些華人牧師是白得勝、曹德選、陳法言、陳輯五、陳霞露、陳濯非、鄧庚、董景安、馮活泉、馮景謙、馮威、馮一本、傅倫德、高鑒倫、關樹華、胡達臣、黃觀海、黃煥興、黃杰生、黃秀文、黃源、黎豐穗、李惠亭、李濟良、李錦綸、李守仁、李子騰、梁鳳祥、廖其生、廖瓊彬、林保羅、林明德、林聲振、劉粵聲、柳蔭芳、魯子珍、麥蕙萊、梅國芳、梅榮春、潘啟圣、潘啟佑、龐榮琦、普天德、孫天增、唐豐穗、唐化日、唐馬太、唐穗田、萬應遠、汪預備、王瑞堯、韋琳信、吳澤榮、謝偉衡、徐國宜、徐松石、徐廷璋、許定安、許修安、禤良材、楊海峰、楊元勛、楊柱亞、余瑞云、余遂云、余益山、曾維新、張立才、張文照、張允文、趙仕璋、鐘子良、周皕琴、周良、朱永康、朱永年、朱玉娟。
[53] 這些外籍牧師是Rev.J.H.Giffin、白得勝、白箴士、白箴士、保牧師、才來、德打咾侖、杜心余、紀好弼、嘉理慰、賴鴻恩、力約翰、梁根、盧便雅憫、山德士、時樂士、士文、王威林、威林士、希祝虔、因大信、贊臣、湛羅弼。
[54] 參見吳立樂編《浸信會在華布道百年略史:1836—1936》,第35—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