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等的所以然:盧梭平等觀與清末民初思想界
- 文雅
- 902字
- 2025-04-22 16:58:44
內容簡介
《平等的所以然:盧梭平等觀與清末民初思想界》,試圖與黃克武的著作《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形成參照或對應。《自由的所以然》致力于探尋清末民初知識分子如何誤解和錯過了英美式自由主義的傳統,而本書所要解決的主題則是上書中提到的,清末民初知識分子為什么傾向于選擇了盧梭主義和“轉化思想”相結合的激進化和烏托邦主義的道路。全書以盧梭平等觀的引入為線索,追溯了從甲午海戰(zhàn)到五四運動期間,傳統中國知識界的平等觀發(fā)生根本轉變和重新塑形的歷史事實。傳統中國作為一個等級社會,何以能迅速理解和接受一種相當徹底和激烈的盧梭平等觀,究其根本,或在于中國問題的實際結構與盧梭平等觀念的內在一致性。
《平等的所以然——盧梭平等觀與清末民初思想界》,試圖與黃克武的著作《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形成一個參照或對應。黃克武要尋找到清末民初知識分子如何誤解和錯過了英美式自由主義的傳統,而本書所要解決的主題則是他曾在《自由的所以然》中提到的,清末民初知識分子為什么傾向于選擇盧梭主義和“轉化思想”相結合的激進化和烏托邦主義的道路。本書選取了與“彌爾主義”形成對照的另一大民主傳統“盧梭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盧梭,以盧梭的平等觀念在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引入和詮釋為線索,提出了另一種建構性的分析。由于盧梭思想在清末民初社會傳播的廣泛性和歷史性,本書不局限于某一位特殊的闡釋者或傳譯者,而是組織了一個更為豐富的觀察維度,以此為契機,追溯平等觀念的脈絡和過程。
本書在研究現狀和文獻的整理方面,以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的歷史背景和觀念分析為框架,從1895年以前中國社會既有平等觀念為起點,重點在于提出盧梭兩本重要著作《社會契約論》和《論不平等》的內在關聯,追溯盧梭思想及著作在中國傳播的過程;逐步提出盧梭平等觀念在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引入和詮釋過程中的“三化”特征:儒學化、現實化和擴大化,旨在從一個主體(平等觀)、多個側面(盧梭平等觀的本來結構、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平等觀、盧梭的闡釋者、譯者的平等觀)、三個特征(儒學化、現實化、擴大化),史論結合(史料和哲學分析結合),試圖理解清末民初思想界平等的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