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結論

通過以上討論,筆者以為:

(一)《系年》的成書問題,可從內在知識立場與外在時勢上加以考察。由此可以看到的是,就地域而言,撰作者雖是楚人,但他或他們所承受的知識訓練及意識,很可能來自楚地之外;就文化身份來說,撰作者與當時的史官群體關系甚密,細繹文本,應源自西周末期擔任王室太史的伯陽系統。而《系年》文本產生的外部推動力量,則是楚肅王元年至四年的動蕩所帶來的刺激,它們頗似西周宣、幽之間的政治狀況,撰作者選擇周宣王作為敘史的起點,并結束于楚悼王,有著極具針對性的現實關懷。

(二)通過對《系年》的紀年方式進行考察,筆者以為,《系年》不屬于編年類史書,文本整體上以“事”為核心,“時”是處于第二位的。嚴格說來,《系年》中只有紀年而無編年。而進一步深入研判,又可以看出兩點:一是在戰國時代,史籍重視年份,“不載日月”,并非只是秦的特殊體式,而是當時歷史書寫的常態。二是《系年》中的紀年簡既不是以事紀年法,也不是謚號紀年,而是處在二者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它盛行于春秋戰國之間,至戰國中后期之后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三)《系年》雖是以事件為核心的歷史作品,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紀事本末體,“本末”的呈現,只是在敘事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自然后果,沒有體例上的自覺主動為之。就體例而言,那時的“記事”之作可分為“行事”與“本事”類,前者作為宗周禮法的表現與繼承,對后者有著統攝的關系。由于其內在的不足,在春秋戰國之際,處在改變與轉型之中,《系年》作為一種變通的“行事”作品,反映的正是這種狀況。

總之,《系年》為考察中國早期史學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范本。筆者在對其文本進行研讀的基礎上,以《系年》的體例之爭為切入口,圍繞著文本中的兩大要素——“時”與“事”展開討論,對《系年》的成書、紀年及書寫方式等進行了初步的考察,希冀以此為研究平臺,進一步深化對早期中國的歷史書寫及史學意識的認識。

原刊于《古典學集刊》第三輯(石立善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附記:本文初稿完成于2014年9月,在寫作過程中,Yuri Pines(尤銳)教授以大作相贈,并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此外,L.Edward Shaughnessy(夏含夷)教授、羅運環教授也惠贈了大作,程浩博士提供了相關資料,而本文完成后,承蒙劉光勝博士惠贈《清華簡〈系年〉與〈竹書紀年〉比較研究》(中西書局2015年版),謹此并致謝忱!


[1] 李學勤:《〈系年〉出版的重要意義》,《邯鄲學院學報》2013年增刊,第15頁。

[2]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的《說明》指出:“文字體例與若干內容又近似西晉汲冢出土的《竹書紀年》,故擬題為《系年》。”李學勤《清華簡〈系年〉及有關古史問題》(《文物》2011年第3期)則說:“是一種編年體的史書。”

[3] 參見張春海《清華簡〈系年〉或有助填補周代研究空白》(《中國社會科學報》第249期,2011年12月22日);參見劉建明《〈系年〉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10期)。

[4] 許兆昌、齊丹丹:《試論清華簡〈系年〉的編撰特點》,《古代文明》2012年第2期。此外,羅運環認為:“《系年》屬于‘紀事本末體雛形’,是所見第一部以楚國外交資治為目的的‘紀事本末體雛形’的史書。”見氏著《清華簡〈系年〉體例及相關問題發微》,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國先秦史學會主辦“古史史料學研究的新視野:新出土文獻與古書成書問題”學術研討會(2013年10月)論文。

[5] 劉全志在《論清華簡〈系年〉的性質》(《中原文物》2013年第6期,第43頁)中說:“與《左傳》或‘紀事本末體’相比,《系年》更接近于《春秋事語》;它的性質與汲冢竹書中的‘國語’三篇相近。”

[6] 張政烺《〈春秋事語〉解題》說:“使人一望而知這本書(《春秋事語》)的重點不在講事實而在記言論。”見氏著《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58頁。

[7] 關于此點,參看張以仁《從國語與左傳本質上的差異試論后人對國語的批評》,見氏著《春秋史論集》,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版,第110頁。

[8] 參看陳偉《清華大學藏竹書〈系年〉的文獻學考察》,《史林》2013年第1期;陳民鎮《〈系年〉“故志”說——清華簡〈系年〉性質及撰作背景芻議》,《邯鄲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9] 如王樹民在《釋“志”》一文中指出:“《志》的內容不僅是記言,同時也記事,體例相當雜糅。”見氏著《曙庵文史續錄》,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29頁。而《通志·總序》則說:“古者記事之史謂之志。”

[10] 李學勤:《初識清華簡》,收入劉國忠《走進清華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頁。

[11] 李學勤:《清華簡〈系年〉及有關古史問題》,《文物》2011年第3期。

[12] 《漢書》卷28下《地理志下》,中華書局1962年標點本,第1666頁。

[13] 范寧曾在《春秋榖梁傳集解》序中說:“左氏富而艷,其失也巫。”楊士勛疏曰:“謂多敘鬼神之事。”

[14] 陳民鎮:《〈系年〉“故志”說——清華簡〈系年〉性質及撰作背景芻議》,《邯鄲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15] Yuri Pines,“Zhou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Introducing the Bamboo Xinian”,T’oung Pao 100.4-5:325-359.

[16] 如第十五章在言及楚靈王得位時,對當時的政變只字不提;第十八章靈王之死也不提具體原因,僅書“見禍”;第二十三章在說到聲王之死時,不提被“盜”所殺。關于這些問題,在Zhou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Introducing the Bamboo Xinian中亦有精彩的論述。

[17] 羅運環《清華簡〈系年〉體例及相關問題發微》說:“作者的立場和目的很明確,首先可見作者的楚國立場。”

[18] 按:在簡冊制度中,簡冊長度與書寫的重要性成正比。關于此點,可參看胡平生《〈簡牘檢署考〉導言》第五部分(王國維原著,胡平生、馬月華校注:《簡牘檢署考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又,《楚居》中稍涉神話色彩的是熊麗出生時的“潰自脅出”,在《大戴禮記·帝系》中都有一些怪誕神奇的描寫,但在《楚居》中,主要寫的就是難產問題。這不僅說明了《楚居》的平實,也反映了它與當時信鬼巫的風尚不同。

[19] 張君:《論左史倚相籍貫、職司及溝通周晉楚文化先導作用》,《晉陽學刊》1988年第1期。

[20] 關于楚國的族群所在及政治歸屬,很多海外學者將其視為華夏族群,并通過墓葬等考古學資料加以論證,將其視為周系統的政治實體,認為它只是在春秋后半期才發展出了自己的獨特性。關于這一問題,荷蒙Yuri Pines先生加以指出,并提示筆者尤其要注意Lothar von Falkenhausen的大作Chinese Society at the Age of Confucius:Archeological Perspective。但筆者對此持謹慎的保留態度。因為關于楚族群問題,筆者以為,張正明提出的“雙源”說較為妥當。也即是說,下層為土著,上層有可能有華夏血統,由“公族”和“庶姓”共同構成楚族源(關于這一點,可以參看張正明《秦與楚》,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頁)。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從墓葬規制等可以看到上層與中原華夏的種種“同”,但由于基層為“蠻夷”,它們之間的“異”一開始就存在著。在華夏與蠻夷的族群歸屬中,最終上層在西周中期以來徹底倒向了后者,這與后來秦漢之間的南越國頗有些類似。

[21] 許兆昌:《先秦史官的制度與文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頁。

[22] 彭華:《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8頁。

[23] 《史記》卷4《周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標點本,第113頁。

[24] 李學勤:《清華簡〈系年〉及有關古史問題》,《文物》2011年第3期。

[25] 關于這一點,可參看羅家湘《〈逸周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216頁。

[26] 許兆昌、齊丹丹:《試論清華簡〈系年〉的編撰特點》,《古代文明》2012年第2期。

[27] 徐少華:《季連早期居地及相關問題考析》,李學勤主編:《清華簡研究》(第一輯),中西書局2012年版,第279頁。

[28]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第135頁。

[29] 《史記》卷40《楚世家》,第1720頁。

[30] 關于這一問題,可參看羅運環《楚國八百年》,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82—286頁。

[31] 陳偉:《清華大學藏竹書〈系年〉的文獻學考察》,《史林》2013年第1期。

[32] 關于這一點,參看許兆昌、齊丹丹《試論清華簡〈系年〉的編撰特點》,《古代文明》2012年第2期,第61頁。

[33]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第8版,第23頁。

[34] 筆者雖不同意《春秋》為史學著作,但不否認它在史學研究上的意義。誠如晁天義在《關于〈春秋〉性質的再思考》(《史學理論研究》2006年第3期,第152頁)一文中所指出的:“既然《春秋》不是歷史學著作,那么這是否便意味著它與史學無關,或者對于古代文化史、思想史研究毫無價值呢?事實恰恰相反,正如我們在上文指出的那樣,《春秋》雖然不是史學著作,但卻是重要的史料著作。”

[35] 《史記》卷130《太史公自序》,第3300頁。

[36]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頁。

[37]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一冊,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71頁。

[38] 如劉節在《中國史學史稿》中指出:“中國古代的編年史,殷代的卜辭是直接的淵源。”(第17頁)“大體上與彝銘中的記事方式相近。”(第19頁)中州書畫社1982年版。

[39] 謝保成主編:《中國史學史(一)》,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09頁。

[40]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后序》,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87頁。

[41] 關于這一問題,可參看杜勇《從清華簡〈耆夜〉看古書的形成》,《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此處不再贅述。

[42] 《史記》卷13《三代世表》,第487頁。

[43] 李學勤指出:“《編年紀》當出于《秦記》。”見氏著《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頁。

[44]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27、29頁。

[45] 李民等譯注:《古本竹書紀年譯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182、103、112頁。

[46]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5、7頁。

[47] 具體的旁證還可在《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中找到,表中記有秦二世二年及三年的“端月”,司馬貞《索隱》指出:“秦避諱正,故云端月也。”這無疑來自秦的原始史料,但它是有日月的。

[48] 《商君書·定分》。此外,在秦法律文書中,也一般要署月日,如在《睡虎地秦簡·封診式》所載鄉爰書(《睡虎地秦墓竹簡》,第278頁)中,就可見這樣的體例。

[49] 如楊寬說:“司馬遷所作《史記》,所憑戰國主要史料,除《秦記》以外,惟有縱橫家書。”見氏著《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頁。

[50] 錄于氏著《〈史記〉文獻學叢稿》,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1] 閻鴻中:《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論考》,《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6月。

[52] 研究者指出:“《左傳》雜采各國史冊,經傳歷日常有參差。”而其原因則在于:“幽厲之后,平王東遷,周室微弱,陪臣執政,正朔不行于諸侯,列國各自頒歷。《左傳》作者所收集的史料來自各諸侯國,這可能是經傳月日常有參差的主要原因。”見張培瑜等著《中國古代歷法》,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頁。

[53] 研究者指出:“干支紀年雖然從先秦就已開始,但到漢之前,這種紀年并不完整。”參見唐凌《歷史年代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80頁。

[54] 劉彬徽:《楚國紀年法簡論》,《江漢考古》1988年第2期。

[55] 參看杜勇《從清華簡〈耆夜〉看古書的形成》,《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

[56] 關于這一問題的具體討論,可參看沈建華《試說清華〈系年〉楚簡與〈春秋左傳〉成書》,陳致主編《簡帛·經典·古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65頁。

[57] [美]夏含夷:《紀年形式與史書之起源》,見陳致主編《簡帛·經典·古史》,第43頁。

[58] 許兆昌、齊丹丹:《試論清華簡〈系年〉的編撰特點》,《古代文明》2012年第2期。

[59] 如《漢書·司馬遷傳》說:“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地理志下》曰:“終其本末著于篇。”

[60]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70頁。

[61] 楊翼驤:《中國史學的起源與奴隸社會的史學》,吳澤主編:《中國史學史論集(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頁。

[62] 如《莊子·天下》:“《書》以道事”,“《春秋》以道名分。”《荀子·勸學》:“《書》言是其事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春秋繁露·玉杯》:“《書》著功,故長于事”,“《春秋》正是非,故長于治。”《史記·滑稽列傳》:“《書》以道事”,“《春秋》以道義。”

[63] 劉起釪:《尚書學史》(訂補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5—6頁。

[64] 葛志毅:《中國古代的記事史官與早期史籍》,見氏著《譚史齋論稿四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頁。

[65] 柳詒徵:《國史要義》,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7頁。

[66] 葛志毅:《試論〈尚書〉的編輯資料來源》,見氏著《譚史齋論稿續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頁。

[67] 王樹民:《釋“志”》,見氏著《曙庵文史續錄》,第126頁。

[68] 許兆昌:《先秦史官的制度與文化》,第286頁。

[69] 王樹民:《釋“志”》,見氏著《曙庵文史續錄》,第126頁。王氏還指出:“鄭玄注‘離經辨志’云:‘謂別其心意所趨向也。’按:‘離經’、‘辨志’為平列之二短語,經與志均為初入學者必須學習之典籍,鄭注殊失原意。”《曙庵文史續錄》,第132頁。

[70] 楊伯峻主編:《經書淺說》,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元县| 武冈市| 永仁县| 观塘区| 太仆寺旗| 湛江市| 正宁县| 南投市| 玉田县| 宁强县| 六枝特区| 民乐县| 天门市| 盘山县| 铜陵市| 大足县| 桂平市| 伊通| 永胜县| 梅州市| 宁国市| 乐安县| 青神县| 太谷县| 上饶县| 怀集县| 无为县| 沙坪坝区| 安顺市| 澎湖县| 罗定市| 涡阳县| 伊吾县| 伽师县| 苍南县| 蓬安县| 平凉市| 徐州市| 织金县| 大化| 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