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第三廳、文工會看國統區抗戰文藝(1937—1945)
- 李揚
- 633字
- 2025-04-22 17:25:05
第一章 “名流內閣”:第三廳在武漢
《詩經·小雅》中有《常棣》詩云:“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這仿佛是一個古老的寓言,預示了現代中國走出歷史困境的必經之途。1937年7月7日是第二次中日戰爭的轉折點。國難當頭,促使國共兩黨迅速結束了綿延十年的內戰,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由此,中國開始了歷時八年艱苦卓絕的全面抗戰。“盧溝橋事變”爆發后,隨著一系列通電、聲明和宣言的發表,國共雙方都明確表達了合作抗日的堅定決心,成就了前所未有的團結統一局面。南京國民政府作為當時全權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接納中國共產黨共赴國難,積極改組政府機構以適應戰時需要。于是,作為國共合作在政府組織機構上的表現形式,第三廳登上了中國抗戰歷史的舞臺。
第三廳的全稱叫作“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1938年年初,國民政府改組軍事委員會,下設軍令、軍政、軍訓、政治四個部。在十余年前的北伐戰爭中,政治部跟隨國民革命軍北上,沿途向各地民眾進行宣傳,起到了普及革命精神、廣泛發動群眾的重要作用,享有很高的聲望。于是蔣介石沿襲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革命軍政治部的組織方式,撤銷原軍事委員會下屬的行營訓政處和軍委第六部,重建了政治部。而政治部第三廳的成立則體現出蔣介石開放政權、實行民主政治的意向,成為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標志之一。作為專門負責抗戰文化宣傳的政府機關,第三廳幾乎自誕生之日起就奠定了在國統區抗戰文藝中的核心與領導作用,而第三廳所面臨的艱難復雜的處境也在成立之前就已經顯露崢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