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研究內容與基本框架

本書擬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散存于海內外的清代大運河地圖進行較系統的調查、整理和研究。一則針對相對薄弱的研究現狀,展開專題研究,填補部分學術空白;二則以嚴謹學術研究回應京杭大運河申遺成功的現實,希望有裨于世。

歷史上的京杭大運河肇始于隋唐時期,這一時期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呈現枝杈狀形態,分別往東北方向的涿郡(今北京)、東南方向的余杭(今杭州)延展。至宋代,大運河仍舊以中原地帶的開封為中心,分別往東北、往東南延伸。發展到元代,定鼎大都,大運河的重心北移,相繼開鑿通惠河、會通河,溝通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重心。自此改變了大運河的走勢,大運河呈現出南北縱向的格局。

就南北縱向格局的京杭大運河而言,元代是開創時期,中后期則利用大規模海運溝通南北;明代是運河工程和制度逐步完善和大規模應用時期;清代康乾時期大運河治理臻于完備,而清后期逐漸廢弛。

終元一代,依靠海運轉輸財賦,雖然開鑿了通惠河、會通河、濟州河等重要河段,但是大運河只能說處于草創時期,溝通南北的順暢的運河體系并未建立起來。這一點從《元史》的體例上有所顯現,《明史》和《清史稿》的《河渠志》中都有單獨成篇的《運河》,而《元史》僅在《河渠一》中分述上述河段,并沒有出現一個運河體系。

至明初,元朝開鑿的會通河已經廢置,大運河已不能實現全線通航。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初,“轉漕東南,水陸兼挽,仍元人之舊,參用海運”[27]。永樂年間疏浚會通河,并在會通河最高峻之南旺置分水口,引汶水分流南北接濟運道,并逐級設閘蓄泄河水,基本解決了山東段運河水源和全線通運問題。自會通河開,海運遂罷。此后,明代又相繼進行了疏浚瓜州、儀真運口,開鑿清江浦及增設、整修沿線閘壩等工程。有明一代,黃河泛濫一直是運道安瀾的最大威脅。黃河水性善徙,時常泛濫沖入運道,淤塞運道,《明史》中有多次黃河水沖入會通河的記載。此外,明代借黃行運,北自茶城、南至淮安清口的黃河即為運道,河勢洶涌,行舟頗險,史稱“河漕”。可以說,北至山東張秋、南至江蘇淮安的運道,均受到黃河泛濫的困擾。明代雖然開挖泇河運道得以部分避開黃河行運,但是并未從根本上實現黃、運分離的目標。

清代康乾時期國力鼎盛、君主勵精圖治,特別是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在位期間,親自指授機宜并多次南巡閱視河工,在大運河治理上取得極大成績。康熙年間,開通中河,基本實現了黃、運分離的目標,這是在大運河治理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乾隆整治黃河、運河、洪澤湖交匯的清口地區,成績卓著,設置木龍、挑挖陶莊引河等工程的實施,基本避免了黃河水倒灌入運道的危險。可以說,這段時期的大運河治理和利用與后世稱贊的“康乾盛世”一道處于“盛世”時期。清后期,太平天國占據蘇浙一帶,捻軍盛行于豫、魯之間,國勢衰微,運河失修;加之咸豐五年(1855)黃河決溢,改道山東入海,極大地沖擊了原有運河水系。至清末,大運河走入沒落。

就目前留存的古代大運河圖而言,尚未發現元代繪制的運河圖存世。現存明代運河圖多附載于志書或者類書中,以文為主,以圖為輔,圖幅往往用筆簡練,線條簡潔,在屬性上類似于志書地圖。清代留存下來的運河圖,數量和種類最多,大量彩繪運河圖散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國家圖書館等重要藏圖機構。本書主要是基于運河圖的留存狀況,將研究的時間限定在清代。

上段提到現存多數明代運河圖在屬性上類似于志書地圖,清代的一些治河圖籍中也有類似運河圖。這類圖幅有別于本書研究的單幅彩繪運河圖,在此需要對志書地圖做一定解釋,以便進一步界定本書的研究對象。志書地圖受到志書編纂流變的影響,如清人所說,“元明以來,體例相沿。列傳侔乎家牒,藝文溢于總集。末大于本,而輿圖反若附錄”[28],即從總體上說,輿圖有淪為文字的附庸的趨向與表現。志書地圖多為史籍中的附圖,往往有豐富的文字隨之,地圖服務于文字記載,在形式上表現為以文為主、以圖為輔。與彩繪運河圖相比,志書地圖在繪制技法、繪制內容上,用筆簡潔,線條粗疏,地圖表現力較差,所能傳達的歷史信息有限。因此,本書研究的運河圖基本限定為單幅彩繪運河圖。

此外,如何判定古地圖的年代和清代大運河圖中“清代”的界定標準還需要做一說明。第一,地圖年代的判定有一定難度,因為時過境遷,加之古地圖本身往往不注明繪制年代、繪制者等信息,所以很難確切地斷定繪圖年代。即使能夠根據繪圖內容進行論斷,也需要注意原作或者后世摹繪之作的區分。可以說,繪圖年代的判定更像一個定量分析,不似定性分析可以做文字描述,有回旋余地。為盡量避免錯誤,本書對于古地圖的年代判定,一般為根據繪制內容,判定古地圖的表現年代;如果沒有確鑿證據,不敢確定繪圖年代。第二,本書中“清代”運河圖指清代繪制的運河圖,而不包括后世繪制的表現清代運河狀況的運河圖。一般而言,本書研究的清代運河輿圖是指由清朝人采用中國傳統技法繪制的彩繪運河圖。

本書主要是對海內外現存清代運河圖的較系統深入的調查、整理和研究。調查與整理體現為:根據線索,弄清清代運河圖分存于海內外哪些藏圖機構,梳理其收藏路徑、圖幅保存狀況等,并按照一定標準進行分類和編目,為后續研究打下基礎。研究則集中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地圖本身的文本考訂,包括單幅地圖的圖幅內容、表現年代、繪制特色、圖幅價值、版本源流及不同地圖間對比研究等。對于地圖各要素的細致考訂,是進行系統研究的必要前提,這一工作將貫穿于全書各章節。二是在考訂基礎上,更為深入地探討某一類運河圖的圖幅特征、繪制背景等,同時歸納總結運河圖繪制內容的時空差異及成因,加深對于不同類型運河圖的產生機制、社會文化功用等方面的認識以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運河在運河圖上如何繪制和具有哪些特征。三是通過運河圖來圖文并茂地研究呈現運河水利治理狀況,以運河水利治理、運河管理體制及與之相關的政治、經濟等相關史事來詮釋運河圖,發掘運河圖圖像史料的價值,進行圖史互證、以圖證史的研究。

本書共分為五章,從不同角度分析清代大運河輿圖。

第一章“滄海遺珍:清代運河圖的現存狀況與圖幅繪制”。本章主要是整理和介紹海內外藏圖機構和藏圖概況,明晰藏圖分布,并在探討運河圖分類基礎上,依據一定分類標準和年代先后編制清代現存運河圖圖目(圖目見附錄),為下文研究提供材料支撐。此外,探討運河圖的繪制技法、形制特點、繪制功用等,為認識和理解中國古代知識體系下產生的利用中國傳統技法繪制的運河圖,提供基礎認知和背景知識。

第二章“歷史圖景:清代運河圖的文本考察與時代印記”。本章主要是在重點考察地圖文本信息(繪制內容、成圖年代、圖幅特征等)基礎上,以時間為序,呈現出運河圖的時代特征,便于清晰把握運河圖的文本信息和時代印記。

第三章“大地肖像:清代運河圖的文本考察與空間敘述”。本章意在重點考察地圖文本信息基礎上,呈現出運河圖繪制的地域特征,便于清晰把握運河圖的空間敘述特點。第二章和第三章旨在分析運河圖繪制內容的時空特點,加深對于運河圖的認識。

第四章“異樣圖卷:清代運河咨估類地圖與漕運圖”。這兩類地圖雖然留存數量不多,但是類型特別、用途特殊且目前少人論及。因此本章研究運河咨估類地圖的繪制內容、圖幅特點、繪制背景及部分藏圖的流轉以及漕運圖的繪制內容與圖幅特征,豐富對于各類運河圖的認識。

第五章“宏圖大業:清代運河河工圖與河渠治理”。運河河工圖是目前留存數量最多、歷史上應用最廣、史料價值最高的一類運河圖。本章將在釋讀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運河圖基礎上,發掘運河河工圖的史料價值,圖文并茂地分析清代重要的河渠治理工程、河湖狀況等,進行以圖證史的研究。


[1] 轉引自羅爾綱、羅文起輯錄《太平天國散佚文獻勾沉錄》,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9頁。

[2] 轉引自羅爾綱、羅文起輯錄《太平天國散佚文獻勾沉錄》,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頁。

[3]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1411頁。

[4] 轉引自羅爾綱、羅文起輯錄《太平天國散佚文獻勾沉錄》,第19頁。

[5] 參見張修桂《當前考古所見最早的地圖——天水〈放馬灘地圖〉研究》,載《歷史地理》第10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 參見秦國經、劉若芳《清朝輿圖的繪制與管理》,載《中國古代地圖集》(清代),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75—76頁。

[7] 王庸:《中國地圖史綱》,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8] 王庸:《中國地理圖籍叢考》,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

[9] 王庸:《中國地理學史》,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10] 陳正祥:《中國地圖學史》,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79年版。

[11] 盧良志:《中國地圖學史》,測繪出版社1984年版。

[12] [美]余定國:《中國地圖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3] 李孝聰:《古地圖上的治河保運工程與淮安——兼倡議淮安市建立古地圖與河運工程博物館》,2006年“運河之都——淮安”學術研討會論文。

[14] 李孝聰:《中國傳統河工水利輿圖初探》,2007年3月“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15] 席會東:《清康熙繪本〈黃河圖〉及相關史實考述》,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5期;《臺北故宮藏雍正〈豫東黃河全圖〉研究》,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年第3輯;《高斌〈南河圖說〉與乾隆首次南巡研究》,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2年第2輯;《美國國會圖書館藏〈豫東黃河全圖〉與乾隆朝河南河患治理》,載《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河圖、河患與河臣——臺北故宮藏于成龍〈江南黃河圖〉與康熙中期河政》,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3年第4輯。

[16] 席會東:《國家圖書館藏“全漕運道圖”與乾隆朝漕政》,載《文津學志》2012年第5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版。

[17] 席會東:《海內外藏乾隆繪本〈黃運湖河全圖〉與〈南巡盛典〉系列輿圖研究》,載《文津學志》2013年第6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版。

[18] 席會東:《海外藏康熙〈黃運兩河全圖〉研究》,載《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年第10期。

[19] 史念海:《中國的運河》,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重刊本。

[20] 朱偰:《中國運河史料選輯》,中華書局1962年版。

[21] 周魁一:《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釋》,中國書店1990年版。

[22] 姚漢源:《京杭運河史》,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版。

[23] 陳璧顯:《中國大運河史》,中華書局2001年版。

[24] 安作璋:《中國運河文化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5] 任金城:《關于清代的京杭運河地圖》,載《中國古代地圖集》(清代),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26] 王耀:《清代京杭大運河全圖初探》,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2期。

[27] 《明史》卷85志61《河渠三·運河上》,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077頁。

[28] 《四庫全書總目》卷68《史部·地理類一》,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59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山县| 贵定县| 沂源县| 蓬溪县| 比如县| 靖宇县| 桂东县| 城口县| 仁怀市| 辰溪县| 甘孜县| 富平县| 称多县| 图木舒克市| 社会| 顺平县| 唐山市| 南宫市| 千阳县| 桓台县| 乐亭县| 阳东县| 霍山县| 呼伦贝尔市| 祁门县| 四平市| 怀宁县| 永顺县| 米泉市| 百色市| 林甸县| 定兴县| 安徽省| 富源县| 宁陕县| 山东省| 乐至县| 前郭尔| 德庆县| 海城市| 成武县|